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編三絕

(漢語成語)

鎖定
韋編三絕(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見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3] 
“韋編三絕”本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脱斷(韋:熟牛皮。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把竹簡串聯起來。三:指多次。絕:斷);後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該成語在句子中通常作謂語;含褒義。 [3-4] 
中文名
韋編三絕
拼    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近義詞
囊螢照讀廢寢忘食懸樑刺股
反義詞
不思進取不學無術
來源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
注音字母
ㄨㄟˊ ㄅㄧㄢ ㄙㄢ ㄐㄩㄝˊ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功能
作謂語

韋編三絕成語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説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成語“韋編三絕”即引自於此。 [4] 

韋編三絕成語故事

韋編三絕圖 韋編三絕圖
在孔子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貧,無法像富家子弟一樣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熱愛學習,便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自十五歲開始勤學苦讀,由於沒有人教,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向所有懂點知識的人請教。他曾請教過當官的人,也曾請教過尋常老百姓;曾向白髮蒼蒼的老人請教過,也曾向頭上梳着小辮兒的兒童請教過。孔子一心向學,雖然沒有固定的老師,但在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學者了。
那時候,紙張還沒有出現,竹子成了製作書籍的主要材料。人們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籤,輕輕把上面的青皮颳去,用火烘乾後,才在上面寫字,人們稱之為“竹簡”。竹簡擁有一定的長度與寬度,一根竹簡只允許寫一行字,最多寫幾十個,少則寫八九個。一部書的完成需要許許多多的竹簡,書的內容全部落到竹簡上以後,還要用極為牢固的牛皮繩子將這些竹片按照一定順序編聯起來,這樣就方便閲讀了,這樣的過程就稱為“韋編”。一部書的完成,常常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經》這樣的書,自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所以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時期才開始研讀《易經》。《易經》這部古書,是比較難讀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讀了一遍,還僅僅只是瞭解了它的內容。接着,他讀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經》的基本要點。後來,他又讀第三遍,這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從此以後,為了深入研讀這部書,同時也為了方便給弟子們講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經》翻閲了多少遍,這樣下去,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被磨斷了好幾次,只好換上新的再讀。即便讀到了如此地步,孔子還謙遜地説:“如果我能再多活幾年,我就可以把《易經》的文字與內容理解清楚了。” [4]  [2] 

韋編三絕成語寓意

孔子之所以成為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兼收幷蓄,勤於學習,取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
中國自古就崇尚讀書,古人有關學習的動人故事很多,許多都成為經典成語,如: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燃薪夜讀、隔籬聽講、映雪讀書、以荻畫字……大多頌揚的是不畏條件簡陋、環境艱苦,努力學習進取的精神。“韋編三絕”所頌揚的核心精神是學習應該勤奮。
其實,除了勤奮和刻苦,古人讀書也很講究方式方法。“韋編三絕”指的是精讀。蘇軾也提倡一本書要反覆讀,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點。因為每次着眼點不同,收穫也就不一樣。而陶淵明則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其着眼點並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讀書範圍要廣博,要講方法,求效率。 [5] 

韋編三絕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韋編三絕”比喻讀書勤奮,治學刻苦。該成語在句子中通常作謂語;含褒義。 [4] 
  • 運用示例
東漢·班固漢書·儒林傳·序》:“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 [1] 
東晉·葛洪抱朴子·外篇·自敍》:“聖者猶韋編三絕,以勤經業。” [1] 
元·鮮于必仁《折桂令·書》曲:“送朝昏雪案螢燈,三絕韋編。” [1] 
參考資料
  • 1.    韋編三絕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0-26]
  • 2.    趙成傑.“韋編三絕”新釋[J]. 瀋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5):129-131
  • 3.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733
  • 4.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勤奮篇 2[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7:48-51
  • 5.    《中國成語大會》欄目組編著.我的智慧成語世界 2[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5.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