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奇峯

(清朝歷史人物)

鎖定
韓奇峯(?~1862),又名韓萬峯,字萬呼,綽號小閻王,當地百姓尊稱韓老萬,安徽亳州市渦陽縣高爐鎮大韓莊人。捻軍藍旗總旗主,西捻軍領袖,太平天國將領,張樂行族侄。
本    名
韓奇峯
別    名
韓萬峯
萬呼
籍    貫
安徽亳州市渦陽縣高爐鎮大韓莊
綽    號
小閻王

目錄

韓奇峯簡介

韓奇峯先輩殷富,世代耕讀,為書香門第,但從未涉足仕途。至韓奇峯輩,家道中落,田產由祖輩的20 餘頃減至8 頃餘,房屋宅基尚寬綽。韓奇峯兄弟4 人,二弟韓清峯、三弟韓碧峯、四弟韓秀峯,皆讀書,通於文理,為農村中的知識分子。韓奇峯行俠尚義、抗官救民,為人排難解紛,是遠近聞名的“仁義光棍”。

韓奇峯經歷

咸豐初年災禍頻仍,赤地千里,饑民結捻起義。韓奇峯不願為伍,與兄弟商量,一致拒門謝客。咸豐二年秋,十八鋪捻股起義,百姓雲集響應。因韓奇峯經常傾囊撫卹窮户,在鄉鄰中極有聲望,入捻百姓欲舉韓奇峯為首,又恐其推託,索性將捻旗插在韓家門口,逼韓奇峯揭竿。鑑於此,韓奇峯反覆思量,定下決心,奔張樂行處結捻,領回一杆大藍旗。於是四鄉轟動,順河集、檀城集、西陽集、高爐集以及石弓山、殷廟等,方圓幾十裏捻眾紛然附之,擁韓奇峯為總首領。藍旗很快成為捻軍中人數最多的一旗。一次,張樂行問及兵力事,韓奇峯答道:“我的人馬排起來,可以從雉河集排到亳州。”
咸豐五年(1855 年)捻軍開始出境活動,攻城略地。夏,韓奇峯與張樂行、龔德樹等捻軍聯合圍攻蒙城,擊潰團練,殺武舉黃廷萬。咸豐六年正月,捻軍雉河集會盟後,韓奇峯正式成為捻軍藍旗總旗主。三月間,清欽差大臣袁甲三,率清將崇安、邱聯恩、格繃額等分進合擊捻軍。韓奇峯和黑旗總旗主蘇天福率捻軍與徐州鎮總兵傅振邦清軍戰於永城苗村橋,失利;五月,張樂行、韓奇峯指揮捻軍迎戰清軍於白龍王廟,又失利。清軍遂進而圍攻雉河集。韓奇峯率藍旗捻軍與清軍戰於義門、雉河兩集,遣其子韓廣打頭陣,捻軍敗,兩集失陷,韓廣戰死。韓奇峯率部與張樂行部捻軍星夜疾馳,南下攻克淮河沿岸重鎮三河尖。清軍尾追。韓奇峯與張樂行等轉兵北上,收復雉河集。十一月,清軍再攻雉河集,捻軍戰敗,張樂行、韓奇峯等部捻軍退走宿州臨渙集(今屬濉溪縣),守澮河橋。清軍崇安部追至,藍旗捻軍配合白旗捻軍龔德樹部夜半殺入崇安軍營,大敗清軍。崇安僅以身免,率數騎連夜逃亳州。
咸豐七年正月韓奇峯與張樂行、龔德樹、蘇天福率捻軍主力再次離開雉河集,順渦河東下,經蒙城到懷遠,再溯淮河西上,擊敗沿途清軍的阻擊,於二月上旬再佔三河尖,渡淮而南,與太平軍合作。兩軍開始了聯合軍事行動。中旬,韓奇峯率藍旗捻軍與太平軍陳玉成部聯合圍攻壽州,佔領正陽關。在此期間,韓奇峯遣三弟韓碧峯、四弟韓秀峯作為捻軍代表常駐太平軍中。太平天國十分重視這支軍隊,給韓氏兄弟以較高的封爵。五月下旬,捻軍失守三河尖。張樂行、龔德樹率部去霍邱。韓奇峯率藍旗捻軍鎮守正陽關。幾與同時,清軍亦隨至,將正陽關團團圍住。閏五月上旬,捻軍同清軍在正陽關進行水上大戰,雖取得擊斃清鳳廬道員金光箸的勝利,但尚未能把城圍解除。勝保率清軍自三河尖馳援,攻陷捻軍據點多處,合圍正陽。正陽關四面阻水,又時值夏汛,河水陡漲。困守關內的韓奇峯向霍邱求援。張樂行、龔德樹率軍馳應。乘張、龔離境,已被勝保收買的霍邱的捻目張金桂獻城降清。霍邱失陷,正陽更加孤立。清軍乘機發動進攻,龔德樹部決戰失利,退走六安。張樂行率部進入關內,與韓奇峯部共守正陽。捻軍被困正陽百餘日,城內糧盡,又起瘟疫,死亡相繼。張樂行、韓奇峯既要親自指揮作戰,還要以極大精力解決捻軍的吃飯、治病問題,捻軍將士抱着必死的決心,戰勝飢餓和疾病,頑強戰鬥,艱苦異常。勝保清軍雖反覆猛攻,正陽關仍巋然不動。正陽關軍情緊急,消息傳至六安,太平軍李秀成遣李兆壽會同龔德樹聯軍救援,他們在正陽關擊敗圍困的清軍。張樂行、韓奇峯指揮捻軍拼力突圍,撤往六安地區。2000 餘名藍旗捻軍戰士擔任阻擊任務,掩護大軍撤出,全部壯烈犧牲。
捻軍在六安休整期間,發生了藍旗旗主劉永敬及其侄劉天台被殺事件,導致了捻軍的分裂。捻軍五旗中以藍旗人多勢強,總旗主韓奇峯力主與太平天國合作,但藍旗中勢力較大的順河集以劉永敬為首的劉姓一族,則不願與太平天國合作。正陽關突圍後,劉永敬主張把隊伍拉回淮北。張樂行勸説無效,遂疑劉永敬有異志,與龔德樹合謀,先後將劉永敬、劉天台殺死。劉永敬所部藍旗捻眾憤而不平,在劉天福等率領下,離六安北歸,不再與張樂行合作。自此,藍旗戰鬥力大為削弱。
咸豐八年正月韓奇峯與陳玉成聯軍攻打河南固始,未下。韓奇峯率部退返淮北,駐守雉河集。

韓奇峯結局

同治元年(1862 年)十月,清軍進攻雉河集。張樂行調藍旗馳援。劉天福等部按兵不動,唯韓奇峯率部前往,守下張橋,與舒通額蘇克金部大戰。清軍向圩寨內發炮轟擊,下張橋圩破。韓奇峯率部突圍,中彈犧牲,遺體葬於渦陽縣城東北青羊溝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