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

鎖定
河回村良洞村是韓國曆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是韓國氏族村落的典型代表,很好地保存了朝鮮王朝時代兩班文化的特點和傳統建築。河回村位於慶尚北道安東市豐川面,良洞村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江東面。
中文名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
外文名
Historic Villages of Korea: Hahoe and Yangdong
入選時間
2010年
遴選依據
文化遺產 (iii)(iv)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世界文化遺產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基本資料

地理位置:N36 32 21 E128 31 0
遺產編號: 1324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遺產描述

韓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韓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河回村和良洞村兩個村受到韓國性理學和兩班制度以及朝鮮風水的影響,形成了氏族村落,與韓國國內其他村落和國外類似的遺產相比,其建築與村子的空間構造顯然別具一格,被認為具有出色的正統性。這兩個村落背倚樹木繁茂的青山,面向河流及開闊的農田,它們的佈局和選址的目的在於從周圍的環境中汲取物質和精神食糧,反映出朝鮮王朝早期鮮明的貴族儒家文化特點。其建築包括村落首領家族的宅第、其他家族成員的木框架結構房屋、亭台、學堂、儒家書院,以及原平民居住的單層泥牆、茅草屋頂的住宅羣。河回村和良洞村山環水繞,亭台如畫的美麗景緻,曾被眾多17和18世紀的詩人所詠頌。
201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iv),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河回村和良洞村始建於14至15世紀,這兩座村莊被認為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村落。這兩個村落背倚樹木繁茂的青山,面向河流及開闊的農田,它們的佈局和選址的目的在於從周圍的環境中汲取物質和精神食糧,反映出朝鮮王朝(1392-1910)早期鮮明的貴族儒家文化特點。其建築包括村落首領家族的宅第、其他家族成員的木框架結構房屋、亭台、學堂、儒家書院,以及原平民居住的單層泥牆、茅草屋頂的住宅羣。河回村和良洞村山環水繞,亭台如畫的美麗景緻,曾被眾多17和18世紀的詩人所詠頌。 [1-3]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與自然相融的氏族村落

河回村被江河所懷抱,地形若“蓮花浮水”,如同一座島嶼。良洞村內有許多小山谷,如同一個“勿”字,風水好。村內道路並非人工特意建造,而是依據自然地形和水流設計而成,建築物與地形相互融合,從而與自然相和諧。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最具代表性的兩班村落

河回村與良洞村擁有韓國氏族村落中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兩班村落。兩個村落不僅維持着傳統風水的原則,並將兩班氏族村落的代表結構──宗家、起居屋、亭子、書院與書堂的傳統空間結構,以及周邊的農耕地與自然景觀完整的保存下來,與此相關的禮儀、遊藝、著作、藝術品等許多精神層面的遺物亦流傳下來。
兩班是指古代高麗和朝鮮的世族階級,朝鮮官職的總稱。李朝中期以前,指以功臣、貴戚等貴族為核心的文武官吏,16世紀下半葉以後,指以新進士人為主體的統治階級。高麗初期制定文武官人身份制度,朝儀時,文官位列東側,稱文班或東班;武官位列西側,稱武班或西班,合稱文武兩班或東西兩班,簡稱“兩班”。
河回村位於慶尚北道安東市豐川面,良洞村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江東面。600年來,安東河回村豐山柳氏世代居住於此,而慶州孫氏和驪江李氏兩個家族在慶州良洞村的歷史也已長達500多年。兩個村受到韓國性理學和兩班制度以及朝鮮風水的影響,形成了氏族村落,與韓國國內其他村落和國外類似的遺產相比,其建築與村子的空間構造顯然別具一格,具有出色的正統性。 [2]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安東河回村

安東河回村 安東河回村
洛東江環抱的河回村是豐山柳氏居住的地方,到現在還有120多户的230餘名村民居住在這裏,其中柳姓佔到村民的70%。朝鮮時代著名的大儒學者——柳雲龍(1539—1601年)和柳成龍(1542—1607年)出身於這裏,從此安東河回村便成為一處聞名四方的村落。在村子裏,有許多被指定為國寶、寶物的文化遺產和屋舍,沿着江邊而形成的“萬松亭松樹林”也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1999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2005年美國前總統布什的到訪,使得河回村更是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在河回村,還有一項世界聞名文化遺產—假面舞。這其實是當地祭神儀式的一種,如今只是作為一種類似嘉年華的活動。假面舞節的時候,男女老少帶着假面伴隨農樂起舞。 [2]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慶州良洞村

慶州良洞村 慶州良洞村
良洞村坐落於慶州市區以北16公里的山腳下,慶州孫氏和驪江李氏兩個家族在此已居住了500多年。朝鮮時代的清白吏(古時,對具有為官能力、清廉、勤儉、品德高尚的官吏的尊稱)孫仲暾(1463—1529年)和朝鮮哲學家、辭賦家、詩人李彥迪(1491—1553年)先生就出身於這裏,後來這裏慢慢形成了氏族村落,現有150餘户370多名後代居住在村子裏。作為良洞天然背景的雪倉山的文章峯,其山脊向四方延伸的部分與山谷形成了一個“勿”字的形態,每個山脊與山谷上,擁有傳統韻味十足的古宅和草房共有160多處,間或隱藏在密林之中。其中年頭在200年以上的古街54號,保存完整,在這裏可以將朝鮮朝中期韓國豐富多彩的特色屋舍一覽無餘。 [2] 

韓國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受漢文化影響的特色村落

良洞村沿山坡分佈着,位於高地的磚瓦房為上流階層的房子,平地上聚集着下人們居住的草屋。這裏的許多古屋都被指定為“寶物”,
村子裏共有150多間房屋,開放參觀點有十多處,如通鑑續編、無忝堂、香壇、觀稼亭、孫昭影幀、書百堂等,從其名稱就可看出中國儒學的影響和漢文化的延伸。
書百堂:是最古老的一家,朝鮮前期文臣孫召居住的房屋,建於1433年至1484年,距今約有五百多年曆史,也是朝鮮時期兩班建築的代表作。
觀稼亭:這是由孫仲暾(1463-1529年)在村子的山坡上修建的亭子,現今被指定為“寶物”,穿過四方形的庭院,坐在高高亭子地板上,可一覽村落美麗風光。
香壇:建於1543年,是朝鮮中宗御賜李彥迪的大宅。香壇是良洞村三幢國寶級古宅之一,地勢較高的香壇可欣賞月城良洞村全景。屋檐構造華麗,據稱建築原有99間房,後因火災,至今只剩50多間,古宅現時共分作兩部分,前院開放給公眾參觀,後院則仍保留為私人居所,為第412號寶物。
無忝堂:是李彥迪(1491-1553年)出生的地方,驪江李氏的宗宅之一,是被用來接待客人、讀書、休息等多用途的地方。
玉山書院:這裏是為了追慕儒學者李彥迪先生,於1572年修建的書院。1574年,國王賜名“玉山”,並賜予書院書籍。由於來這裏的人沒有太多,因此這裏依舊保留着傳統古樸的氣息。書院前方有溪水和瀑布流淌着,並且還散佈着不常見的階梯式磐石。正門只有在特殊的日子裏才開放,可以通過建築右邊生活居室的門進入書院內部,書院可免費參觀。
獨樂堂:這裏是李彥迪先生棄官歸鄉後,於1532年修建的住宅,李彥迪的後代們居住與此,其中一部分對外公開,住宅旁邊的小溪景色非常優美,這裏距離玉山書院約700米左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