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小兵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鎖定
唐小兵,湖南衡陽人,1977年出生,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  。研究領域晚清民國報刊史與知識分子史;回憶錄、口述史與20世紀中國的歷史記憶;左翼文化與20世紀中國革命等 [2] 
中文名
唐小兵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
出生日期
1977年
畢業院校
湖南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學位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新聞學專業

唐小兵人物經歷

1、1997年至2001年就讀於湖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新聞學專業。
2、2001年至2003年任教於湖南衡陽師範學院新聞系。
3、2003年至2009年,碩士、博士就讀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以<大公報>“星期論文”和<申報>“自由談”為中心的歷史考察》,期間至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訪問交流一學年。
4、2009年至今,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先後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講師、副教授,2020年1月破格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哈佛燕京訪學學者。 [2] 

唐小兵學術活動

講座預告:中印邊界爭端與中國戰略決策
北京大學李劍鳴教授來歷史系作“新史學語境下的方法論取向”講座
巴黎高師Jean Estebanetz博士講座《動物園中的人與非人有關動物界限的界定》
系史系列講座之三暨誠之講壇第三講:周武研究員《史學良知的當代之旅——陳旭麓先生與中國新史學》
系史系列講座之二暨誠之講壇第二講:張根華教授《呂思勉先生的生平與學術》
校慶六十週年講座: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普萊斯教授:《宋教仁剪斷無形辮子:辛亥革命前後的政治文化背景》
校慶系列講座:李磊副教授《“索虜”與“島夷”——他者與南北朝中華意識的塑造》
系史系列講座之一暨誠之講壇第一講:胡逢祥教授《談談李平心先生》
校慶系列講座:賈菁菁博士《海軍肇建與晚晴政局——以李鳳苞貪污案為中心》
校慶系列講座:崔丕教授《美日返還衝繩談判中的核密約問題考》

唐小兵主講課程

主要開設課程有:必修課:《史學論文寫作》、《中國近現代史(下)》、《中國現代歷史文選》,專業選修課及通識課:《現代中國傳媒與知識分子》、《回憶錄、口述史與20世紀中國》。研究生課程有:《中國文化史專題研究》、《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專題研究》、《中國歷史通論》(與黃純豔教授、王東教授、包詩卿副教授合開的研究生必修課)等。 [2] 

唐小兵研究領域

晚清民國報刊史與知識分子史;回憶錄、口述史與20世紀中國的歷史記憶;左翼文化與20世紀中國革命等。
主要研究方向為:晚清民國報刊史與知識分子史;左翼文化與20世紀中國革命;回憶錄、口述史與20世紀中國的歷史記憶等領域。 [2] 

唐小兵科研項目

《清末民初江南士人的城鄉流動與城鄉認同研究》;
《建國初期中共對城市社會閒雜人員的處理研究》;
《紐約市犯罪問題的歷史考察(1980—2004)》;
《冷戰起源研究》;
《20世紀德國勞資和諧關係演進研究:以企業代表會體制為中心》;
《美國對華情報評估解密檔案的整理與研究》;
《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
《冷戰時期美國重大外交政策研究》。

唐小兵主要成果

一、學術論文
1、《徊徨在問學與論政之間的知識人:以<大公報>“星期論文”作者羣體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9年第1期。
2、《公共輿論與權力網絡――以1930年代前期<大公報>“星期論文”和<申報>“自由談”為例的考察》,《浙江學刊》,2010年第1期。
3、《清議、輿論與宣傳――清末民初的報人與社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4、《啓蒙話語的自我分化――以<大公報>“星期論文”和<申報>“自由談”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1年第2期。
5、《舊上海文人的自我意識――以<申報>“自由談”為例》,《歷史教學問題》,2011年第4期。
6、《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調適――以胡適1930年代<大公報>“星期論文”言論為例》,《浙江學刊》,2011年第5期。
7、《印刷上海與公共空間之拓展――以1930年代<申報>為中心的討論》,《新聞大學》,2012年第3期。
8、《公、私觀念與近世中國的道德焦慮及其轉化》,《思想與文化》,第12輯,2012年。
9、《重訪中國革命:以德性為視角》,《東方歷史評論》第3輯,2013年。
10、《讓歷史記憶照亮未來》,《讀書》,2014年第2期。
11、《公共討論與國民意識之建構――1930年代以《大公報•讀者論壇》為中心的考察》,《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12、《戰爭、苦難與新聞――試論抗戰時期民間報刊的輿論動員》,《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年第8期。
13、《當代中國知識人的自戀文化是如何煉成的?》,韓國國民大學《中國知識網絡》,2015年。
14、《形塑社會想象的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問題”系列圖書為中心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5期。
15、《士大夫政治與文人政治的嬗替——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文化史》,《思想與文化》(第十九輯),2016年。
16、《民國時期中小知識青年的聚集與左翼化——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為中心》,《中共黨史研究》,2017年第11期。(後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史》2018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4期轉載)
17、《“新革命史”語境下思想文化史與社會文化史的學術路徑》,《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11期。(2019年第1期《歷史與社會(文摘)》轉載)。
18、Liberalism in Contemporary: Questions,Strategies and Directions,China Information,2018,Vol .32(1)
19、《知識分子視野下的新革命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11期。
20、《記憶的戰爭與戰爭的記憶:有關20世紀中期中國的回憶與書寫》,《歷史教學問題》,2020年第1期。
21、《形塑家庭問題的思想資源與社會想象——以民國時期出版的“社會問題”系列圖書為中心的考察》,《東嶽論叢》,2021年第7期。
22、《後五四“社會科學”熱與革命觀念的知識建構——以民國時期左翼期刊為中心的討論》,《史林》2022年第1期。
23、《後五四的家庭革命與社會改造思潮——以《中國青年》《生活週刊》《申報》為中心的討論》,《天津社會科學》,2022年第2期。 [2] 
二、著作情況
1、《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以<大公報>“星期論文”和<申報>“自由談”為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2、《十字街頭的知識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與民國相遇》,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版。
4、《書架上的近代中國:一個人的閲讀史》(東方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5、《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合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合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7、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Ma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譯著:合作翻譯姜義華教授的論文成英文)。
8、《北美學蹤:從温哥華到波士頓》,上海書店出版社,2022年版。 [2] 
三、主要學術書評
1、《知識分子書寫的傳播學轉向——評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06年8月號。
2、《“廣東文化”的建構——評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07年10月號。
3、《知士論世的史學——讀楊國強<晚清的士人與世相>》,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09年12月號。
4、《成都茶館:抵抗現代化的橋頭堡——讀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0年7月18日。
5、《一盤散沙到鐵板一塊的革命者歧路?——讀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劄記》,台北:《思想》,第17期,2011年。
6、《革命年代的重訪與超越——讀高華<革命年代>》,《讀書》,2013年第5期。
7、《何種革命?誰的傳統?——裴宜理<安源:發掘中國革命之傳統>讀後》,《開放時代》,2015年第5期。
8、《“舊上海”是怎樣變成“新上海”的?》,《中華讀書報》,2015年7月18日。
9、《<時報>與啓蒙的迷津》,《讀書》,2016年第2期。10、Studies of Shanghai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revolutionary history,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2016,Vol.10,NO.1,118-122.
11、《民國政治的真諦》,《讀書》,2017年第4期。
12、《哈佛吳宓的朋友圈》,《文匯報文匯學人》,2018年4月20日。
13、《讓歷史寫作照亮中國的啓蒙運動》,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第49期,2019。
14、《反潮流的思想史寫作》,《讀書》,2019年第8期。
15、《跨界的燃燈者——讀李金銓教授《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新聞記者》,2020年第3期。
16、《士紳共和國的烏托邦》,《讀書》,2021年第3期。 [2] 
四、學術訪談與學術對話
1、《東亞論述與東亞意識——與孫歌教授的對話》,《開放時代》,2012年第9期。
2、《重構共鳴與批評的東亞認同——對話韓國延世大學白永瑞教授》,2012年《南風窗》第12期。
3、《20世紀中國革命的回顧與反思——唐小兵對話王奇生》,《東方歷史評論》第4輯,2013年。
4、《對話孫隆基:理解魯迅,從“世紀末”思潮開始——探討20世紀文化中的精英與大眾之對話系列》,《南風窗》,2014年第17、18期。
5、《裴宜理談安源革命的歷史記憶》,《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3月29日。
6、《“好鬥性”話語仍制約着我們——關於公共説理文化的對談》(對談人劉擎教授),《同舟共進》,2015年第4期。
7、《你怎樣,時代就怎樣——關於青年問題的對談》(對談人陳映芳教授),《同舟共進》,2015年第11期。
8、《王汎森談清代知識人的道德意識》,《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年1月10日。
9、《對話錢理羣: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新京報•書評週刊》,2016年9月25日。
10、《“五四精神是一股真實的歷史動力”:“五四”百年之際專訪余英時先生》,《思想》第37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2] 
五、學術交流和學術會議
1、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加拿大温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訪問學人。
2、2011年4月1日-30日,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學系“中國大陸新聞傳播青年學者訪問項目”。
3、2013年5月應邀參加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與語言學系書評討論會,專題討論拙著《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評論人為李金銓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學系講座教授)。
4、2013年7月應邀參加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與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主辦的“中國近代以來的革命與轉型”暑期班,並做“公共輿論在近代中國的展開及其屈折:以革命為視角”專題講演。
5、2014年應邀到韓國延世大學參加“東亞公共性的危機:社會人文學的挑戰與迴應”國際學術會議。
6、2015年4月到香港中文大學訪問一月,5月應邀到台灣中央研究院參加“歷史的躁動:回憶、敍述與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國際學術會議。
7、2016年6月到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參加亞洲AAS會議,所參加的工作坊是1920、30年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並提交專題研究論文。
8、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期間做了一次英文演講,並旁聽參加了在華盛頓.D.C舉辦的AAS議。 [2] 
六、主持課題情況及獲獎情況
1、左翼文化在上海的興盛、傳播及其影響(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結項為良好)
2、華東師範大學第十屆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二等獎。(2014)
3、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委員會申萬宏源獎。(2015)
4、華東師範大學本科教學成果一等獎(團隊)獎。(2018)
5、《東方歷史評論》組織評選的中國傑出青年曆史學人(全國共評出十五位),2013年。
6、榮獲2021年度華東師範大學青年教師育人貢獻獎。 [2] 
七、社會兼職
《上海學》特邀編委,《民國北京史研究叢書》編委,華東師範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民間記憶與地方文獻中心研究員。 [2] 

唐小兵譯著

On Mao Ze-dong, Jiang Yi-hu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ume 2, March 2009, Tang Xiao-bing and Nick Simon。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