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

鎖定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為民巷13號,佔地面積29550平方米,建築面積6183平方米,以多院落組成的20世紀中上期建築為館所。青海省民俗博物館於2004年6月籌建,在2006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1]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藏品類別主要是生產生活習俗、文化習俗和雜項三個大類。重要藏品有反映西北高原作物耕種的播種機、犁、耙、脱粒、碾米等生產工具;大型的水磨、大型木質榨油機等;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青海湟中牌燈、土族刺繡長卷等有關的實物展品。截至2019年末,有97件/套藏品數量,其中珍貴文物1件/套。 [1-2] 
中文名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
地理位置
青海省
佔地面積
29550 m²
類    別
地方性綜合博物館
投用時間
2006年5月1日
開放時間
8:30—17:30,全年開放
門票價格
成人30元,老人、學生憑老年證、學生證15元,現役軍人、警察憑證件免費參觀
藏品數量
97件/套(截至2019年末)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歷史沿革

為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遺產,青海省文化廳於2002年決定成立馨廬文管所。
2003年6月,又成立了青海省民俗博物館(馨廬文物管理所原班人馬,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2004年6月,青海省民俗博物館籌建。
2006年5月1日,青海省民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建築格局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綜述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佔地面積29550平方米,建築面積6183平方米,以多院落組成的20世紀中上期建築為館所。館址位於西寧市城東區“馨廬”院內。
“馨廬”原為解放前青海國民政府主席馬步芳的私人官邸。“馨廬”名稱取自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因為馬步芳堂號是“公德堂”,故取上文中“唯吾德馨”的“德”字下面的“馨”字。“馨”字下面有“香”字,正好與馬步芳父子的號“子香、少香”相吻合,“廬”字是取自上文中的“南陽諸葛廬”的“廬”字。“馨廬”二字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書寫並署名。
馨廬始建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6月,已有70餘年的歷史,共有房屋299間,分別由前院、中院、南院、西一號院、西二號院、西三號院及後花園等七個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院落組成。院內環境較好、建築古樸典雅、氣勢宏偉。是青海乃至西北最為完整的民居建築之一。因為在建築裝飾材料上選用了大量本地產的白玉,所以在民間又稱“玉石公館”,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其影響波及青海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就中國而言也是唯一一座選用大量玉石來裝飾牆面的民居。
1986年,馨廬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展廳

  • 基本陳列
青海歷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青海的歷史是古代羌族和以後的小月氏匈奴、漢、鮮卑吐蕃等民族,以及近世的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融合、相互團結、共同發展的歷史。各民族在服飾冠履、飲食起居、婚喪嫁娶、遊藝競技、宗教信仰、歲時節令、民風民俗等方面無不散發着濃郁的民族特色。有鑑於此,青海省民俗博物館特推出《馨廬公館陳設》、《民族風情展》、《民俗文物展》三個主題展覽。
《馨廬公館陳設》設有貴賓廳、玉石廳、警衞樓、夫人樓等景區;
《民族風情展》設有漢、藏、蒙古、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展館;
《民俗文物展》設有牌燈、古磨房、古油坊、民族服飾等展館。
基本陳列的藝術設計特點,主要採用原汁原味的實物、文字、圖片等,運用以實物為主、配以講解來渲染,盡力達到實物與圖片、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陳列效果。
基本陳列共展出藏品380餘件,其中重要藏品有反映西北高原作物耕種的播種機、犁、耙、脱粒、碾米等生產工具;大型的水磨、大型木質榨油機等;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青海湟中牌燈、土族刺繡長卷等有關的實物展品。 [1] 
  • 臨時展覽
在保證基本陳列展覽的同時,充分發揮民俗博物館優勢,推出外省民族風情展。如2008年,為慶祝“全國文化遺產宣傳日”引進雲南侗族風情表演團來館進行演出,宣傳雲南地區的風土人情,讓廣大市民和青少年更好地瞭解和認知民族民俗風情。 [1]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館藏文物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綜述

土族刺繡長卷 土族刺繡長卷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藏品來源主要是向社會有價徵集,其次是接受有關單位的移交和社會公眾的捐贈。藏品類別主要是生產生活習俗、文化習俗和雜項三個大類。截至2009年,藏品總數388件,其中道具工具224件,服裝服飾51件套,民俗器具5件套,圖書文獻108冊卷。截至2019年末,有97件/套藏品數量,其中珍貴文物1件/套。 [1]  [2]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藏品保護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保護藏品主要是按照藏品的類別、質地和價值,採取分設庫房、分櫃存放的傳統技術措施。 [1]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文化活動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學術研究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發表的論文有《馨廬建築特色探析》、《要重視民俗博物館的發展》、《青海馨廬》等。 [1]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宣傳教育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是收集和展示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資源的平台,自開放以來,積極通過媒體宣傳、編髮資料等形式進行了大力宣傳。西寧晚報、西海都市報、青海日報、西寧電視台、青海電視台等新聞媒體都對馨廬作過專門的報道,香港文匯報以1/2版面對馨廬的歷史沿革、建築特點作了詳細報道,有六十多家網(點)站都刊登過關於馨廬的內容,提高了馨廬乃至青海的知名度。 [1]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機構設置

  • 單位性質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為國有事業單位。 [1] 
  • 隸屬關係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隸屬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 [1] 
  • 經費來源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經費來源為財政全額撥款。 [1] 
  • 人員編制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全館有職工28人,其中在編人數5人,聘用人員23人;大學本科4人,中專1人;中級職稱3人。 [1] 
  • 服務觀眾項目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設有超市、停車場、遊客休息室、導遊服務中心、投訴電話等。 [1] 
  • 觀眾接待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遊客量為:2006年5萬餘人次;2007年6萬餘人次;2008年7萬餘人次。 [1]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為民巷13號。 [1] 
  • 開放時間
8:30—17:30,全年開放。 [1] 
  • 門票價格
成人30元,老人、學生憑老年證、學生證15元,現役軍人、警察憑證件免費參觀。 [1] 
  • 交通路線
西寧市——長江路——西大街——東大街——花園北街——五一路——濱河南路——共和路——為民巷——青海省民俗博物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