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陵

(河南省安陽市東北地名)

鎖定
韓陵,今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東北,“韓陵”之名與漢初名將韓信相關。《彰德府志》卷載:“漢韓信嘗屯兵焉,故號韓陵”。同卷也載有另一説:因山上有一個名叫韓陵的大墓,山因墓得名,稱韓陵。“韓陵”之名始於西漢,“片石”之稱源於南北朝。“韓陵片石”作為安陽的一大景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中文名
韓陵
外文名
Han Ling
位    置
河南省安陽市東北
相關人物
韓信
著名建築
韓陵石

目錄

韓陵韓陵介紹

hán línɡ shí
韓陵石(韓陵石)
--------------------------------------------------------------------------------
韓陵 韓陵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六:"梁庾信從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信將《枯樹賦》以示之,於後無敢言者。時温子升作《韓陵山寺碑》,信讀而寫其本。南人問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餘驢鳴犬吠聒耳而已。'"後因以"韓陵石"借指好文章。
“韓陵片石”溯源
“韓陵片石”位於安陽市東北8.5公里處,為安陽八大景之一。
“韓陵”之名與漢初名將韓信相關。《彰德府志》卷載:“漢韓信嘗屯兵焉,故號韓陵”。同卷也載有另一説:因山上有一個名叫韓陵的大墓,山因墓得名,稱韓陵。
“片石”的來歷與北魏丞相高歡、御史温子升和南朝陳代尚書徐陵關係密切。
據《北史》卷六載:永熙元年(532年),高歡率軍與朱爾兆在韓陵山決戰。敵軍共有20萬,而高歡軍僅有3萬,眾寡懸殊。高歡令全軍布成圓陣,並用牛騾堵塞退路。軍士見不殺敗敵軍,只有一死,於是人人奮勇向前,無不以一當十。經過激戰,大獲全勝。
然後高歡在韓陵山修建定國寺,並讓御史温子升撰寫碑文歌頌戰功。温子升才思敏捷,所撰碑文多用對偶句,氣勢宏偉,激情洋溢,絢麗多彩,讀來琅琅上口。如描寫社會動亂的情況:“銅馬競馳,金虎亂噬,九嬰暴起,十日並出”。
又如描寫戰場決鬥的場面:“鐘鼓嘈雜上聞於天,旌旗繽紛下盤於地。壯士凜以爭先,義夫憤而競起。兵接刃於斯場,車錯轂於此地。轟轟隱隱若轉石之墜高崖,朗朗磕磕如激水之投深谷。”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看活生生的歷史畫卷。
《陳書》卷二十六載:南陳人徐陵少有奇才,八歲能寫文章,十二歲能讀通老子和莊子的著作,年齡稍大後,便“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彰德府志》卷一載:徐陵任南陳尚書後,出使北方,行至鄴城東邊的韓陵山,讀了温子升的碑文,驚歎不已,親自手抄碑文珍藏,後來徐陵回到南陳,同僚問他北朝有什麼傑出的人物,徐陵回答説:“唯韓陵片石耳!”他所指的“片石”指刻有温子升撰文的石碑。
徐陵把北朝人物多不放在眼裏,但卻欽服温子升,讚賞温子升的奇麗文才。從此不僅温子升的聲譽大為顯揚,“韓陵片石”也成為大江南北人們仰慕的一大名勝。
綜上考述可知:“韓陵”之名始於西漢,“片石”之稱源於南北朝。“韓陵片石”作為安陽的一大景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原文摘自《安陽日報》87-91年)

韓陵韓陵山

韓陵山-----韓陵秋霽
安陽市區向東北行6公里左右,便來到了安陽縣的韓陵山。安陽八景的韓陵秋霽就在這兒。這裏曾是漢代大將軍韓信的屯兵處。相傳韓信在此駐守期間,有一天到山腳下去,看見一白髮老媪正在給人洗衣服。老媪滿臉的皺紋和縷縷白髮讓韓信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於是就把她認作了義母。老人暴病而亡後,韓信將她葬於此地,故稱韓陵。
每到秋陽高懸的季節,韓陵山便迎來了一年當中最迷人的時刻。登上小山的最高處極目遠眺,但見層林盡染,在秋陽映照之下,密疏有致的林葉忽而呈現出醉人的紅,忽而反射着耀眼的黃。山林間還有小溪潺潺淌過。身臨其中,“承平日久,塵氛盪滌……幾忘古昔之喧囂者。”韓陵秋霽由此而來。
如此美景中卻發生過一場大戰。北魏末年,丞相高歡佔據了鄴城。爾朱兆三兄弟從各地糾集兵力20餘萬人準備和高歡決一死戰。當時,高歡人馬僅有3萬餘人,如果硬拼必是以卵擊石。經過精心策劃,高歡把爾朱氏兄弟引到了韓陵山,然後又從附近村落裏找來大量的牛、驢,用這些牲畜堵住了爾朱氏軍隊的退路。一場惡戰在韓陵山展開了。最終,高歡以少勝多,大敗爾朱氏的軍隊。後東魏建都鄴城,高歡為宣揚自己的這次功績,大肆在韓陵山立碑建寺,並命才子温子升撰寫碑文。
人們都把韓陵山的寺院稱為定國寺,其實這是誤稱。長期研究安陽八大景的許作民考證,當時高歡同時在鄴城和韓陵山修建寺院,兩處的碑文均為温子升所寫。鄴城的寺院叫定國寺,韓陵山的寺院叫韓陵山寺。後來鄴城定國寺被焚,寺院化為一片廢墟。但定國寺的名氣還很大,人們就把韓陵山的寺院説成了定國寺。這種説法大概從北宋年間就有了,一錯就錯了約1000年。
韓陵秋霽中最著名的一個景點就是韓陵片石,也就是温子升撰寫的碑文。説起這“片石”之稱還有一段來歷。當時正處在南北朝時期,這一年,南方梁國尚書庾信來到了東魏,那時南方的文人雅士很多,並對北方的文化看不上眼。這一天,庾信來到了韓陵山寺,一看温子升的碑文,辭藻華麗,大氣磅礴,庾信連連叫好,並讓人把原文抄了下來。
回到南方後,有人問他北方文士如何?庾信就説:“唯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耳。”從此,這座石碑便被叫作了韓陵片石。有人説韓陵片石指的是韓陵山的石頭,那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了。關於這位出使東魏的尚書,有的書記載是陳國的徐孝穆。這就有待學者、專家進一步考證了。
因為戰亂和自然的侵蝕,韓陵山的石碑已更換了好多次。石碑是明朝時雕刻的温子升的碑文。1958年大躍進時,附近的村民把石碑從山上拉走,直到現在,石碑還放在西大佛村。在韓陵山的南坡,有一株千年酸棗樹王。樹高近8米,且枝繁葉茂,年年酸棗累累。相傳1775年的秋天,乾隆皇帝巡遊路過彰德府,來到韓陵山賞寺廟碑文。乾隆來到了這棵酸棗樹下,但見紅棗遮日,酸香四溢。摘下一顆放入嘴中,其味勝過宮中的冰糖葫蘆。乾隆一連吃了幾顆,還讓隨從摘了一大袋,帶回宮中讓皇后愛妃品嚐。酸棗樹下的乾隆一邊吃一邊感嘆:“真乃酸棗樹王矣!”從此,這棵棗樹就稱了王。
1947年,這裏的定國寺被毀,後羣眾又集資興建。如今,淮陰侯韓信的屯兵處早已灰飛煙滅,韓陵大戰古戰場的金鼓聲也已遠去,留下來的,只有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裏,韓陵山一如既往的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