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溪仔獅燈

鎖定
“青溪仔獅燈”又名“仔獅戲球”,是粵東客家地區的一種花燈類舞蹈。始創於清末民初,源於客家山區元宵燈節的燈舞,經民間藝人吸取提線木偶戲體現技藝及獅燈的基礎上,創作的獨具一格、以帶球戲耍為造型的舞蹈表演藝術——“仔獅燈”。現主要流傳於梅州市大埔縣青溪鎮茶陽鎮湖寮鎮等地。 [1] 
200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青溪仔獅燈
批准時間
2009年10月16 日
非遺級別
省級
類    別
傳統舞蹈

青溪仔獅燈基本特徵

《仔獅燈》是花燈類的舞蹈,流傳於大埔縣的青溪、茶陽、湖寮等地。它吸取了大埔提線木偶的技藝,使獅與球連成一體,由1人操縱,變化出各種仔獅戲球的儀態。表演時,在廣東漢樂音樂伴奏下,眾仔獅各搶一個綵球,拋拋接接,忽離忽合,歡快起舞。主要套路有:“雄獅出山”、“畫眉跳架”、“流星趕月”、“貓兒撲鼠”、“卧地滾球”、“鯉魚挺水”。充分表現出仔獅的活潑可愛和童真童趣。 [3] 
“青溪仔獅燈”的道具獨特,獅燈由頭、腰、尾、腿幾部分組成,均用竹篾扎架,外以紙或布裱糊,粘貼彩色紙條(或布條)作獅毛。獅頭彩繪出眼、鼻、口等;獅腰為五個直徑0.4米的竹篾躅,以三寸等距.用4根根線繩串連起來,可以伸縮;獅尾內點蠟燭;獅腿上端安小鐵環,用繩分別連於頭、尾部,可以活動。獅頭、尾各安一根木把,獅頭木把稱“前杆”,獅尾木把稱“後杆”。以此塑造成一隻天真活潑、憨態可掬的仔(幼)獅形象。
另扎一個小巧玲瓏的綵球燈與仔獅的前爪和嘴巴相連。球的直徑為0.4米,以竹蔑編扎框架,外用紅紙或紅布裱糊而成,一根鐵絲從球體中穿過,兩端在球體外窩成小鐵環,供系線用(即仔獅與球組裝時使用)。舞蹈表演時,舞者隨時操縱桿繩,做出仔獅拋球和收球、含球的動作。
表演時,通常為一隻大獅子配6只小獅子,每隻獅子由一人操縱。通過舞者操縱提線技藝,運用放、晃、提、抽線等技巧,使仔獅表現出拋、晃、拉、接、翻、滾球等形態。通過舞者站、蹲、跪、跳、卧等動作使球上拋下落,左右翻動,生動地塑造出仔獅時而吐球於掌上,搖頭晃腦地抱着戲耍,時而又含球飛舞、抱球蹦跳、甩球追逐的活潑形象。表演過程的主要動作有“出山”、“前耍球”、“右要球”,“貓蹲”、“畫眉跳架”、“流星追月”、“貓兒撲鼠”、“雪花蓋頂”等。伴奏選用廣東漢樂曲《錦毛獅子》,以嗩吶為主奏樂器,井使用頭弦、二胡及鼓、小鑼、碗鑼、大銅鑼、小鼓、小鈸、大鈸等打擊樂器。 [1] 

青溪仔獅燈傳承保護

青溪仔獅燈傳承價值

“青溪仔獅燈”地域特色突出,形式獨特,不同於常見的獅子舞,又有別於一般的燈舞,糅合了提線木偶技藝、雜技、戲曲等藝術品種,對研究民間舞蹈自身的流變有重要價值。 [1] 

青溪仔獅燈傳承現狀

隨着歲月流逝,青溪仔獅燈正面臨承傳的困境。目前,能掌握傳統仔獅燈舞道具製作及表演技藝的人已寥寥無幾,急需有關部門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1] 

青溪仔獅燈傳承人物

塗疊登,男,1940年生。1951年開始,師從塗祿安學習仔獅舞道具製作和仔獅燈表演,並吸收與借鑑當地各種民間藝術元素,對傳統仔獅燈道具製作、舞蹈套路和傳統配樂等進行改良,其設計、表演的雄獅出山、畫眉跳架、卧地滾球、流星趕月等舞蹈表演套路,豐富了青溪仔獅燈的藝術感染力。從藝五十多年來,始終致力於青溪仔獅燈的傳承,培養了一大批仔獅燈後繼人才,在為青溪仔獅燈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 

青溪仔獅燈保護措施

2005年,再次對傳統仔獅燈舞進行改革創新,推出了全新的少兒仔獅燈舞; [5] 
2009年03月12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2009年10月16 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青溪仔獅燈社會影響

所獲榮譽
1983年,《仔獅燈》被評為廣東省民間舞蹈創作獎; [3] 
1986年《仔獅燈》被評為廣東省民間舞蹈比賽“豐收獎”; [3] 
1988年大埔仔獅燈隊參加廣東省首屆歡樂節的演出; [3] 
1989年,《仔獅戲球》被收入《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 [3] 
1990年12月,《仔獅燈》被收入國家文化部出版的《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 [3] 
1997年1月,《仔獅舞》赴京參加1997年春節八省電視台聯合拍攝的《天南地北喜迎春》,並在中央電視台和多家省電視台播放。 [3] 
,2007年10月,大埔仔獅燈舞隊赴中山參加廣東省第七屆少兒音樂舞蹈花會,榮獲金獎。 [5] 
青溪仔獅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