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響鈴豆

(豆科豬屎豆屬植物)

鎖定
響鈴豆(Crotalaria albida B. Heyne ex Roth)是豆科、豬屎豆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基部常木質,體高可達80釐米;植株或上部分枝,托葉細小,剛毛狀,早落;單葉,葉片倒卵形、長圓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先端鈍或圓,基部楔形,上面綠色,下面暗灰色,葉柄近無。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苞片絲狀,小苞片與苞片同形,生萼筒基部;花萼二唇形,上面二萼齒寬大,下面三萼齒披針形,花冠淡黃色,旗瓣橢圓形,冀瓣長圓形,龍骨瓣彎曲,子房無柄。莢果短圓柱形,5月至12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安徽、江西、福建、湖南、貴州、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中南半島、南亞及太平洋諸島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200-2800米的荒地路旁及山坡疏林下。
響鈴豆可供藥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關節腫痛等症。用於抗腫瘤有效,主要對鱗狀上皮癌,基底細胞癌療效較好。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響鈴豆
拉丁學名
Crotalaria albida B. Heyne ex Roth [7] 
別    名
馬口鈴
小響鈴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豬屎豆屬
響鈴豆
命名者及年代
Heyne ex Roth,1821
保護級別
無危(LC) [8] 

響鈴豆形態特徵

響鈴豆
響鈴豆(6張)
多年生直立草本,基部常木質,體高30-60 (-80)釐米;植株或上部分枝,通常細弱,被緊貼的短柔毛。托葉細小,剛毛狀,早落;單葉,葉片倒卵形、長圓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2.5釐米,寬0.5-1.2釐米,先端鈍或圓,具細小的短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暗灰色,略被短柔毛;葉柄近無。 [9]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20-30朵,花序長達20釐米,苞片絲狀,長約1毫米,小苞片與苞片同形,生萼筒基部;花梗長3-5毫米;花萼二唇形,長6-8毫米,深裂,上面二萼齒寬大,先端稍鈍圓,下面三萼齒披針形,先端漸尖;花冠淡黃色,旗瓣橢圓形,長6-8毫米,先端具束狀柔毛,基部胼胝體可見,冀瓣長圓形,約與旗瓣等長,龍骨瓣彎曲,幾達90度,中部以上變狹形成長喙;子房無柄。莢果短圓柱形,長約10毫米,無毛,稍伸出花萼之外;種子6-12顆。花果期5月至12月間。 [2] 

響鈴豆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200-2800米的山坡疏林下、 [2]  荒地路旁、山坡草叢、灌叢中或岩石上。 [3] 
響鈴豆 響鈴豆

響鈴豆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安徽、江西、福建、湖南、貴州、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中南半島、南亞及太平洋諸島也有分佈。 [2] 

響鈴豆繁殖方法

播種時間:一般4-6月都可播種,早播產量高,特刖是留種地,更應注意早播。但播種過早了,氣温較低,出土緩慢,如遇雨水多,會造成種子腐爛。比較適宜的是在5月上旬播種,比4月份播的生長快,即使留種,病蟲害也比較少。
播種量和播種方法:播種方法和播種量與利用的目的和土壤肥瘦有關。土壤肥的要種得稀,土壤瘦的要稍密,一般每畝播種0.75-1千克。割青作肥料的宜條播,留種的宜點播。另外,響鈴豆雖是一種耐瘠和生長迅速的夏季綠肥,但在幼苗期生長緩慢,為了促使幼苗生長迅速,最好每畝能施用500千克土雜肥或5千克過磷酸鈣作基肥,收到以小肥換大肥的良好效果。
及時中耕除草:響鈴豆的中耕管理必須及時,特別是在苗期,很易被雜草壓制,嚴重地影響響鈴豆的生長。中耕不及時,生長量能相差一半。 [4] 

響鈴豆主要價值

響鈴豆藥用

響鈴豆可供藥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關節腫痛等症。用於抗腫瘤有效,主要對鱗狀上皮癌,基底細胞癌療效較好。 [2] 

響鈴豆綠肥

  1. 響鈴豆產量高,肥效好:由於響鈴豆的植株高、葉大、分枝多,因而產量比較高,每畝割青一股可達1500千克,高的可達2500千克。其鮮莖葉合氮0.473%(含水78%),每50千斤鮮莖葉相當於5千克菜籽餅或1.2千克硫酸銨。間種並施用響鈴豆的茶樹植株比不間種的要高6.7釐米,油桐間種比不間種的高21.75釐米。
  2. 適應性強,栽培簡單:由於響鈴豆具有耐瘠、耐旱、耐酸等特點,因而在一般土地上都可種植。且在管理上也比較簡單,苗出齊後,一股只要管理2次就行了。留種也比較容易,種子繁殖係數高,一般間種的每畝地可留種子25-30千克,高的可達50千克以上。
  3. 可以改善土壤性質:林地種植和施用綠肥響鈴豆以後,由於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改善了土壤性質,土壤由棕黃色變為褐色,由粘重板結變為疏鬆,因而增進了土壤薔水保把能力,除對林木根系生長有利外,還可節省耕作用工。種植響鈴豆,又可抑制雜草生長,減少林地肥水消耗,井可節省除草用工。
  4. 成本低,肥源可靠:可根據土地用肥情況,需要多少種多少,掌握主動權,可以較有效把握地按照季節及時施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