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朔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韓朔,電工學家,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應用超導重點實驗室第一任主任。吉林懷德(今公主嶺)人。1918年出生,194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工學科。1957-8年至1959年在蘇聯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進修。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建國初期領導建成我國第一台大型衝擊高電壓發生裝置,開展了一系列高電壓實驗和測量方法的研究。1957年領導研製成我國第一台大型電力系統交流計算台。1953年至1964年領導建立了一整套多機組和具有調節系統的電力系統動態模型,完成了一系列動態模型實驗和電力系統穩定問題的研究。從70年代開始,致力於高新技術超導電工的研究。七十年代領導開展了大型低温實驗和超導磁體的研究工作,對這一新技術在我國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在國內率先研製成14T高場超導磁體,發展了一種超導核磁共振磁體最佳設計方法和磁體無源數值勻場技術的研究。進行了感應屏蔽式超導儲能、超導同步電機轉子多層屏蔽和超導磁體穩定正常區傳播規律、動態穩定數值計算方法等研究。在高温超導體強磁應用上,研究了磁體穩定性、塊材的物理特性和磁體設計方法等,探索強磁應用新途徑。
中文名
韓朔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8年
畢業院校
哈爾濱工業大學
職    業
科學家
主要成就
國際製冷學會A1/2專委會委員
國際磁體會議國際組委會中國委員
出生地
吉林懷德
代表作品
研製成14T高場超導磁體

韓朔人物履歷

曾任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一、二、三屆副理事長兼超導專委會主任、國家超導聯合研究開發中心學委會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第三、四屆理事會顧問和電力部技術委員會委員、國際製冷學會A1/2專委會委員、國際磁體技術會議第九、十、十一屆國際組委會中國委員等。

韓朔人物經歷

韓朔:隨共和國一路走來的電力“工匠”
2019-04-11 來源: 中國科學報 卜葉 胡麗麗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一位百歲研究員駕鶴西去。讓我們共同追憶這位隨共和國一路走來的電力“工匠”——韓朔 [1] 
他出生於1918年,命運亦如他出生的年份一樣,風雨飄搖。因求學、工作飽受戰亂的時局影響,他輾轉哈爾濱工業大學、長春大學、東北工業部、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現長春機電所)任教或工作。這是一位在戰爭年代成長並堅守的電力人。
在廢墟堆裏大幹一場
20世紀50年代,東北解放。經過戰火洗禮的東北電力系統亟待恢復和重建,韓朔終於能夠大幹一場了。
他認為,科研應該急國家之所急。東北幾乎所有電廠均被炸燬,電力的遠距離傳輸成問題,韓朔領導課題組在國內首先自行研製了30萬伏、100萬伏高壓衝擊發生裝置。
為了避免天氣等突發因素的干擾,韓朔帶領團隊開展了高壓避雷器、絕緣子等一系列高壓實驗和測試方法的研究,為防雷和過電壓保護問題進行了大量工作。1953年,由他設計的高壓閥型避雷器正式投產,這是我國首次實現該類避雷器的國產化。
隨着電力供應量的增加,電力系統的調度成了新的難題。對於科研人員來説,這不是主要研究方向,但當時身為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電力研究室副主任的韓朔不這樣想。他覺得,電力系統的優化是件“大事”,能夠幫國家更好利用和分配資源。
為此,他研製了我國第一條串聯電容補償輸電線和我國第一台大型交流計算台。該計算台使用多年,對東北電力系統的調度運行和規劃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儘管成果一個接一個,但韓朔還是意識到中外的巨大差距。1957年,韓朔急流勇退,前往蘇聯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進修學習,一學就是三年。
“科學家要有魄力,不僅要有敢於做新東西的勇氣,還要有敢於放棄的勇氣;做研究時候需要有一雙慧眼,看準了的要堅持,發現沒有前途的,不要因為已投入太多而捨不得放棄。” 韓朔説。
1960年初韓朔回國,回到中科院電工所工作。當時正值電工所剛成立,韓朔覺得恰逢其時。回所後他又搞起了勵磁系統的模擬電力系統綜合穩定方面的研究。
“所有波折都是過程”
正當韓朔酣暢淋漓開展研究工作的時候,他遇到了令他一生難忘的挫折——電力系統下馬。
1965年,原本厚積薄發、正處在出成果階段的電力系統研究,突然被叫停。出於為避免電力系統研究與產業部門、高等院校間不必要的重複等原因,中科院對電工所的科研方向任務進行了調整。韓朔所在的科室就在調整範圍中,電力系統穩定研究室和電力系統自動化研究室被同時撤銷,有關電力系統的研究工作轉移給產業部門,設備調撥給電力部電力科學院和華中工學院等處使用,人員也分流安置。
身為室主任的韓朔也面臨着安置問題。此時他已近知天命之年,當時華中工學院邀請他去。是繼續在電工所工作,還是在外單位去繼續搞電力系統研究?面臨人生重大轉折的韓朔十分猶豫。
最終,他婉言謝絕了邀約。但一時沒有去處,他只能在電工所等待。
然而,禍不單行,“文革”爆發,韓朔成為被審查對象。這段時期,他被“安置”在圖書館,他就在圖書館翻譯一些國外電工技術方面的新進展材料。
面臨生活的風雨飄搖,他沒有悲觀失望。“車到山前必有路。”他説,“我很少有悲觀失望的時候,即使受挫也從不灰心。所有波折都是過程,都會一點一點過去。”
“路是靠人走的”
在圖書館做翻譯的韓朔,也沒有忘記積極尋找新的研究方向。後來,他認識到超導應用是一個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1973年,韓朔在研究所的支持下建立了超導研究室,這幫助他走出了低谷。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電工所超導技術研究已具有一定規模,成為國內超導應用的重要研究力量,並實現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產品化,推動了這一新興學科在國內的發展。
1983年5月,中科院為提出超導技術發展方針並擬定超導技術發展規劃,成立了超導技術規劃專題組,韓朔任專題組副組長。
此時的韓朔,已過花甲之年。
對於所遇到的挫折,韓朔説:“人總是要浪費一些時間、虛度一些青春,世事就是這樣。困難來了,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就暫時不想,但要堅信沒有事情是解決不了的,一定會有辦法的。路是靠人走的,不是現成的,人總要往前走。”
耄耋之年,韓朔一直精神抖擻、神采奕奕。問及緣由,他説他一直保持着一個好習慣:倒下就能睡覺,什麼都不想。“我不太愛回憶過去的事情,人要把自己擺在合適的位置,尤其要找準現在生活的座標 [1]  。”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4-11 第8版 裝備製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