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平子

鎖定
韓平子,中國國籍,漢族,中國春秋時期晉國韓氏的領袖。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漢族
本    名
韓平子

韓平子基本資料

圖片 圖片
姓名:韓平子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春秋時期
籍貫:不詳
民族:漢族
身份:春秋時期晉國韓氏的領袖
來源:史記

韓平子簡介

圖片 圖片
韓平子,名須,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韓氏的領袖,韓宣子韓起之子。承襲父親韓宣子擔任韓氏的領袖,仕晉定公,率領韓氏遷居平陽。韓貞子死後,兒子韓簡子韓不信繼位。

韓平子韓姓起源

圖片 圖片
一、黃帝傳承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説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説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説明了這一點。
二、以國為姓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雲:“管、蔡、郕、霍、魯、衞、毛、聃、郜、雍、曹、滕、畢、原、豐、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曲沃桓叔之後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衝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四、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範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五、出大汗氏改姓為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韓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撥陵領導的農民起義。韓愈之祖韓耆自赫連出丐降於北魏,其先祖屬於匈奴,所以韓愈不可能附籍潁川、南陽的韓姓而自謂郡望河北昌黎。
六、異國韓姓漢武帝時獲直侯韓陶為朝鮮人,唐憲宗飛龍衞士韓志和系倭國人。七、以少數民族複姓所改姓為韓。如後魏時鮮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明甘肅臨夏土司改“可汗”氏為韓姓,賜元人實哈塔為韓姓;清滿州八旗“罕札氏”取“罕”與“韓”諧音,改韓姓;甘肅循化廳土司,撒拉回人,取韓為族姓;錫伯族哈什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均改漢姓韓氏;黑龍江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韓部落取漢姓韓為姓;彝族安韓氏省掉“安”改為單姓韓等。今回、保安、土家、達斡爾、苗、蒙古、壯、白、黎等民族均有韓姓。

韓平子所處朝代

東周開始,周王朝由強盛轉弱,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着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户,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前379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羣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説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韓平子軼事典故

據載,和老子同時代的晉國大夫叔向和韓平子的一次交談,就以《道德經》裏“剛”、“柔”為題。韓平子問叔向:“剛與柔哪個堅硬?”叔向答:“我八十歲了,牙齒一再脱落,可舌頭依然存在。老聃説,天下最柔弱的東西,會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穿越。老聃又説,人初生下來是柔嫩的,死了以後就會變得堅硬。草木初生時是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枯槁。所以説,堅硬的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屬於生長一類。我因此知道柔的比剛的更堅強。”韓平子説:“好啊!既然如此,那麼,您老的行為隨從哪一個?”叔向答:“我當然主張柔呀,哪會主張剛呢?”韓平子説:“柔的恐怕脆吧?”叔向説:“柔的東西,扭曲而不折斷,完整而不殘缺,哪裏脆呢?自然的道理是,柔弱的最後能勝利。因此兩軍對陣,而柔的一方能勝;兩仇相爭得利,而弱的一方能得到。”叔向的這番話,聽得韓平子頻頻點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