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霍桐山洞

鎖定
霍桐山洞,週迴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長溪縣寧德,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中文名
霍桐山洞
地理位置
福州長溪縣
史書記載
《天地宮府圖》
排    名
道教三十六洞天之首

目錄

霍桐山洞地理

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首,位居五嶽之前,這是東晉南朝以來流傳了近兩千年的歷史事實。今寧德霍童山,就是唐代長溪霍桐山,也就是東晉、南朝時的羅江霍山,雖文獻記載語焉不詳,但仍有跡可循。茲排比資料稍作考釋,以資參考。

霍桐山洞記載

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載:“謹按本教《龜山白玉上經》具列所在去處。第一洞,霍桐山,週迴三千里,名霍林,在福州長溪縣,有三清觀及遊仙湖。”素為道教界和學術界所重視的一部大型道教類書《雲笈七籤》記載:“第一霍桐山洞,週迴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宋代潘自牧在《記纂淵海》也記載:“第一霍桐山洞,高三千四百丈,週迴三千里,名霍林之天,即鄭思遠、韓眾、許映真人為司命,府君所理,在福州長溪縣。”還註明不同之處:“《雲笈》雲‘仙人王緯治之’。”這些記載大同小異,似同出一源,可見“第一霍桐山”在唐宋時已是公認的。
唐代著名的宮廷道士司馬承禎薄於功名,篤信道學,“嚐遍遊名山”,他明確指出“霍桐山洞”“在福州長溪縣”。他的記載正符合當時行政區劃,《舊唐書·地理志》載:“長溪,武德六年置,其年併入連江。長安二年,分連江復置。”寧德縣是五代閩國分長溪而置的,《三山志·敍縣》雲:“唐開成中,析長溪、古田二縣地置感德場。偽閩龍啓元年,升為縣。”唐長溪縣相當於今寧德到福鼎一帶的閩東地區,唐時屬長樂府(今福州),縣治在今霞浦。“霍桐山”,原名“霍山”,據西漢劉向《列仙傳》記載,“周時霍桐真人棲真之地”,故名霍桐山。《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霍童山”條雲:“在福建寧德縣北七十里,《列仙傳》作霍桐山。”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天寶年間霍桐山也受到封表,並刻石記載,改為今名。《太平寰宇記》長溪縣條載:“霍童山,在縣西二百五十里,高七里,岡甚遠”,“雲是列仙霍童遊處。天寶五年,敕改為霍童山,亦曰遊仙山”。天寶後人們多稱霍童山。今寧德霍童還有一塊寫着古篆“霍童洞天”及旁隸“天寶敕封”的殘碑。
晚唐著名詩人,人稱“閩中文章初祖”的黃滔在其《碑記銘》中稱讚龍雷山“奇姿異景不可殫狀,雖霍童武夷,無以加之,實閩越之神秀”。可見此前霍童、武夷已相當聞名。唐朝人知道很早以前,這裏“古老相傳,是羣仙所宅”。唐代沈汾撰的《續仙傅》雲:馬自然“又南遊霍桐山,入長溪縣界”。許石昔,“晚學道於王屋山,周遊五嶽名山洞府,後從峨眉山經兩京,復自襄汴來抵江淮,茅山、天台四明仙都、委羽、武夷、霍桐、羅浮,無不遍歷,到處,皆於石崖峭壁人不及處,題雲:‘許石昔自峨眉山尋偃月子到此。’”
司馬承禎“遍遊名山,密契仙洞”,遊歷過“霍桐山洞”。宋朝祝穆在《方輿勝覽》載:“霍童山,在寧德北七十里,《洞天記》所謂‘霍林洞天’是也。唐武后時,司馬鍊師於此修煉,後駕鶴昇天,遂賜名鶴林。”《明一統志》也載:“霍童山,在寧德縣北七十里,神仙霍童所居,《洞天記》謂‘霍林洞天’是也。唐司馬承禎於此修煉,後駕鶴飛昇,遂名鶴林。”不管到過與否,他記載的地理位置十分明確,唐宋許多著名道士與高僧慕名到過霍童山,如白玉蟾本淨、元表等。
司馬承禎著《天地宮府圖》,應該有一定依據。有人考得,早在東晉時已有“三十六洞天”的提法,南朝著名道士陶洪景在《真誥·稽神樞》雲:“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而司馬承禎與陶洪景頗有淵源。他師事籓師正,“師正特賞異之,謂曰:‘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他與陶洪景本屬一脈,應該聽過或直接看過陶洪景的著作。在陶洪景的著作中常提到一座相同地理位置的山———霍山。陶洪景《真誥·稽神樞》説:“羅江大霍有洞台,中有五色隱芝”,並注“此則南真及司命所任之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