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洲草原象

鎖定
非洲草原象(學名:Loxodonta africana),是象科、非洲象屬的一個物種,1825年由喬治·庫維葉男爵(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命名。由於它的臼齒有菱形齒冠,非洲象的屬名“Loxodonta”,便是從“菱形”(losange)此字演變而成。非洲草原象是最常見的非洲象物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體長5.4-7.5米,尾長1-1.3米,肩高2.7-3.3米,體重3-6噸。體型較大,毛色為灰色,後臀與前肩同高,象牙極長,並向上彎曲。它們的長牙最高記錄有102.7千克重。
產於非洲,生活於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乾旱的叢林。喜歡羣居,每羣都由雌獸統帥,結成大小不一的羣,一般20-30只。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後代,雄獸在羣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羣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羣體中。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
廣泛分佈於非洲大陸。是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國獸
中文名
非洲草原象
拉丁學名
Loxodonta africana
別    名
非洲象
普通非洲象
草原象
外文名
英文 African Savanna Elephant, African Bush Elephant, African Savannah Elephant, Savanna Elephant, Savannah Elephant
法文 Éléphant de savane
西班牙文 Elefante de Saban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長鼻目
象科
非洲象屬
非洲草原象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Blumenbach, 1797)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Elephas africana Blumenbach, 1797
同義學名2
Loxodonta africana ssp. africana (Blumenbach, 1797)

非洲草原象動物學史

非洲草原象多被認為不能馴服,其實在公元前2世紀的埃及托勒密時期,布匿克人時期、羅馬時期、以及在現代的非洲阿比西尼亞,都出現過馴化的象。非洲草原象可完全馴服,尤其是小象。成年野生象也能養成習慣,和研究人員或好奇的旅客接近。象懂得把怎樣把他們與偷獵者和殺手區別出來。非洲草原象也能接受訓練。19世紀未,比利時的皇帝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在非洲的扎伊爾把象訓練成役畜,它們非常勤奮,主動追逐獅子。如果説非洲草原象不太聰明,也只是和亞洲象比較而言。 [5] 

非洲草原象形態特徵

量度:非洲草原象是最常見的非洲草原象物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體長5.4-7.5米,尾長1-1.3米,肩高2.7-3.3米,體重3-6噸。前足有4趾,後足有3趾,共有21對肋骨,背部平。 [1] 
象牙: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但雌性的小得多。雄性的長牙最高記錄有102.7千克重。性較兇猛,尤其是孤獨的雄象更為兇猛,不易馴服。象皮厚毛少,鼻與上唇癒合成圓筒狀長鼻,兩個上頜門齒大而長,就是所謂的“象牙”,口中一般每側有三個前磨牙和三個後磨牙,食用高纖維的食品,樹葉、草類等,磨牙並不是同時長出,現存的磨牙磨損後,新的磨牙才長出來,所以如果最後一顆(第六顆)磨牙大約在60歲以後磨損後,老象可能死於營養不良,如果繼續飼餵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繼續活下去。 [1] 
非洲草原象的齒式是 i 1/0、c 0/0、p 3/3、m 3/3。出生時,小象沒有象牙,而是有臨時的上頜前切牙。這些門牙在大約一歲時被替換為最終形成象牙的門牙。成年非洲象有齒列,有6顆臼齒生長並向前移動,就像在傳送帶上一樣。這些牙齒在它們的一生中被磨損、丟失和替換。 [1] 
耳朵:象的耳朵很大,下部尖,上下可長達1.5米,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保持身體涼爽。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耳朵非常大,前足五蹄、後足三蹄,有21對肋骨和最多26個尾椎骨。非洲草原象的前額突起,背部更加傾斜,肩部是最高點,鼻端有兩個指狀突。 [1] 
象鼻:非洲大陸的温度很高,大象對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喜歡將水吸入象鼻,然後噴到全身。之後,它們常常會給皮膚噴上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泥土。 大象長長的鼻子不僅可用來聞味、呼吸、吹號、喝水,還能用來抓東西,尤其是美餐。象鼻有大約10萬塊肌肉。非洲草原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非常敏感和靈巧,可以用來抓小東西。 [1] 
毛色:象由於毛少,容易生皮膚病,所以需要經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皺摺,有的皺摺紋路深達十幾釐米,皮膚淺灰色,由於洗泥浴有時看起來好像是泥土的紅棕色,褐色眼睛長眼毛,有一種罕見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藍色。 [1] 

非洲草原象棲息環境

非洲草原象生活於非洲的許多棲息地,如稀樹草原、熱帶雨林、林地、灌木林,偶爾還有沙漠和海灘。然而,由於偷獵威脅,保護區是它們的主要棲息地。在這些保護區內,這些大象將棲息在有水源和豐富植被的地區覓食。在這些棲息地中,海拔高度範圍從海平面到4000米。 [1] 

非洲草原象生活習性

喜歡羣居,每羣都由雌獸統帥,結成大小不一的羣,一般20-30只。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後代,雄獸在羣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羣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羣體中。羣體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行動時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無論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羣體中的成員之間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 它的步子邁得很大,每一步都儘量高高地彎起腿,跨得遠一點,很適於膛過泥地。 [1] 
成年雄性普通非洲草原象是獨居生活,性情易怒,在受到刺激是會進入“狂暴狀態”,這是它會攻擊任何的事物,異常兇險。象羣由年長的雌性帶領,它根據經驗選擇有水源的的遷移路線。 [1] 
為了採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要穿過溪流、湖泊、沼澤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極有耐性的漫長的尋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會使象羣失散、迷路,因為每個羣體都有自己聯絡的聲音和氣味,無論走出多遠,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額上的一個能震顫的部位發出聲音信號,頻率大多在低頻的14-24赫茲之間,人耳不能聽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聞的諧波。 [1] 
非洲草原象在草原上所向無敵,但大多用温和的方式與其他動物競爭。只有在憤怒或恐懼的時候,才有可能傷害其他動物,此時就是身強力壯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雖然非洲草原象的成體不懼怕任何動物的進攻威脅,但幼仔卻無力抵擋獅、鬣狗、野狗以及禿鷲之類的襲擊,所以在休息時羣體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進行防禦和自衞,而雌獸即使感覺到一點危險,也會用長鼻子來提醒幼仔。在羣體進行長距離、大規模的遷移時,幼仔必須緊緊地跟上,不過雌獸也會不離左右地進行保護,隨時擊退企圖進犯的食肉動物。 極少有人能找到野生非洲草原象自然死亡後的殘骸,尤其是堆放象牙的地方。因為一隻非洲草原象死亡後,家族的成員們會感到非常悲哀,在環繞着它們同類的骨架靜默一段時間之後,便把殘骸分解,一一取走,將象牙和每塊骨頭在密林中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方分散藏好。 [1] 
象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象在正常時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覓食,但迅速奔跑起來也能達到每小時26千米的速度。 [1] 

非洲草原象繁殖方式

非洲草原象的雄象是如何判斷雌象的發情狀態和是否準備好交配,這是通過雌性尿液和生殖器區域的氣味來完成的。在求愛過程中,雄象用接近雌象並試圖用它們的軀幹撫摸雌象。雄象會為了交配而戰鬥,如果雌象撤退,雄象會追趕它們。當雌象停止後退時,它們會加入雄象的行列,用它們的軀幹互相撫摸。雌象將後軀交給雄性繼續求愛。然後雄象騎上雌象開始交配。雄象將反覆插入雌象長達2分鐘。當雌象處於發情狀態時,它們可能會與幾隻不同的雄象交配,並被認為是一夫多妻制。它們是合作繁殖者,雌象在家庭或“氏族”的其他成員的幫助下撫養幼象。 [1] 
非洲草原象是胎生動物,這意味着它們會生下幼象。它們全年可繁殖,沒有季節差異。每個分娩期的後代數量通常限制為一個,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出生雙胞胎。它們每隔3-9年繁殖一次,一生平均產下四頭小象。妊娠期約為22個月,但受環境因素影響很大。如果環境因素有利於新生象存活,妊娠期可能會更短。新生的小象肩高大約90釐米,體重在90-120千克之間,平均出生體重為100千克。後代在4個月斷奶之前完全依賴母乳,但偶爾會繼續喝母乳長達3年。年輕的非洲象將在8歲左右獲得完全獨立。非洲草原象雄性和雌性成熟期不同。雄性將在20歲左右達到性成熟,而雌性將在11歲左右達到性成熟。野生普通非洲草原象壽命65-70歲,圈養的壽命可達80歲以上。 [1] 

非洲草原象分佈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蓬、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利比里亞、馬拉維、馬裏、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區域性滅絕:布隆迪、岡比亞、毛里塔尼亞。
再引進:斯威士蘭。 [2] 
非洲草原象分佈圖 非洲草原象分佈圖 [2]

非洲草原象亞種分化

非洲草原象(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非洲草原象指名亞種
Loxodonta africana africana
Blumenbach, 1797
2
非洲草原象東非亞種
Loxodonta africana knochenhaueri
Matschie, 1900
3
非洲草原象埃塞俄比亞亞種
Loxodonta africana orleansi
Lydekker, 1907
5
非洲草原象西非亞種
Loxodonta africana oxyotis
Matschie, 1900
[3] 

非洲草原象保護現狀

非洲草原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3.1——易危(VU)。 [2]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瀕危(EN)。 [2] 
2022年,多國建議將非洲草原象從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轉為附錄I 。 [6] 

非洲草原象種羣現狀

非洲草原象數目的鋭減,主要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對森林、草原的開發與破壞,促使野生動物生存的地盤縮小,環境惡化。結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漲。二是濫加捕殺。過去,非洲人捕獵大象主要是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象牙成為人們捕殺大象的主要獲取物。這不但是因為國際手工藝品市場上對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還因為國際金融市場動盪,象牙同黃金和鑽石一樣,被視為一種價值穩定的硬通貨,西方一些大銀行競相爭購和儲存。八十年代初,國際市場上象牙的成交額每年在130萬千克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非洲。同時,象牙的價格不斷上漲。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批發價從每千克13美元上漲到156美元,上漲12倍。獲取一根象牙,就可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動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獵象牙看成是"發財致富的捷徑"。他們總是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險,千方百計去捕殺大象。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大象被世界保護野生動物組織列為"瀕危動物"。許多非洲國家頒佈禁獵大象的法令,並打擊偷獵大象、走私象牙的團伙。對有大象棲息的野生動物園和保留地也加強了管理,進行武裝巡邏。同時,在一些國際保護野生動物組織的協助下,許多非洲國家開展大規模的"拯救大象運動",通過捐助、展覽、講座、放電影等多種形式,宣傳保護大象的意義和措施。1989年10月,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大會通過決議,十年之內嚴禁象牙貿易。這些措施對保護大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九十年代之後非洲草原象的數目開始緩慢回升。
2002年11月,第十二屆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會議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召開。會上爭論的焦點仍然是南部非洲國家的象牙貿易問題。經過激烈辯論,會議批准南非、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在三年內出售60噸儲存象牙的申請。其他非洲國家因"大象生存條件沒有顯著改善",類似的申請則未獲批准。 聯合國《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執行機構曾在1989年全面禁止了涉及大象的國際貿易。自禁令實施以來,象牙走私價格迅速上漲,大大刺激了國際非法象牙貿易,引發了對非洲草原象的新一輪捕獵。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01年一年,非洲就有2萬3千頭大象被獵殺。大象已經被列為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的物種之一。為了保護瀕危大象,肯尼亞等國曾呼籲此次大會能夠對象牙貿易實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嚴懲偷獵行為,防止大象滅絕。由於象牙可以製造珍貴的工藝品,象經常遭到偷獵者的襲擊,作為大型動物,它的生育週期較長,因此非常容易滅絕。各國為保護象已經禁止象牙交易。中國的法律也已經規定禁止象牙交易和繼續生產象牙製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