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需求鬥爭獎賞規律

鎖定
需求鬥爭獎賞規律:是指具備不同現實條件的人,為不同的需求,進行不同的鬥爭,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應,長此以往,則會形成不同類型相對穩定的需求鬥爭方式和精神情感狀態,進而影響着人的身心和生活。
中文名
需求鬥爭獎賞規律
提出者
時效波
提出時間
2010年8月
適用領域
心理學
應用學科
心理學
人生哲學

目錄

需求鬥爭獎賞規律簡介

矛盾存在於一切運動中,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矛盾鬥爭的結果。“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這一物質最基本屬性的矛盾決定了物質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的轉化;同樣,從原始生命到動植物到人類的進化,也是生命為維護自身有機體結構性能的完好,為生理心理的平衡滿足長期鬥爭的結果。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生命長期進行矛盾鬥爭的產物,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鬥爭,形成了“需求鬥爭獎賞”這一人類特有的心理、行為活動規律。作為個體的人,其一切為滿足需求的鬥爭和相應情緒,都是在腦的指揮、控制和感受下產生的,都遵循着需求鬥爭獎賞規律。
需求是指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是個人自身或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人腦中的反映。需求的基本特徵是它具有動力性,是活動的基本動力,一個人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通過鬥爭滿足需求。矛盾引發需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需求,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需求,當一個人的某種需求得到滿足後,還會提出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主導需求是指由主要矛盾引發的能激發人鬥爭興趣的需求,主導需求是相對的,有前提條件的:對挨餓受凍者來説,温飽是主導需求;對競技比賽者來説,贏得勝利是主導需求;對豐衣足食者來説,自我實現則應上升為主導需求……
人是需求動物,有需求,就有滿足需求的心理和行為活動,即鬥爭。這裏所説的鬥爭是廣義的:吃飯、喝水、穿衣、行路是鬥爭,學習、勞動、競技、社交是鬥爭,娛樂遊戲、健身強體、放鬆冥想、休息睡眠同樣也是鬥爭。人的心理、行為活動是在人的各種意識層面的本能協同協作下進行的,這種本能協同協作,得以使生命個體以最有利、最有效的方式進行鬥爭,這也是生命進化和自然選擇的結果。
情緒是由一定客觀事物或事件刺激而引發的內心體驗,其實質上是人的需求是否獲得滿足的一種反映,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最有利於人類趨利避害、生存生活的本能反應。就像人的皮膚對不同的刺激會產生冷、熱、痛、癢等不同的感覺一樣,面對不同事件的刺激,人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比如,心想事成會高興,遭遇不幸會悲哀,面對威脅會恐懼,被弱者挑釁會憤怒……即便是同樣的一件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因信念和看法不同,引起情緒體驗也不一樣。
凡事都有兩面性,生命的生存鬥爭促進了生物進化,但進化出的器官在功能上有利於生命體的同時,往往還存在着弊端(更不用説器官本身的病變、衰老等弊病了)。例如,動物進化出的痛覺能使其趨利避害,而疼痛對動物來説又是一種不受歡迎的體驗;同理,人類進化出的情緒能使人即時反應,有效應對,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但不良的刺激還能使人產生主觀上不情願感受、卻又不得不感受的消極情緒體驗。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同時也能避免消極情緒的產生,人總會傾向於選擇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鬥爭,以求獲得好結果,如本能地躲避傷害,主動地放棄不合情理的需求,自覺地避免無能為力和不切實際的鬥爭。基於生命的本能認知、判斷和反應,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一時一事偏重結果性的不良事件所引發的消極情緒,我們往往比較容易感知,並能理智地加以剋制和調適,而在偏重過程性的需求鬥爭中不知不覺形成的精神上的不適情感就不是那麼好把握了,只有真正理解了“需求鬥爭獎賞規律”,才能主動地對精神情感進行客觀地認識和有效地把握。

需求鬥爭獎賞規律辨析

心理作為人的活動的天然動因和必然伴隨物,是生物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的一種反映形式,是以特殊方式組織起來的物質──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反映機能與產物。人的一切心理、行為活動只有在各意識層面的本能協同協作下,為有價值的合理性主導需求進行着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人腦才能體驗到自信、愉悦等積極的情緒,才能成為正常人。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就像人的胃這一器官,是生命進化的結果,是用來消化和吸收食物,滿足生命體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厭食症患者那樣毫無食慾、味同嚼蠟地進食(類似進行着無動機、無興趣鬥爭的抑鬱症),或專門吃些生魚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類似進行着無進展、無獎賞鬥爭的神經質症),違背了作為生命進化結果的胃的活動規律,當然要受到懲罰。
再進一步形象地比喻:鬥爭就像撞鐘,情緒就像鐘聲。只有用正確的方式撞擊鐘的正確位置——鐘體的下沿處,鍾才能發出鏗鏘優美的正常響聲。如果毫無心勁、有氣無力地撞鐘(類似進行着無動機、無興趣鬥爭的抑鬱症),或固執地去撞擊鐘的中部或中上部(類似進行着無進展、無獎賞鬥爭的神經質症),自然產生不了正常的鐘聲。鐘聲客觀存在,我們不能左右,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正確的撞鐘方式和撞鐘部位,只要撞鐘的方式和部位選對了,鐘體就能發出正常的聲響。同理,情緒的產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存在,我們不能左右,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正確的鬥爭方向和鬥爭方式,只要為有價值的合理性主導需求進行着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就能體驗感受到自信、愉悦等積極健康的正常情緒。
“需求鬥爭獎賞”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進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需求,沒有鬥爭,沒有獎賞,人類就不會進化和發展。同理,進化發展到今天的人類,如果迷失鬥爭方向,喪失了需求動機和鬥爭熱情,不願再進行鬥爭;或者違背規律,選錯鬥爭對象,鬥爭了而毫無進展,不能獲得愉悦獎賞,就必然要產生負面的消極情緒,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需求鬥爭獎賞規律應用

根據需求鬥爭獎賞規律,可以把人的需求鬥爭方式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儘管有些類型在個人身上會交織交錯出現,但總應以正常狀態的需求鬥爭方式為主,一旦其他類型的任何一種佔據主導地位,形成習慣,成為常態,那就是不正常的生存生活方式,就會使人產生不正常的精神情感。
1、為有價值的需求,進行着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正常狀態)
正常的需求鬥爭方式是:為滿足有價值的合理性主導需求,進行着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這樣的人生才會充實、幸福、有意義。“需求、鬥爭、獎賞”這三者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不可分割、不可偏廢。一旦嚴重分割、長期不協調,即説明人的心理、行為活動偏離了正常的需求鬥爭方式,就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長期生活在變化不大的環境中,形成的需求鬥爭方式和精神情感狀態是相對穩定的。人在正常狀態下的心理和行為總處於整體平衡狀態,即便偶爾有所偏激,也是應激性、過渡性的正常行為。凡事有度,如果長期感受着不適情感,那就要警惕了。量變引起質變,積勞易成體疾,積鬱易成心疾,長久地體驗不良的情感勢必要引發心理疾病。因此,無論是從生存生活、健康身心的角度,還是從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角度,都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現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奮鬥目標,立足現實,實事求是,為滿足有價值的主導性需求而鬥爭。
2、為無價值的需求,進行着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麻木頹廢)
價值是相對於人而言的,“對個人有利、對社會有益”才算得上有價值,人類個體行為應在“為個人”和“為社會”之間把握好平衡。隨着生產力的不斷髮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繁重乏味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將會更有條件去追逐更高層次的需求,以實現自我、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在為滿足需求的鬥爭中,要警惕“遊戲人生”的生活方式。把娛樂遊戲當成人生常態的生活,雖有主導需求,有為滿足需求進行鬥爭的動機和興趣,其間,也能體驗到相應的刺激和愉悦,但這種主導需求並沒有真正的價值,娛樂遊戲總歸是“遊戲”,它不承擔責任,也產生不了任何的正面效應和建設性貢獻。玩樂只能是業餘的一種放鬆性休閒方式,而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常態,沉迷其中只會使人麻木沉淪,虛度年華。“人活一世,草生一秋。”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轉瞬即逝,萬事成空,既然能幸臨人世,就應該用心去體驗和感受,用心去學習和工作,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類的生生不息上,用在有價值的興趣上,唯此,才能不虛此行,無憾終生。
至於為負價值的需求進行鬥爭,則是不成立的,更不應該獲得進展獎賞。假公濟私、損人利己等產生負價值的行為,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許的,會受到當量性的懲罰。反之,如果其成立,甚或還大行其道,則説明社會還有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社會意識形態還有不健康的一面,需要進一步加以改進和改造。
3、脱離鬥爭(平庸困頓)
勞動創造了人,人不能脱離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沒有壓力和動力,無需求,無鬥爭,那是懶散,是碌碌無為,這樣的人生會空虛無聊,生活會蒼白索然;有需求,無鬥爭,那是空想,是做“白日夢”,這樣的人生會迷惘困頓,生活會虛幻潦倒;有需求,但茫然無措,脱離具體鬥爭對象,進行空泛的鬥爭,那是浮躁,這樣的人生會糾結虛無,生活會焦灼鬱悶。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生就是一個奮進的過程,只有追尋需求目標,從事自己熱愛並對社會有益的工作,才能安身立命,體現價值,才能感覺充實和幸福。
4、無主導需求,進行着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抑鬱症)
無主導需求,並不是沒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某種目標得以實現或換了新環境後,患者沒有了能提起鬥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性需求目標。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須鬥爭的心理和環境壓力,但就是意識不到問題的解決對社會或個人具有的現實意義,產生不了鬥爭的動機、興趣和熱情,總提不起精神,缺乏鬥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了主導需求,他們長期進行着一種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即便有時也有進展或成果,但患者卻沒有渴望進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體驗不到應有的愉悦獎賞,形成不了“需求鬥爭獎賞”的良性循環。抑鬱症患者,或者極為孤獨,或者疲於應付日常生活,根本就不清楚活着的價值所在。
高爾基説:“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枴杖,這就是理想。”人生就是一場滿足需求的鬥爭過程,人生的最大樂趣就是通過鬥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當一個人不再有能夠激起鬥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需求時,他的生存空間也就被剝奪了。
5、有主導需求,進行着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神經質症:包括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症和焦慮症
神經質症患者是以消除糾結其中的不良感受為主導需求,偏離了正常的需求鬥爭方向,選錯了鬥爭的對象,進行着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神經質症的症狀。如初次在眾人面前演講,會感到緊張;經過辛苦努力,學習成績仍不理想,會感到自卑;聽説別人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後總覺得自家煤氣閥口沒關好,不反覆檢查就放心不下;遭遇不幸後,難以接受和麪對現實,不安於現狀;等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種緊張和不安的感覺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事過之後就會淡化和消失。但某些特殊素質者則會主觀上把那些正常的反應和感受視為逆端,會威脅到自我個體的成長髮展,總想拼命消除之,否則就會心理不安,甚至會有危機感。而這種無能為力、無進展獎賞的鬥爭,只能使人進一步產生焦慮和自卑,使人更加註意不適情感,更加過敏,形成精神交互作用(精神的交互作用加上人的暗示作用,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奇異的感覺),陷入惡性循環,從而使這種不安感被病態地固定下來,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經質症。因此,神經質者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其結果只是不斷地創造着神經質症狀,並使其遷延不愈。
為獲取最大效能和獎賞,進化使得人類本能地摒棄一切非主流的實踐活動,忽略一切無助益的負面情感,以使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存鬥爭中去。杞人憂天式的作繭自縛,本末倒置式的自我設限,無疑偏離了人類本應有的正常軌道,那些在無窮盡黑暗中掙扎的神經質者,難以融入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能阻斷精神交互作用,避免陷入惡性循環,其實質就是使人不再進行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
6、逃避鬥爭(癔症)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但他們卻不自覺地採取了逃避鬥爭的方式,昏迷狂亂、神遊物外、矇蔽視聽、痙攣痛苦。針對某種特定的場景和特定的對象,這種逃避鬥爭的方式或許臨時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對發病者本人有一定的好處,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逃避鬥爭的方式是無濟於事的,只能給患者帶來更大的損失和傷害。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癔症患者在荒山野嶺遭遇了虎、狼之類的猛獸,這種逃避鬥爭的方式則很難使他有逃生的機會,因為猛獸是不會被這種現象嚇退的。
7、無法正常鬥爭(精神病)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精神病患者的腦功能出現了問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正常的認知、感受、思維,也就不存在遵循規律,因而也無法正常鬥爭。這種人思維紊亂、神志不清,甚至對保護照顧他的人也“翻臉不認”,難免要被環境、被社會無情地淘汰。精神病(重型精神疾病)與神經症(抑鬱症、神經質症)是兩類截然不同的精神障礙,各有其內在的發生與發展,並不能互相轉變,神經症病人的精神病患病率並不高於正常人。
總之,遭遇困惑,精神情感出現異常時,我們有必要對照需求鬥爭獎賞規律,對產生不良情感的原因進行分析,以便及時調整,及時解脱,以過上高質量的生活。當然,社會也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追尋人類需求總目標,制定合理規範的活動規則、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創造公平公正、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多提供能使人置身其中、激情奮鬥、甘於奉獻的崗位平台,以使人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1] 
參考資料
  • 1.    時效波.《人生寶典》: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