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口生態公園

鎖定
青口生態公園位於青口河南岸,環城西路以東,佔地總面積28公頃,一期工程佔地面積18公頃,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的贛榆縣最大的生態型綜合性公園。公園總投資1.4億元,其中城西生態園佔地370多畝,綠化覆蓋率達73.6%,建成後附近5萬户居民可直接受益。公園主題定位為“綠色、健康、休閒”概念,利用周邊原有水系、地貌等資源優勢,因勢就形,因型造景,凸顯山、湖、水、林、草共生的現代化生態公園,並免費對市民開放。
中文名
青口生態公園
外文名
Qingkou ecological park。青口 생태공원。ムール貝の生態公園
地理位置
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祝其路
氣候條件
亞熱帶
開放時間
全天候
景點級別
縣級休閒性公園
門票價格
佔地面積
28 公頃
著名景點
玉皇閣
懷仁山。
公園總投資
1.4億元
公園類別
生態型綜合性公園

青口生態公園建築風格

青口生態公園(春)
青口生態公園(春)(13張)
贛榆縣最大的現代化生態型綜合性公園———青口生態公園 [1] 
為優化城區綠化總體結構,增加城市綠量,贛榆縣依託青口河,在204國道東側打造了首個森林公園。經過一個雨季的緊張施工,生態公園整體工程已順利完工並開園。。
青口生態公園(夏)
青口生態公園(夏)(12張)
青口生態公園採用現代造園風格,體現“民本、文化、現代、生態”的城市建設新理念,秉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設計原則,處處體現了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綠地覆蓋率達73.6%。生態公園已經形成以雪松、銀杏、女貞、水杉、桂花等林木為主體,喬、灌、藤、花、水生植物相接、相依、相嵌,富有層次、林冠起伏、疏密相間變化的穩定的植物羣落。新植、補植色塊植物1800平方米,新增綠地20萬多平方米。青口生態公園的建成,不僅改變了老城區的綠色空間差,活動範圍小,鍛鍊場所少的狀況,填補了老城區沒有現代生態型綜合性公園的空白,而且進一步拉動了縣城西部的建設,加快了老城建設步伐,和新城區的市民廣場、海濱公園相互呼應,對於打造綠色贛榆,刷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口文化生態公園原來是縣城最大的垃圾處理場,2007年,縣委縣政府以“綠色、健康、休閒”為主題,因勢就形,因型造景,境內有八景:包括浮海覽勝、古城夕照、墨香山影等,山、石、湖、水、林、草、小品錯落有致、移步換景,集休閒、健身、觀賞、娛樂於一體,全面凸顯贛榆濱海特色,為城鄉居民提供了一個清新宜人的休閒場所,滿足了人們呼喚綠色和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公園規劃佔地面積為28公頃,綠地覆蓋率73.6%,累計投資1.4億元,構造湖面4.6萬平方米,建設廣場8000平方米,架設廊橋亭榭14座,鋪裝園路8500平方米,綠化栽植15萬平方米。二期工程浮海閣、遊樂場、茶街工程、南門漢白玉浮雕及南廣場浮雕工程已經完工,三期工程的六組贛榆文化浮雕方案已經確定。園內新落成的玉皇閣高30.45米,總面積約1100㎡,投資700多萬元,是贛榆縣最大的古建築。
青口生態公園(冬)
青口生態公園(冬)(13張)
玉皇閣,原址座落在青口鎮前宮內,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輝煌歷史,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為正殿——娘娘殿,塑有媽祖娘娘神像;第二進院落為三官殿,塑有天地人三官神像;第三進院落為寢宮,即玉皇閣。
玉皇閣不但是青口地區歷史上標誌性建築之一,同時也是贛榆縣早期黨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的紀念地之一。1929年秋,共產黨員、灌雲縣大村人盧柏玉,受中共東海中心縣委書記李超時同志的派遣,以青口小學高小學生的身份來到贛榆,秘密進行黨的活動。盧柏玉當時就住在玉皇閣內,先後發展了11位共產黨員,建立了贛榆縣早期黨組織——中共贛榆縣總支部。在這裏,黨的優秀兒女刻傳單,寫標語,舉行入黨宣誓,召開工作會議,研究武裝暴動計劃,進行革命宣傳活動。1930年4月5日,因失密,贛榆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盧柏玉等6人被捕,其餘黨員被迫轉移。在獄中,盧柏玉堅貞不屈,不畏嚴刑拷打,堅守黨的機密,最後慘死獄中,年僅19歲。
為了再現這座青口地區具有悠久歷史的標誌性建築,豎起贛榆縣第一個總支部這座贛榆人民永遠懷念的紅色豐碑。2010年,縣委縣政府在青口文化生態公園重建了這座高大雄偉的玉皇閣,聘請江蘇省著名書法家尉天池先生題寫了閣名。

青口生態公園規劃建設

縣委縣政府已經把青口文化生態公園特別是玉皇閣作為紅色教育基地來規劃建設,增加愛國主義教育元素,聘請了多家雕塑專業設計單位,對生態文化園“名人足跡”、“名人雕塑園”、“書卷雕塑”、“古城縮影雕塑”、“浮海雕塑”等雕塑方案進行設計,玉皇閣內將再現贛榆縣的“十八勇士”、“青口戰役”、“贛榆大捷”及贛榆文化名人等富有教育意義的輝煌歷史,讓贛榆百萬人民永遠銘記革命前輩的戰鬥事蹟,讓廣大市民在休閒娛樂中受教於樂,讓贛榆的歷史文化與革命傳統在新時期的經濟和社會建設中再作新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