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槓坡戰鬥

鎖定
青槓坡戰鬥是遵義會議後的第一仗。1935年1月28日凌晨5時,紅軍總司令朱德和總參謀長劉伯承分別率領紅三、紅五軍團在青槓坡首先向郭勳祺一部發起攻擊,經過三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將郭勳祺的陣地突破,奪得了青槓坡上銀盤頂、寒棚坳等制高點。不料,因敵軍援兵來襲,紅軍戰士們寡不敵眾,轉眼間變成了川軍的反攻。在此緊急關頭,軍委急令幹部團支援紅三、紅五軍團,再次向敵人發起進攻。幹部團團長陳賡和政委宋任窮臨危受命,率領部下投入激烈的肉搏戰中,緩和了對紅軍極為不利的局勢,大批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得以從險境中逃脱出來。但由於敵人憑藉有利地形拼死頑抗,雙方的傷亡都較為慘重,2000餘名紅軍將士獻身於青槓坡戰役中。此時,又得到情報,敵人強大的“圍剿”兵團正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毛澤東果敢地下令撤出土城戰役。戰後紅軍放棄了北渡長江的計劃,改為西渡赤水,揭開了四渡赤水的偉大序幕。青槓坡戰役以給川軍郭勳祺部重創,是紅軍軍事戰略上化被動為主動,是紅軍軍事戰略上化被動為主動,最終轉敗為勝的分水嶺。 [1-2] 
名    稱
青槓坡戰鬥
地    點
青槓坡
交戰雙方
川軍、紅一軍團
指揮官
林彪 郭勳祺
發生時間
1935年1月24日

青槓坡戰鬥歷史背景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根據敵情變化,決定撤離遵義,北上渡過長江,去與紅四方面軍回合。未曾料到,在習水縣青槓坡與前來圍堵的川軍打了一場傷亡慘烈,但意義重大的戰役。
青槓坡是大婁山的一條支脈,似“葫蘆”型,山勢陡峭,中間有一個約兩平方公里的狹長壩子,是土城鎮(今習水縣土城鎮)通往習水縣城的交通要道,乃兵家必爭之地。
1935年1月下旬,得知紅軍到達土城的國民黨四川軍閥,也尾追紅軍至土城以東地區,並盤踞在青槓坡周圍的山頂上,依着山勢構築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臨時工事,企圖在此圍殲中央紅軍。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得此情報後立即召開緊急會議,部署土城戰役,發出了“堅決打好這一仗,保衞黨中央”的號召。軍委打算集中優勢兵力在青槓坡打一個漂亮仗,為一路被國民黨軍閥圍追堵截,被迫實施長征的紅軍戰士們加油鼓勁,以達到振奮軍心的目的。
紅軍進攻的目標,是青槓坡上的一座古廟永安寺。這裏駐守着外號郭貓兒的川軍郭勳祺率領的一個營。郭貓兒在四川話中,帶有奸詐狡猾的含義。他率領的軍隊,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人數眾多(1萬餘人),且郭勳祺本人還曾經是共產黨人,與陳毅等共產黨的高級將領有過交往,對共產黨的情況比較熟悉,指揮也較為有方,是川軍中的“模範師”。
土城青槓坡之戰是遵義會議後的第一仗,成敗關係着全軍的士氣。在此緊急關頭,朱德向毛澤東提出親自上前線指揮作戰的建議,毛澤東沒有答應。着急的朱總司令帽子一甩,大聲地説:“只要紅軍勝利,區區一個朱德又何足惜!”見毛澤東依舊堅持不同意,朱德態度軟了下來,寬慰毛澤東到:“敵人是打不中朱德的,你放心吧!”由於敵情並非毛澤東最初斷定的樣子,林彪率領的部隊突進赤水受挫的消息又傳來,思量再三的毛澤東只好安排朱總司令奔赴前線。 [2] 

青槓坡戰鬥戰鬥經過

1月28日凌晨5時,土城戰役正式打響。紅軍總司令朱德和總參謀長劉伯承分別率領紅三、紅五軍團在青槓坡首先向郭勳祺一部發起攻擊,大大鼓舞了廣大紅軍戰士的士氣。經過三個小時的激烈戰鬥,紅軍奮力拼殺將郭勳祺的陣地突破。郭勳祺的部隊軍心開始動搖,紅軍贏得了一時的戰略主動,奪得了青槓坡上銀盤頂、寒棚坳等制高點。不料,因敵軍援兵來襲,紅軍戰士們寡不敵眾,又被敵人從制高點上逼退下來。川軍搶佔制高點後,步步向土城逼近,直逼紅軍軍委指揮部的前沿。紅軍的總攻,轉眼間變成了川軍的反攻,指揮部的後方,即是滔滔的赤水河。這就意味着紅軍如果不能成功阻擋敵人的進攻,就會陷入背水作戰的危險境地。在此緊急關頭,軍委急令幹部團支援紅三、紅五軍團,再次向敵人發起進攻。幹部團團長陳賡和政委宋任窮臨危受命,率領部下投入激烈的肉搏戰中。
陳賡幹部團的衝鋒,緩和了對紅軍極為不利的局勢,大批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得以從險境中逃脱出來。但由於敵人憑藉有利地形拼死頑抗,雙方的傷亡都較為慘重,2000餘名紅軍將士獻身於青槓坡戰役中。
臨近中午時分,敵人越打越多,越戰越強。此時,又得到情報,敵人強大的“圍剿”兵團正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毛澤東和他的部下這才意識到他們正在進行一場危險的戰鬥,如果繼續打下去等到大批敵軍援兵來襲,紅軍將置身於全軍覆沒的危險境地。善於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的毛澤東,勇敢地承認並及時的修正了自身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果敢地下令撤出土城戰役,從土城渡河西進,變被動為主動,保存實力另謀新的戰機。 [2] 

青槓坡戰鬥戰鬥結果

紅軍放棄了北渡長江的計劃,改為西渡赤水,到雲南的古藺、敍永一帶尋求新的發展機會。由此,揭開了四渡赤水的偉大序幕。紅軍部隊陸續開進雲南之後,暫時脱離了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險境地。青槓坡戰役以給川軍郭勳祺部重創,但紅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而宣告結束。這場絕境逢生的戰役儘管沒有取得勝利,但卻逼出了一渡赤水,出其不意地甩開了尾追之敵,是紅軍軍事戰略上化被動為主動,最終轉敗為勝的分水嶺。 [2] 

青槓坡戰鬥歷史影響

中國工農紅軍在青槓坡打響了四渡赤水戰役的第一槍,拉開了“四渡赤水”戰役的序幕,在這場慘烈的戰鬥中,紅軍參戰人數三萬餘人,傷亡三千多人,紅一軍團二師第五團政委趙雲龍陣亡,紅一軍團二師第四團政委楊成武、第六團政委王集成、第十團團長姚喆、政委楊勇、團中央書記胡耀邦、營長張震等相繼負傷。從這個葫蘆形山谷中,走出了黨的兩代領導核心:毛澤東和鄧小平;共和國三任國家主席:毛澤東、劉少奇、楊尚昆;一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五任國防部長:彭德懷、林彪、葉劍英、耿彪、張愛萍;七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以及陳雲、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共和國元勳,528名共和國開國將軍。 [3] 
青槓坡戰鬥是力量對比上的以少勝多,武器裝備上的以弱勝強,不利局勢上的轉危為安,是軍事指揮藝術上的最高境界。青槓坡戰鬥,進一步提高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中的威望,加強了他在黨和軍隊中的凝聚力、影響力;青槓坡戰鬥,豐富了我們黨領導和指揮軍事鬥爭的實踐經驗,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和昇華提供了實踐基礎;青槓坡戰鬥,使一大批黨的優秀領導者、紅軍優秀指戰員身經百戰、茁壯成長,後來都成為紅軍長征勝利、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勝利的中堅力量。這一戰鬥,無論是對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而進行的革命鬥爭,還是對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它所鑄就的歷史豐碑,都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不斷奪取勝利、不斷走向勝利的不竭動力。 [4] 

青槓坡戰鬥歷史紀念

為了保護青槓坡戰鬥遺址,習水縣人民政府,於1980年在青槓坡戰鬥的主陣地官墳嘴興建紅軍烈士紀念碑,建設青槓坡紅軍烈士陵園。2000年重建了紀念碑,並完成了台階、護欄等附屬設施。2002年8月,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在青槓坡戰鬥中負傷並在戰地醫院永安寺療過傷的張震上將題寫了“青槓坡紅軍烈士紀念碑”碑名。2006年習水縣人民政府又投資800多萬元對紅軍烈士陵園、紅軍烈士紀念碑、道路、停車場進行了修繕,修建了進入陵園的大型浮雕。2013年以來先後新建了紅軍緬懷廣場、文化碑廊、紅軍烈士墓、《鐵血忠魂》主題雕塑、廁所、步道、提水站以及景觀綠化等。
與此同時,從2000年開始先後修建了紅軍四渡赤水紀念館老館和新館、中國女紅軍紀念館、青槓坡紅軍戰地醫院陳列館(青槓坡紅軍烈士陵園陳列館)等建築。經過35年的不懈努力,青槓坡紅軍烈士陵園館羣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據不完全統計總投資已超過3億元。青槓坡紅軍烈士陵園已成為“國防大學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精品景點,成為川、黔、渝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區,年接待遊客逾百萬人次,2011年列入貴州省省級紅軍烈士陵園和革命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14年經遵義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正科級的“習水縣青槓坡紅軍烈士陵園管理所(四渡赤水紀念館)”,負責青槓坡戰鬥遺址的管理保護工作。該地已成為“國防大學現地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革命建築物保護單位,是貴州、重慶、四川甚至全國的長征文化教育的核心陣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