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巖書院

(位於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鎮南街的書院)

鎖定
青巖書院位於貴陽花溪區青巖鎮南街,建於明末清初,原建築為青巖班氏土司宅院,原建築已毀,現青巖書院為在原址上重建,為磚木結構穿鬥式硬山頂建築,佔地面積400平方米,現已經對外開放。2003年該處公佈為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青巖書院
建    於
明末清初
佔地面積
400 m²
地理位置
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鎮南街

青巖書院歷史沿革

2023年4月8日,青巖書院舉行揭牌儀式宣佈正式重建啓用。 [3] 

青巖書院建築介紹

青巖書院 青巖書院
青巖書院原是青巖班姓土司的衙門。老輩人傳下來的故事説,清代乾隆年間,班氏土司家廟被燒燬,班家便以修家廟為由,將班氏先祖供像供奉於青巖眾紳捐資修建的文昌閣,且久佔不還。清嘉慶六年(1801年),皇帝下旨全國春秋兩季祭祀文昌帝君。早對班氏土司將班氏祖先與文昌帝君並列的作法很是不滿的眾紳,要求班土司搬出祖泥,以便青巖百姓祭祀文昌帝。班土司不但不搬反蠻橫不講理,認為青巖城是班氏先祖所建,祖泥有資格供奉於城池中心點。這一佔又是20多年。無奈,清道光四年(1824年),青巖李、趙、張幾大姓聯名上訴時任土司班廷獻,據説官司一直打到朝廷,皇帝以班廷獻將祖泥與文昌帝君並列供奉犯下“大為不敬之罪”,須儘快搬出文昌閣。這場官司,班廷獻不僅將祖泥搬出文昌閣,還輸掉班家一個四合院,一個花園、糧倉、牢房等18棟建築的衙門。因班家衙門處於古城中心,幾姓人家就把贏得的衙門一部分開辦成書院。誰料,該書院竟創造出青巖乃至貴州的輝煌。
書院規模很大,結構為三進四合院梯形,佈局雄偉,每棟房屋空間均在四米,採光良好、環境優美,確實是讀書的環境,青巖有錢人家便紛紛把兒子送到書院求學。書院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秀才、舉人、進士,尤其出了趙以炯這個狀元后,長順、惠水,就連廣東、廣西的富貴人家也送子弟到青巖書院讀書。
在書院的帶動下,青巖鎮出現17處私塾,良好的讀書風氣尉然成風,富有的家庭、小康家庭,哪怕是貧困家庭也紛紛把子女送到私塾或書院求學,青巖書院便成了青巖古鎮的最高學府。 [1-2] 

青巖書院歷史影響

清朝,青巖周邊出秀才、舉人共50多人,僅趙家一家就有10多人金榜題名,出了雲貴兩省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張家出張善芝、張恆芝等秀才十幾個。還有其他姓氏取得功名的也有十幾個。這與青巖書院和青巖的各個私塾在青巖營造的讀書氛圍密不可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