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革命年代

鎖定
《革命年代》是歷史學家高華創作的歷史學論文集,首次出版於2010年1月。
《革命年代》收入了高華1988年至2008年所寫的30餘篇關於現當代史的文章,這些文章所論及的史事,都發生在“革命”的大背景下,無論國民革命,還是共產主義革命、“繼續革命”。高華對歷史建構之本質有清楚的認識和高度的敏感,因此他的書寫就首先是一種“去蔽”和“祛魅”的努力,在此基礎上,歷史實相才有可能逐步浮現。 [1] 
作品名稱
革命年代
作    者
高華
創作年代
當代
類    別
歷史學論文集
首版時間
2010年1月
字    數
445千字

革命年代內容簡介

《革命年代》收錄了高華近200年所寫的部分文章,最早的一篇寫於1988年,最近的一篇寫於2008年11月。全書共分五輯,前兩輯主要研究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後三輯主要研究延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文章所論及的,無論國民政府的南京十年,還是中共在延安的新話語體系,以及1950-1960年代的社會變遷等等,看似都是一個個“點”,但細讀起來,都是歷史的橫斷面。而“革命”就成為這多個橫斷面的連綴詞。 [2] 

革命年代作品目錄

行走在歷史的河流(代自序)
南京十年
“太子”孫科
革命詞語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教訓
對五四激進主義的再思考
南京國民政府權威的建立與困境
力行社的成立時間及組織層構考釋
論大革命時期的孫科
從擁蔣到反蔣:1928—1931年的孫科
民主與集權的悖論:孫科與《五五憲草》
孫科與國民政府的對蘇外交(1932-1945)
抗戰勝利前後孫科政治態度的轉變
——兼論孫科的“多變”
孫科的憲政理念及其限度
孫科的晚年歲月
重新認識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化”
紅軍長征的歷史敍述是怎樣形成的?
抗戰前夕延安發生的一場爭論
革命大眾主義的政治動員和社會改革:抗戰
時期根據地的教育
“新人”的誕生
在革命詞語的高地上
歷史漩渦中的朱瑞
沙飛:在祖國的天空中自由飛舞的一顆沙粒
革命女性陳棕英
時代遄流
觀察與史料
鞍鋼工人與“鞍鋼憲法”
“大躍進”運動與國家權力的擴張:以江蘇省為例
能不説丁玲?
初讀《楊尚昆日記》
讀《七律·有所思》
敍事視角的多樣性與當代史研究:以50年代歷史研究為例
小人物,大歷史
當代中國史史料的若干問題
台北所藏大陸20世紀50—60年代資料過眼錄
海峽兩岸孫中山研究的趨同
反思中的開拓
——茅家琦先生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新見解
六十年後再論國民黨大陸失敗之原因
難忘吐露港畔的“學術家園” [9] 

革命年代創作背景

《革命年代》一書所論及的,無論是近代轉型、孫科,還是延安的新話語、建國初20世紀50-60年代的社會變遷等等,都發生在一種叫做“革命”的大背景下,雖然每一次“革命”的內容、目標不一,但文章大體以時間為序,涵蓋國民革命、共產主義革命、“繼續革命”,故以《革命年代》為書名。 [4] 

革命年代作品思想

在高華看來,“革命是破壞一切秩序,革命戰爭年代是一個極端的年代”。他所做的只是對那個遠去的革命年代的思考與追索。這種思考和追索,最後串成20世紀中國歷史的兩大主線:一條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共產主義革命,這是激進的面向社會底層的社會改造路徑;一條是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這是主要面向社會中間階層的漸進改造的路徑。兩條路徑雖然差異甚大,但目標卻是共同的,那就是追求建立一個現代化民族獨立的國家。
同樣的目標,同樣是“以革命的名義”,國共兩黨的結局卻大相徑庭。高華的思考,把讀者帶入歷史深處的隧道。在《在革命詞語的高地上》一文中,高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個被稱之為“火紅的年代”的話語體系入手,上溯至蘇聯革命話語體系與毛澤東革命話語體系的關聯,考察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共話語體系的構建過程;而伴隨着這套革命話語體系的建立,中共“面對底層羣眾和精英分子,創造出一套新意識形態,這是一個整體性的、無所不包的新解釋體系,為革命黨人提供了意義和價值,佔據了近代中國的道德制高點”。中國共產主義革命在1949年取得勝利,毛澤東從延安的權威話語成為新中國的權威話語,以及此後的“繼續革命”,種種歷史現象,都可以從這種思考中得到啓迪。 [2] 
《“新人”的誕生》一文,從延安整風運動中的制度設計、思想改造與政治運作等層面展開,展現了“革命新人是如何通過“和風細雨”和“疾風暴雨”兩種交替性上演的改造模式鍛煉出來的。通過寫“反省筆記”填“小廣播調查表”“審幹、反奸”脱褲子、割尾巴”等接二連三的政治操弄與思想改造,延安實現了高度的政治統一和思想統一,一個“大公無私”的高度一元化的共同體在政治壓力與靈魂清洗的雙重努力下逐漸浮出水面,私誼、故交、温情、反思性和批判性都在被壓制之列。對黨員幹部和普通黨員的清査,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個人歷史與社會關係的反覆篩查等,混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中國革命特有的政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在特殊的戰爭年代不可否認其形成戰鬥集體的有效性,但這種黨文化形成的歷史慣性,卻在建國後繼續生效,併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高華教授精準地拿捏了延安模式是如何消解黨員對於“審幹、反奸”等非正規方式(王實味等就是這種超常規方式的犧牲品)的正當性的疑慮。 [5] 

革命年代作品影響

2010年,《革命年代》入選新浪2010年度中國社科好書榜。 [6] 
2010年10月,《革命年代》入選新華網讀書頻道出品的新華好書榜“九月十大好書”。 [7] 
2010年12月,《革命年代》入選2010年中華讀書報年度圖書之100佳。 [1] 

革命年代作品評價

《革命年代》是高華教授在長長短短的艱難歲月裏寫下的論著,它讓我的內心世界掀起無限的波瀾。“革命”不再僅僅是一個被拋棄或者崇拜的意識形態符號,它成為實實在在的政治實踐、話語操作與歷史記憶。不管你是反對或者肯定,革命都是切實的帶着體温的具體的政治、生活與回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唐小兵評) [5] 
在20世紀的中國,革命意味着“以進步光明的新政權取代落後腐朽的舊政權”。隨着新的民族國家的建立,終於高居正義、真理和尊嚴之上。高華對紅色政治的研究歷來獨闢蹊徑,他對革命話語的建構過程與修辭動機有着犀利的觀察。他追溯的並不是歷史現場與歷史景觀,而是歷史被建構的過程。由此出發,他提出了以下問題:我們該如何重新認識“左翼文化”;如何撇開現成的結論,從諸多史料中還原關於革命的敍述、探討革命詞語的高地是如何形成的。(《南風窗》評) [8] 

革命年代出版信息

2010年1月,《革命年代》由廣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革命年代》
2010年1月
廣東人民出版社
978-7-218-06194-8
[10] 

革命年代作者簡介

高華(1954—2011),江蘇南京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師從歷史學家茅家琦,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任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兼職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等職。著作有《站在歷史的風陵渡口》《革命年代》《高華歷史筆記》等。 [2-3] 
高華 高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