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海平弦

鎖定
青海平弦,又稱“西寧賦子”,因其主要伴奏樂器三絃的定弦格式屬於民間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主要流行於以青海省西寧為中心的河湟農業區各縣,是一種只唱不説,用多種曲牌聯綴起來演唱故事或抒情的曲種。 [1] 
青海平弦形成於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曲調眾多;曲詞格律嚴謹,語言詩化通俗;演唱形式古樸親切,段子結構完整,地方特色濃郁。青海平弦經典劇目主要有《白猿盜桃》《孔子拜師》《密建遊宮》等。 [1-2] 
青海平弦以敍事見長,寓教於樂,被譽為是青海地方曲藝中的“陽春白雪”。2008年6月7日,青海省西寧市申報的“青海平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Ⅴ—92。 [3-5] 
中文名
青海平弦
別    名
西寧賦子
流行地區
以青海省西寧為中心的河湟農業區各縣
經典劇目
《白猿盜桃》《孔子拜師》《密建遊宮》
代表人物
劉鈞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92

青海平弦歷史沿革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原名“西寧曲子”、“西寧賦子”,由京津伎女傳入青海的民歌俗曲演變而成。在揚州清曲的流播中,以南方“賦子(贊)”的流變曲調為基礎,兼收幷蓄了元、明南北散曲及古今許多小調、小曲及其他曲藝曲種的一些曲牌,加以發展變化,在青海以西寧為中心逐步形成的地方曲藝曲種。 [1]  [6] 
青海平弦形成年代最早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即乾隆至嘉慶年間(1791年—1820年)。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西寧人根據曲牌名稱“賦子腔”將青海平弦稱為“西寧賦子”。 [4] 
1954年,原青海省民族歌舞團蒐集整理平弦曲藝音樂時,編輯出版了《青海平絃音樂》一書(青海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後來人們就約定俗稱將“西寧賦子”稱之為“青海平弦”。 [4] 
1958年,青海省湟中縣秦劇團將青海平弦曲藝搬上舞台,由秦腔演員演出了大型平弦傳統戲《趙氏孤兒》,在湟中、西寧、蘭州上演,引起熱烈反響。 [4] 
1961年3月1日,青海省正式成立“青海平弦實驗劇團”,創作、改編和移植的傳統戲、現代戲有30餘部,經過精心細緻磨合、實驗、總結成功經驗,青海平弦戲具備雛型。 [4] 
青海平弦劇團在“十年動亂”中曾被撤銷,1979年10月又得到了恢復。 [4] 
2002年,青海省進行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將原省京劇團、省話劇團、省平弦實驗劇團合併成立了“青海省戲劇藝術劇院”,青海平弦戲曲人創作出了《塔中塔》《日月灣》《未婚媽媽》等優秀劇目,青海平弦戲完全走向成熟。 [4] 

青海平弦藝術特點

青海平弦表演形式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是一種只唱不説,不含表演的坐唱藝術形式,由演唱者一手持筷子,一手夾瓷碟互相敲擊掌握節奏,以當地方言演唱故事。青海平弦表演形式親切古樸,許多曲調演唱時帶有“拉鞘子”,即常説的“幫腔”,觀眾可通過“幫腔”自然地融入表演,形成特殊的現場效果。 [2-3] 

青海平弦唱腔曲調

平弦唱腔曲調眾多,屬於曲牌聯綴體,素有“十八雜腔、二十四調”之稱,系以南方“賦子”的流變曲調為基礎,吸收南北散曲、古今小曲和其他曲藝曲種的曲牌而成。 [4] 
賦子腔是青海平弦曲藝的標誌性曲調。平弦演唱中較長的敍事段落、複雜的情節多用賦子調來演唱。賦子又分為:一般賦子、單篇賦子、三角半賦子。 [4] 
背工調是僅次於賦子的主要曲調。曲調委婉,長於抒情。背工又分為:單背工、雙背工、跺字背工、催句背工。 [4] 
雜腔是段子組成中除了選用賦子、背工等曲調外,還吸取有【太平】【蓮花】等20餘首其他曲調可以任意選用。 [4] 
小點又稱“京岔”“岔曲”。以表現生活中的小事件、某種情緒(如相思、歡樂)見長。全段短小精練,情節單純,活潑多樣,吸收許多民間小調。 [4] 
下背工吸收了另一曲種“越弦”中的前背工、後背工曲牌及又一曲種“下弦”(包括“青海賢孝”)曲種的旋律,加上平弦雜腔類中【離情】【皂羅】曲牌,組成新的聯唱形式。 [4] 

青海平弦伴奏樂器

青海平弦常以民族小樂隊伴奏,伴奏樂器有三絃、揚琴、板胡、月琴、笛子、二胡等,演奏時旋律豐富而變化多端,顯示出古典音樂在青海地區流變的軌跡。 [2] 

青海平弦曲詞特點

青海平弦曲藝唱詞基本上屬於格律詩,特別講究韻律,曲詞對仗工整,格律嚴謹,詩詞化程度較高,有些曲目甚至直接演唱古典詩詞曲賦名作或其中的名句。 [2] 

青海平弦經典劇目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的傳統曲目多為7字句和10字句韻文,傳統曲目豐富多彩,僅各地蒐集記錄的就有二百餘個,內容涵蓋了歷史、政治、文化、社會風俗、倫理道德等多個方面。這些作品多取材於歷史故事、民間傳説、唐詩宋詞、元明雜劇、明清傳奇和古典小説名著,如《白猿盜桃》源於《孫子兵法》,《孔子拜師》源於敦煌變文,《密建遊宮》取材於《説唐》,《水漫金山》取材於《白蛇傳》等等。 [2]  [6] 

青海平弦流行地區

青海平弦廣泛流傳於以西寧為中心的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等地。 [2] 

青海平弦傳承保護

青海平弦流傳現狀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
隨着城鎮化不斷加快,方言功能在弱化,觀眾羣也逐漸老齡化,青海平弦後繼乏人,傳統民族民間藝術在不自覺中斷了傳承鏈條。另外,青海平弦因為是民間自發藝術,在資金募集投入上,藝術演唱的形式和經營上,傳播途徑上都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導致青海平弦的流傳地區和聽眾人數較之過去不僅沒有拓展,反而出現了萎縮。青海平弦陷於瀕危狀態,亟待保護。 [2]  [4] 

青海平弦保護措施

1958年,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將平弦坐唱曲藝搬上舞台,發展青海地方劇種”的決定,並在西寧戲校設立了“培訓班”,招收學員 40餘名,為青海平弦戲曲培養了第一代演員和演奏員。 [4] 
1985年,原青海省文化廳在陝西戲校委培青海平弦地方戲學員,獻藝,創排、演出了許多部優秀劇目,培養產生了的第三代青海平弦地方戲演員。 [4] 
2019年11月12日,西寧市文化館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青海平弦的保護單位。 [7]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青海平弦》項目評估合格,西寧市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青海平弦傳承人物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
劉鈞,男,1949年4月生,青海西寧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青海平弦代表性傳承人。劉鈞自幼喜愛音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拜青海平弦藝術家馬兆錄為師,學習青海平弦,能完整地掌握青海平弦的演唱技藝,亦能演奏竹笛、揚琴、板胡、二胡等樂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先後多次在西寧市文藝家聯合會、西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以及西寧市羣眾藝術館舉辦的“青海曲藝講習班”上授課,為青海平弦實驗劇團的演員做示範演唱,參與青海曲藝節目《伯牙摔琴》《大餞別》的創作。 [8-9] 

青海平弦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青海省西寧市申報的“青海平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青海平弦曲藝價值

青海平弦的演唱曲目內容以歷史故事為主,以敍事見長,故能寓教於樂,是青海省西寧市為中心的海東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民俗學、民族學及曲藝曲種等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4] 

青海平弦社會影響

青海平弦 青海平弦
2018年,青海平弦戲參加全國新年戲曲晚會。 [4] 
2018年6月9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青海主會場活動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舉行,青海平弦等46個國家級、省級、州級非遺項目進行展演。 [10] 
2019年10月12日,由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青海省文化館和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的“傳承經典放飛夢想”全省“青海平弦”在西寧市湟中縣的展演。 [3] 

青海平弦榮譽表彰

2013年,大型青海平弦現代戲《未婚媽媽》,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展演,獲得全國優秀劇目獎,青海平弦劇團被原文化部確定為全國39個重點地方戲院團。 [4] 
2019年9月,青海平弦《大美青海》獲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舉辦的全省羣眾文藝調演創作獎獲。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