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蛇髻

(中國古代婦女髮髻樣式)

鎖定
靈蛇髻是一種古代婦女的髮式,為一股或多股頭髮扭轉蟠曲,聳於頭頂。《採蘭雜誌》記載為魏文帝妻甄后發明的。 [1]  [3] 
靈蛇髻的特徵是髮髻如同遊蛇蜿蜒、蟠曲、扭轉自如, [4]  形式因此靈活多變,並無固定的造型標準。 [9] 
(概述內圖片來源:黃均著的《仕女畫的研究與技法》 [4]  、元代衞九鼎《洛神圖》中仕女髮髻 [2] 
中文名
靈蛇髻
發明者
甄后 [1] 
類    型
髮式
樣    式
一股或多股頭髮扭轉蟠曲聳於頭頂
起源時代
三國時期
相關典故
巧奪天工

靈蛇髻發展歷程

魏晉時期,《淵鑑類函∙卷三百八十一∙服飾部十二∙假髻二》引《採蘭雜誌》記載:" 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甄后入魏宮之後,宮內有一條綠蛇,它口中經常吐出紅色珠子,好像梧桐果那麼大,蛇也不傷人,但若有人要害蛇,蛇就會躲起來不見蹤影。甄后每日都會梳妝,梳妝時那綠蛇就會盤成髻形前後扭動,甄后覺得很奇異,仿效蛇狀而編自己的髮髻,編出的髮髻巧奪天工,所以甄后每日的髮髻因此而不同,以此得名靈蛇髻。其他宮人紛紛效仿,卻不得甄后一二分美麗。) [1] 
元朝時期,《琅嬛記∙捲上》記載:"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 [6] 
清朝時期,《夜航船 · 卷十三容貌部 · 婦女》記載:”甄后人魏宮,宮廷有綠蛇,口中恆有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後效而為髻,巧奪天宮。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 [8] 
近代時期,《後漢演義∙第九十二回》記載:”丕妻甄氏,容既絕世,發尤美觀,嘗將萬縷青絲,挽就雲鬟,號靈蛇髻,光澤可鑑。“(曹丕的妻子甄后,是具有絕世容貌的美女,其頭髮更是美觀,曾經以萬縷青絲束為雲鬢,稱為靈蛇髻,發有光澤如鏡,可以照人) [7] 

靈蛇髻髮式特徵

靈蛇髻是一種蟠曲扭轉的髮髻,像擰麻花一樣,極富於靈活旋轉的動態,髻形生動舒美,變化多端、奇異之極。 [12]  [4]  其重要特徵之一是,形式好像蛇蟠曲一般靈活多變,並無固定的造型標準。 [9] 
靈蛇髻 靈蛇髻

靈蛇髻梳妝方式

靈蛇髻的梳妝採用擰旋式梳妝法,這種梳妝法創於漢魏。 [12]  具體方式是,首先,將發掠至頭頂,分成一股、雙股或多股,然後,像擰麻花一樣將其盤曲扭轉成各種環形, [3-4]  [12]  還可發隨意旋扭於頭頂、頭側或頭前。 [12] 

靈蛇髻史料索引

作者和朝代
出處
伊世珍(元)
琅嬛記∙捲上》 [6] 
張英等(清)
淵鑑類函∙卷三百八十一∙服飾部十二∙假髻二》 [1] 
張岱(清)
夜航船 · 卷十三容貌部 · 婦女》 [8] 
蔡東藩(近代)
後漢演義∙第九十二回》 [7] 

靈蛇髻文化特色

  • 繪畫
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表現了魏晉南北朝女子的典型形象,畫中婦女所梳的髮髻為靈蛇髻。 [3]  [9] 
元代衞九鼎創作繪畫作品《洛神圖》中的仕女的靈蛇髻。 [2] 
  • 雕塑
洛陽市洛浦公園有一尊高度為6.6米、重3噸的玻璃鋼質地的洛神雕像,其髮髻為靈蛇髻。 [5] 
北京昌平陳莊遼墓契丹陶俑的靈蛇髻(左) 北京昌平陳莊遼墓契丹陶俑的靈蛇髻(左)
北京昌平陳莊遼墓位於昌平縣陳莊村,墓葬年代初步斷定為遼末金初,墓中發現契丹女性髡髮陶俑,放置於骨灰龕的右側,據推測,該俑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形象。女俑的髮型保留了前額和兩鬢的頭髮,剃去了顱頂四周和腦後的頭髮,保留的顱頂發扭成了靈蛇髻,髻頭垂於顱前頂。整個髻形正看似漢族婦女的“高髻”,側看成“幾”字形。在“幾”頂處用髮帶結紮,頒發中分,匯合鬢髮、顱側發成兩綹,垂於兩耳前、後。靈蛇髻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女性的流髮式,此契丹女傭的靈蛇髻,正是契丹族承襲鮮卑族習尚的反映。 [10-11] 

靈蛇髻髮髻評價

從生活中攫取靈感,並將誇張的造型應用於髮式當中,不拘一格,大膽創新,這正與當時打破常規、對內在情感縱情抒發的社會氛圍相吻合,由此可見,正是獨特的時代精神促成了別具一格的新奇髮式。(高強《談魏晉南北朝時期髮式的美感》評) [14] 

靈蛇髻軼事典故

  • 巧奪天工
三國時期的甄皇后的“靈蛇髻”雖然是用人工梳成的,但它的精緻巧妙可稱得上“巧奪天工”。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