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情緒

(心理學名詞)

鎖定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一般認為,情緒是以個體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
中文名
情緒
外文名
emotion
學    科
心理學
類    別
概念
定    義
多種感覺思想行為綜合

情緒情緒的表現

情緒外部表現

情緒(emotion)是一種內部的主觀體驗,但在情緒發生時,又總是伴隨着某種外部表現。這種外部表現也就是可以觀察到的某些行為特徵。這些與情緒有關的外部表現,叫表情 [1]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是指通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各種情緒狀態。人的眼睛是最善於傳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達人的各種不同的情緒和情感。例如,高興和興奮時“眉開眼笑”,氣憤時“怒目而視”,恐懼時“目瞪口呆”,悲傷時“兩眼無光”,驚奇時“雙目凝視”等等。眼睛不僅能傳達感情,而且可以交流思想。人們之間往往有許多事情只能意會,不能或不便言傳,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觀察人的眼神可以瞭解他(她)的內心思想和願望,推知他們的態度:贊成還是反對、接受還是拒絕、喜歡還是不喜歡、真誠還是虛假等。可見,眼神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非言語交往手段。藝術家在描寫人物特徵、刻畫人物性格時,都十分重視通過描述眼神來表現人的內心的情緒,栩栩如生地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1] 
口部肌肉的變化也是表現情緒的重要線索。例如,憎恨時“咬牙切齒”,緊張時“張口結舌”等,都是通過口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某種情緒的 [1] 
相關實驗表明,人臉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例如,眼睛對錶達憂傷最重要,口部對錶達快樂與厭惡最重要,而前額能提供驚奇的信號,眼睛、嘴和前額等對錶達憤怒情緒很重要。還有實驗研究表明:口部肌肉對錶達喜悦、怨恨等情緒比眼部肌肉重要;而眼部肌肉對錶達憂愁、驚駭等情緒則比口部肌肉重要 [1] 
2.姿態表情
姿態表情可分成身體表情(bodyexpression)和手勢表情兩種 [1] 
不同情緒 不同情緒
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身體姿態會發生變化,如高興時“捧腹大笑”,恐懼時“緊縮雙肩”,緊張時“坐立不安”等 [1] 
手勢(gesture)通常和言語一起使用,表達贊成還是反對、接納還是拒絕、喜歡還是厭惡等態度和思想。手勢也可以單獨用來表達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無法用言語溝通的條件下,單憑手勢就可表達開始或停止、前進或後退、同意或反對等思想感情。“振臂高呼”“雙手一攤”“手舞足蹈”等手勢,分別表達了個人的激憤、無可奈何、高興等情緒。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手勢表情是通過學習得來的。它不僅存在個別差異,而且存在民族或團體的差異,後者表現了社會文化和傳統習慣的影響。同一種手勢在不同的民族中用來表達不同的情緒 [1] 
3.語調錶情
除面部表情、姿態表情以外,語音、語調錶情(intonationexpression)也是表達情緒的重要形式。朗朗笑聲表達了愉快的情緒,而呻吟表達了痛苦的情緒。言語是人們溝通思想的工具,同時,語音的高低、強弱、抑揚頓挫等,也是表達説話者情緒的手段。例如,當播音員轉播乒乓球的比賽實況時,他的聲音尖鋭、急促、聲嘶力竭,表達了一種緊張而興奮的情緒;而當他播出某位領導人逝世的訃告時,語調緩慢而深沉,表達了一種悲痛而惋惜的情緒 [1] 
總之,面部表情、姿態表情和語調錶情等,構成了人類的非言語交往形式,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稱之為“身體語言”(bodylanguage)。人們除了使用語言溝通達到互相瞭解之外,還可以通過由面部、身體姿勢、手勢以及語調等構成的身體語言,來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態度。在許多場合下,人們無須使用語言,只要看看臉色、手勢、動作,聽聽語調,就能知道對方的意圖和情緒。有人研究工業企業中領導者的動作表情,發現不同層次的領導者在進行管理工作時的面部表情、語調,以及使用手勢的情形是不同的 [1] 
4.感覺反饋
人們的情緒是通過面部肌肉、骨骼肌肉系統的活動來表達的。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通過身體的反饋活動可以增強情緒的體驗。表情中的身體姿勢也能提供感覺反饋,並影響人的情緒。伸展體姿能振奮精神;收縮姿勢會降低活力。言語行為也同樣影響人們的情緒 [1] 

情緒情緒狀態

情緒狀態是指在某種事件或情境的影響下,在一定時間內所產生的某種情緒,其中較典型的情緒狀態有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 [1] 
心境是指人比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心境具有瀰漫性,它不是關於某一事物的特定體驗,而是以同樣的態度體驗對待一切事物 [1] 
心境持續時間有很大差別。某些心境可能持續幾小時;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續幾周、幾個月或更長的時間。一種心境的持續時間依賴於引起心境的客觀刺激的性質,如失去親人往往使人產生較長時間的鬱悶心境。一個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高考被錄取,實驗獲得成功,作品初次問世等),在一段時期內會使人處於積極、愉快的心境中。人格特徵也能影響心境的持續時間,同一事件對某些人的心境影響較小,而對另一些人的影響則較大。性格開朗的人往往事過境遷不再考慮,而性格內向的人則容易耿耿於懷 [1] 
心境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與失敗、人際關係是否融洽、個人健康狀況、自然環境的變化等,都可能成為引起某種心境的原因 [1] 
心境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積極向上、樂觀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動效率,增強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有益於健康;消極悲觀的心境,會降低認知活動效率,使人喪失信心和希望。經常處於焦慮狀態,有損於健康。人的世界觀、理想和信念決定着心境的基本傾向,對心境有着重要的調節作用 [1]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爆發性的、為時短促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通常是由對個人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後的狂喜、慘遭失敗後的絕望、親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極度悲哀、突如其來的危險所帶來的異常恐懼等等,都是激情狀態 [1] 
激情往往伴隨着生理變化和明顯的外部行為表現,例如,盛怒時全身肌肉緊張,雙目怒視,怒髮衝冠,咬牙切齒,緊握雙拳等等;狂喜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極度恐懼、悲痛和憤怒後,可能導致精神衰竭、暈倒、發呆,甚至出現所謂的激情休克現象,有時表現為過度興奮、言語紊亂、動作失調 [1] 
激情狀態下人往往會出現“意識狹窄”現象,即認識活動的範圍縮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減弱,進而使人的行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魯莽的動作或行為。有人用激情爆發來原諒自己的錯誤,認為“激情時完全失去理智,自己無法控制”,這是有爭議的説法,一般認為人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激情狀態,也能夠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它。因此,個人對在激情狀態下的失控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後果都是要負責任的 [1] 
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激情,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然而激情並不總是消極的,發射衞星成功時研製人員的興高采烈、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取得金牌時的欣喜若狂,在這些激情中包含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激勵人上進的強大動力 [1] 
應激是指人對某種意外的環境刺激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人們遇到某種意外危險或面臨某種突然事變時,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動員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選擇,採取有效行動,此時人的身心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就是應激狀態。例如,飛機在飛行中,發動機突然發生故障,駕駛員緊急與地面聯繫着陸;正常行駛的汽車意外地遇到故障時,司機緊急剎車;戰士排除定時炸彈時的緊張而又小心的行為等等。應激狀態的產生與人面臨的情景及人對自己能力的估計有關。當情景對一個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識到自己無力應付當前情境的過高要求時,就會體驗到緊張而處於應激狀態 [1] 
人在應激狀態下,會引起機體的一系列生物性反應,如肌肉緊張度、血壓、心率、呼吸以及腺體活動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有助於適應急劇變化的環境刺激,維護機體功能的完整性 [1] 

情緒情緒特點

情緒的維度是指情緒所固有的某些特徵,如情緒的動力性、激動性、強度和緊張度等。這些特徵的變化幅度具有兩極性,即存在兩種對立的狀態 [1] 
情緒的動力性有增力和減力兩極。一般地講,需要得到滿足時產生的積極情緒是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動能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消極情緒是減力的,會降低人的活動能力 [1] 
情緒的激動性有激動與平靜兩極。激動是一種強烈的、外顯的情緒狀態,如激怒、狂喜、極度恐懼等,它是由一些重要的事件引起的,如突如其來的地震會引起人們極度的恐懼。平靜是指一種平穩安靜的情緒狀態,它是人們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時的基本情緒狀態,也是基本的工作條件 [1] 
情緒的強度有強、弱兩極,如從愉快到狂喜,從微愠到狂怒。在情緒的強弱之間還有各種不同的強度,如在微愠到狂怒之間還有憤怒、大怒和暴怒等。情緒強度的大小取決於情緒事件對於個體意義的大小 [1] 
情緒還有緊張和輕鬆兩極。情緒的緊張程度取決於面對情境的緊迫性,個體心理的準備狀態以及應變能力。如果情境比較複雜,個體心理準備不足,而且應變能力比較差,人往往容易緊張,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緊急,個體心理準備比較充分,應變能力比較強,人不緊張,因而會覺得比較輕鬆自如 [1] 

情緒測量方法

對於不同的情緒分別有不同的測量方法。例如測量焦慮的常用方法為焦慮自評量表(SAS),是用以評定焦慮患者的主觀感受。採用四級評分,共有20個項目 [1] 

情緒情緒的本質

情緒是以主體的需要、願望等傾向為中介的一種心理現象。情緒具有獨特的生理喚醒、主觀體驗和外部表現三種成分。符合主體的需要和願望,會引起積極的、肯定的情緒,相反就會引起消極的、否定的情緒 [1] 
主觀體驗是個體對不同情緒狀態的自我感受。每種情緒有不同的主觀體驗,它們代表了人的不同感受,如快樂還是痛苦等,構成了情緒的心理內容。情緒體驗是一種主觀感受,很難確定產生情緒體驗的客觀刺激是什麼,而且不同人對同一刺激也可能產生不同的情緒。因此,情緒體驗的研究一般採用自我報告的方法 [1] 
情緒的外部表現,通常稱之為表情。它是在情緒狀態發生時身體各部分的動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態表情和語調錶情。面部表情是所有面部肌肉變化所組成的模式,如高興時額眉平展、面頰上提、嘴角上翹。面部表情模式能精細地表達不同性質的情緒,因此是鑑別情緒的主要標誌。姿態表情是指面部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的表情動作,包括手勢、身體姿勢等,如人在痛苦時捶胸頓足,憤怒時摩拳擦掌等。語調也是表達情緒的一種重要形式。語調錶情是通過言語的聲調、節奏和速度等方面的變化來表達的,如高興時語調高昂,語速快;痛苦時語調低沉,語速慢 [1] 
生理喚醒是指情緒產生的生理反應。它涉及廣泛的神經結構,如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幹、中央灰質、丘腦、杏仁核、下丘腦、藍斑、松果體、前額皮層,及外周神經系統和內、外分泌腺等。生理喚醒是一種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緒的生理反應模式是不一樣的,如滿意、愉快時心跳節律正常;恐懼或暴怒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頻率增加,甚至出現間歇或停頓;痛苦時血管容積縮小等 [1] 

情緒情緒的研究

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到底哪些情緒屬於基本情緒,甚至到底是否存在基本情緒。基本情緒即情感的紅、黃、藍三原色,以此為基礎可混合成千上萬種的情緒。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人類的確存在少數幾種核心情緒。艾克曼指出,人類的4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所對應的特定面部表情,為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所公認,包括沒有文字、尚未受到電影電視污染的人羣,這説明情緒具有普遍性 [1]  。(注意:是喜、怒、哀、懼——喜悦、憤怒、悲傷、恐懼,而不是日常我們所講的喜怒哀樂。)

情緒研究方法

對情緒的研究有其特殊性。情緒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我們在實驗室中幾乎從來都不能誘發出像人們現實生活中那樣強烈的情緒。看到電影裏一個人冒犯他人是一回事,甚至也能讓個體回憶起自己的經歷,但在實際中被人侮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不違反某些重要的研究倫理準則是很難誘發出強烈的情緒的(比如,我們不能騙被試説他最好的朋友剛剛被車撞死了)。因此,研究者必須記住,實驗室中研究的情緒狀態可能只是人們現實生活中情緒體驗的一個反映。所以對情緒的研究通常需要進行各種測量。情緒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自我報告、生理測量和行為反應 [1] 
1.自我報告
自我報告數掘的收集很簡單,不需要解釋。在這個方法中,研究者只是要求人們描述他們當前的、過去的或常見的情緒。被試可能會在一個量表上評估他們的緊張、快樂和其他情緒的水平 [1] 
自我報告不可能是精確的,因為每個人的標準是不同的。如果一個個體評估其緊張度為“5”,其5可能與別人的5是不一樣的,甚至其5在不同的時間也會不一樣,因為有時候人們的眼淚來自幸福、娛樂或者釋放。然而,當不確定時,我們會假定哭的人很可能是悲傷的。也就是説,相比主觀的自我報告,我們更相信客觀的行為觀察。自我報告另一個侷限在於研究嬰兒、腦損傷人羣、動物和其他不能説話者的情緒。而且對於説不同語言的人,翻譯有時候是不準確的,尤其是在細微的差異上 [1] 
儘管這些問題很嚴重,自我報告對很多研究目標來説還是有用的。即使某一個體的5與別人的5不一樣,這種變化也很能説明他的緊張度下降了,再者,除了自我報告,真的也沒有其他方法能測量情緒的感受方面了 [1] 
2.生理測量
對情緒的生理測量考察的是身體準備這些行為的方式。很多情緒條件是緊張度喚醒的狀態——心跳加快、腹部收緊、手開始出汗。交感神經系統(SNS)活動的增加對喚醒以及使身體做好“戰或逃”行動的準備非常重要。它促使生理發生變化,血流和肌肉供氧增加,使得個體能夠準備更復雜的身體活動。交感神經系統同時也會降低消化活動(把能量從骨骼肌肉收縮中帶走)和性喚起(當個體生命而戰鬥時,性就成了一件無意義的分心事)。相反,副交感神經系統(PNS)有助於產生和提高維持功能,以保留隨後要用的能量,促進生長和發育 [1] 
3.行為觀察
研究者通過觀測行為來對自我報告進行補充,因為人們經常不能或者不願意準確報告自己的情緒。研究者往往對面部特定肌肉羣的收縮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能產生表情。比如,當人們憤怒時,經常眉毛降低,皺攏在一起,眯着眼睛,緊閉嘴唇。運用行為編碼系統(FacialActionCodingSystem,FACS),研究者能夠記錄面都哪些肌肉收縮了,持續了多長時間以及收縮的強度。當遭遇不公或被冒犯時,人們能夠可靠地做出如憤怒時的表情。出於這種緣故,研究者有時可以將肌肉收縮模式作為人們情緒的非言語測量 [1] 

情緒歷史與進展

心理學的研究在較晚的時期才關注到情緒。二十世紀中葉,行為主義完全統治了實驗心理學,情緒的研究寥寥無幾。當實驗室研究出現時,主要都侷限於“條件反射式的情緒反應”,研究者使用的是經典條件反射的方式進行研究,而不是情緒本身的研究方法。行為主義把情緒看作是私密性的、不可觀察的,因而只適合於通過“嚴肅的交談”加以研究。自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情緒研究在量和質兩方面都迅速增長了。來自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都“發現”了情緒,都有許多有趣的故事要講。這不是説行為主義者是錯誤的。很大程度上他們是正確的:情緒在本質上是內在的,很難測量儘管存在這些挑戰,研究者們還是發明了新的、聰明的辦法來誘發和測量實驗室和真實世界中的情緒 [1] 
儘管在心理學誕生之初,情緒的研究曾受到過關注,但在隨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一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對情緒研究方法的忽略就是一個重要原因。二十世紀末期,隨着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起,研究者們對情緒的興趣再次被喚醒,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新研究方法與新技術的推動。功能性磁共振技術(fMRI)、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s)、多導生理記錄技術、生物反饋技術、眼動記錄技術、認知行為實驗乃至激素測量等多種技術與手段,都在情緒評估、情緒障礙診斷及情緒調節等的研究領域得到大量應用 [1] 

情緒情緒理論

1.早期理論
(1)James-Lange理論。美國心理學家James和丹麥生理學家Lange分別提出內容相同的一種情緒理論。他們強調情緒的產生是植物性神經活動的產物。後人稱它為情緒的外周理論。即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James提出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在他看來,是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後才有情緒。所以悲傷由哭泣引起,恐懼由戰慄引起;Lange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他特別強調情緒與血管變化的關係。James-Lange理論看到了情緒與機體變化的直接關係,強調了植物性神經系統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但是,他們片面強調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作用,忽視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爭議 [1] 
(2)Cannon-Budd學説。認為情緒的中樞不在外周神經系統,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並且強調大腦對丘腦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經活躍起來,加強身體生理的反應,而產生情緒。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神經衝動,傳至丘腦,再由丘腦同時向大腦和植物性神經系統發出神經衝動,從而在大腦產生情緒的主觀體驗而由植物性神經系統產生個體的生理變化。該理論認為,激發情緒的刺激由丘腦進行加工,同時把信息輸送到大腦和機體的其他部位,到達大腦皮層的信息產生情緒體驗,而到達內臟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應,因此,身體變化與情緒體驗同時發生 [1] 
2.認知理論
(1)阿諾德“評定-興奮”説。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提出。認為:刺激情景並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景-評估-情緒。同一刺激情景,由於對它的評估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同活動的結果,大腦皮層的興奮是情緒行為的最重要的條件 [1] 
(2)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認為:情緒的產生有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個是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二個是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生理狀態、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這可以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 [1] 
(3)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反映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於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説,情緒是個體對環境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因此,人們需要不斷的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係。具體有三個層次的評價:初評價、次評價、再評價 [1] 
3.分化理論
這種理論以伊扎德(Izard)為代表。伊扎德認為,情緒是人格系統的組成部分,是人格系統的動力核心。情緒系統與認知、行為等人格子系統建立聯繫,實現情緒與其他系統的相互作用。下面簡要介紹這個理論的主要內容 [1] 
(1)情緒是分化的
伊扎德認為,情緒是分化的,存在着具有不同體驗的獨立情緒,這些獨立的情緒都具有動機特徵。他假定存在10種基本情緒,即興趣、愉快、驚奇、悲傷、憤怒、厭惡、輕蔑、恐懼、害羞與膽怯,它們組成了人類的動機系統。每種基本情緒在組織上、動機上和體驗上都有其獨特性。不同的情緒具有不同的內部體驗:這種內部體驗對認知與行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情緒過程與有機體的內部動態平衡、驅力系統、知覺及認知是相互影響的 [1] 
(2)情緒在人格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伊扎德認為,人格是由體內平衡系統、內驅力系統、情緒系統、知覺系統、認知系統和動作系統六個子系統組成。其中情緒是人格系統的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統的核心動力。情緒的主觀成分——體驗是起動機作用的心理機制,是驅動有機體採取行動的力量。人格系統的發展是這些子系統的自身發展與系統之間聯結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1] 
(3)情緒系統的功能
伊扎德從進化的觀點出發,提出大腦新皮層體積的增長和功能的分化,面部骨路肌肉系統的分化以及情緒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情緒的分化是進化過程的產物,具有靈活多樣的適應功能,在有機體的適應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種具體的情緒都有其發生的淵源和特定的適應功能 [1] 
有關研究
1.與顏色關係
不同的顏色可通過視覺影響人的內分泌系統,從而導致人體荷爾蒙的增多或減少,使人的情緒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紅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動活躍,黃色可使人振奮,綠色可緩解人的心理緊張,紫色使人感到壓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減輕人的寂寞感,淡藍色可給人以涼爽的感覺 [2] 
英國倫敦有一座橋,原來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這裏投河自殺,後來,將橋的顏色改為黃色,來此自殺的人數減少了一半,充分證實了顏色的功能 [2] 
2.腦切除實驗
1892年高爾茲發現切除大腦皮層的狗變得十分兇猛。1925年卡農等人對切除大腦皮層的貓進行了經典研究並確定了“假怒”動物標本的手術方法。1934年巴德把“假怒”一詞引入生理心理學中。他指出切除貓的大腦皮層之後貓對各種不愉快的刺激如輕觸、氣流等均表現出極度誇大的攻擊行為表現:弓腰、豎毛、咆哮、嘶叫和張牙舞爪等。這些行為缺乏指向性,很難説動物伴有怒的內心體驗,故稱此行為“假怒”。其腦機制是:只要破壞邊緣皮層、大腦皮層與下丘腦的神經聯繫,使大腦皮層對下丘腦的抑制解除,下丘腦機能亢進就會出現“假怒”,對於這些實驗事實,生理心理學界廣為接受的觀點是,下丘腦在情緒的表現中具有重要作用 [1] 
3.其他實驗
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把一胎所生的兩隻羊羔置於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一隻小羊羔隨羊羣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一隻羊羔旁拴了一隻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隻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1] 
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裏,讓籠子外面另一隻狗當着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實驗告訴我們:恐懼、焦慮、抑鬱、嫉妒、敵意、衝動等負性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情緒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一個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 [1] 

情緒情緒的產生機制

情緒情緒與下丘腦

腦神經 腦神經
下丘腦通過兩個生理系統調節身體的改變——自主神經系統激素。下丘腦用自主神經系統來進行非情緒調節:温度太高時,它激活汗腺,在温度過低時,它使血管收縮,減少熱量的損耗;在個體鍛鍊時,會呼吸加快吸進更多的氧氣,機體釋放更多的葡萄糖進人血液,心臟跳動更快更強以運輸這些東西。在下丘腦探測到體內失衡時,它啓動這些改變。不過,下丘腦也接收身體平衡極有可能被將來的活動損害的線索,幫身體做相應的準備。這個準備看起來是情緒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特徵 [1] 
下丘腦控制的內分泌系統有相似的靈活性。在下丘腦探測到個體的血壓過低時,它指導腦下的垂體釋放一個抑制尿液生成的激素,即抗利尿激素,這種激素使腎臟重新吸收液體進入身體而不是將液體排到膀胱。不過,隨着心理壓力的持續,下丘腦將引導垂體幫助釋放皮質醇。因此,在我們經歷強烈情緒期間,下丘腦是控制身體改變的關鍵結構 [1] 
因為它指導自主神經系統“戰或逃”反應和應激激素的釋放,因此,下丘腦看起來僅僅涉及負性的情緒。不過,下丘腦至少對於某些積極情緒也是重要的。下丘腦在性慾上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通過控制與性喚起和性高潮相聯繫的自主神經系統激活,另一方面引導腦下垂體幫助釋放性激素進入血液 [1] 

情緒情緒與內分泌

保羅·克萊因金尼和安妮·克萊因金尼綜合了以前界定的主要成分,提出了一個定義:情緒是主觀因素、環境因素、神經過程和內分泌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對情緒反應來説,某些激素相比其他激素要更重要一些。情緒研究者對腎上腺激素皮質醇特別感興趣,它們在個體對壓力的反應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那些經歷過青春期、懷孕或更年期的個體會覺察到雌激素和睾酮對情緒的影響。高水平的雌性激素似乎對情緒有增強效應,而雌性激素迅速下降被認為會引起抑鬱症狀。更重要的是,似乎是雌性激素水平的改變,而不是激素的絕對水平本身引起情緒效應。這就是為什麼在青春期和更年期急速波動的雌性激素是和心境起伏聯繫在一起的,這也是為什麼心境障礙在女性羣體的某些生命階段(例如童年期和絕經後),即雌性激素水平低且連續的階段,不那麼普遍發生的原因。睾酮也同樣對情緒有廣泛影響。對男性和女性而言,睾酮在增強性衝動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對於男性而言,睾酮具有心境增強效應,就像雌性激素對女性的作用一樣,雖然現在我們對這些效應的影響還不是特別清楚。最後,睾酮被認為是對憤怒和敵意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雖然相關研究結果尚不穩定 [1] 

情緒情緒與腸胃菌羣

現代生物學家發現,大量的細菌寄生在我們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們中的半數的中性菌,對我們既無害也無益,比如腸桿菌、酵母菌及腸球菌;約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門桿菌等;還有約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對有害菌我們也不必擔心,因為它們的活動嚴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1] 
別小看這些寄生在腸道內的小小細菌,它們對改變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一方面,這些細菌影響人體的營養代謝,如果消化不良,會引起情緒異常;另一方面,假如人體的代謝紊亂,這些細菌會製造出硫化氫等氣體來毒害我們的神經,從而導致我們情緒異常,甚至做出極端行為 [1] 
人們情緒異常和行為失控的發生頻率逐年升高,從腸道內細菌的生存環境來看,導致這一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農藥、食品添加劑和抗生素等的濫用。這些藥物或化學物質進入人體會大量殺死腸道細菌,導致人的代謝紊亂和消化不良,從而引發情緒異常和精神疾病。二是這幾年生活水平提高後,部分人吃得太飽。由於攝入的過量高蛋白在人體內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為其分解、代謝,它們會在雜菌的分解下產生大量的硫化氫等對神經有毒害作用的物質。這些物質會破壞人體中起抑制衝動作用的五羥色胺的合成,導致人的情緒異常,產生過激行為 [1] 

情緒情緒的功能

情緒適應功能

有機體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有多種適應方式。情緒是有機體適應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如動物遇到危險時產生恐懼的呼叫,就是動物求生的一種手段 [3] 
情緒是人類早期賴以生存的手段。嬰兒出生時,不具備獨立的生存能力和言語交際能力,這時主要依賴情緒來傳遞信息,與成人進行交流,得到成人的撫養。成人也正是通過嬰兒的情緒反應,及時為嬰兒提供各種生活條件。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緒與人的基本適應行為有關,包括攻擊行為、躲避行為、尋求舒適、幫助別人和生殖行為等等。這些行為有助於人的生存及成功地適應周圍環境。情緒直接反映着人的生存狀況,是人的心理活動的睛雨計,如通過愉快可以表示處境良好,通過痛苦可以表示面臨困難;人還通過情緒進行社會適應,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過移情維護人際關係,通過察言觀色瞭解對方的情緒狀況,進而採取相應的措施或對策等。總之,人通過情緒瞭解自身或他人的處境,適應社會的需求,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當然,情緒有時也有負面作用,如一些球迷會因為輸球被負性情緒影響在賽場鬧事、鬥毆,破壞公共財產,甚至造成人身傷亡 [3] 

情緒動機功能

情緒是動機的源泉之一,是動機系統的一個基本成分。它能激勵人的活動,提高人的活動效率。適度的情緒興奮,可以使身心處於活動的最佳狀態,推動人們有效地完成任務。研究表明,適度的緊張和焦慮能促使人積極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情緒對於生理內驅力也具有放大信號的作用,成為驅使人的行為的強大動力。如人在缺氧的情況下,產生了補充氧氣的生理需要,這種生理驅力可能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激勵行為,但是,這時人的恐慌感和急迫感就會放大和增強內驅力,使之成為行為的強大動力 [3] 

情緒組織功能

情緒的組織作用是指情緒對其他心理過程的影響。情緒心理學家認為,情緒作為腦內的一個檢測系統,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組織的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積極情緒的協調作用和消極情緒的破壞、瓦解作用。中等強度的愉快情緒,有利於提高認知活動的效果,而消極情緒如恐懼、痛苦等會對操作產生負面影響。消極情緒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1] 
情緒的組織功能還表現在人的行為上,當人處在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時,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為比較開放,願意接納外界的事物;而當人處在消極的情緒狀態時,容易失望、悲觀,放棄自己的願望,或者產生攻擊性行為 [1] 

情緒社會功能

情緒在人際間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通過情緒的外部表現,即表情來實現的。表情是思想的信號,如用微笑表示讚賞,用點頭表示默認等。表情也是言語交流的重要補充,如手勢、語調等能使言語信息表達得更加明顯或確定。從信息交流的發生上看,表情交流比言語交流要早得多,如在前言語階段,嬰兒與成人相互交流的惟一手段就是情緒。情緒在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中具有廣泛的功能。它可以作為社會的黏合劑,使人們接近某些人;也可以作為一種社會的阻隔劑,使人們遠離某些人。如某人暴怒時,你可能會後退或礙於他的身份而壓抑自已的消極情緒,不讓它表露出來。由此可見,人所體驗到的情緒,對其社會行為有重大影響 [1] 

情緒情緒的調節

我們可以根據在情緒調節過程中情緒調節策略何時發生來對其進行分類,而這種分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不同的策略會對情緒有不同的影響併產生不同的效果。根據研究共分為三種主要的情緒調節策略 [4] 
情境關注策略是用來控制情境的,它通過選擇情境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情境來發揮作用。認知關注策略則是要求我們將注意指向情境中某些特定的方面或是改變我們看待情境的方式來促進某些情緒並/或消除其他情緒。第三種策略則是反應關注策略,一旦情緒產生就要求我們改變情緒的效果。反應關注的策略假定個體已經產生了某種情緒並且想要改變情緒的某些方面。這可能包括:通過談論這種情緒“將它從個體的系統中移除”;通過睡覺、服藥或喝酒等的方式嘗試關閉情緒體驗;或者嘗試壓抑情緒的表達讓別人看不出來自己的感受 [4] 
情緒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時也影響着我們的生活及行為。當出現不好的情緒時,最好加以調節,使情緒不要給自己的生活及身體帶來壞的影響 [4] 
1.用表情調節情緒,有研究發現,憤怒和快樂的臉部肌肉使個體產生相應的體驗,憤怒的表情可以帶來憤怒的情緒體驗,所以當我們煩惱時,用微笑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個很好的選擇 [4] 
2.人際調節,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他的社會屬性,當情緒不好時,可以向周圍的人求助,與朋友聊天、娛樂可以使人暫時忘記煩惱,而與曾今有過共同愉快經歷的人則能引起當時愉快的感覺 [4] 
3.環境調節,美麗的風景使人心情愉悦,而骯髒的環境會使人煩躁。當情緒不好時可以選擇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在完美的大自然中,心情自然而然會得到放鬆。還可以去那些曾經開心過的地方,記憶會促使你想起愉快事情 [4] 
4.認知調節,人之所以有情緒,是因為我們對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解釋,每件事情不同的人觀點不同,則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我們的認知,來改變我們的情緒。比如説在為了每件事兒煩躁時,可以對事情進行重新評價,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改變我們刻板的看問題方式 [4] 
5.迴避引起情緒的問題,如果有些引起情緒的問題我們既不能改變自己的觀點又不能解決,就可以選擇逃避問題,先暫時避開問題,不去想它,待情緒穩定時,再去解決問題,而且有時候問題的解決方案會在從事其他事情時不經意的想出來 [4] 
參考資料
  • 1.    (美)施塔,(美)卡拉特.情緒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03
  • 2.    包姍妮, 何金彩. 情緒和腦區損傷對顏色識別能力及偏好的影響[C]// 浙江省醫學會心身醫學會議. 2006.
  • 3.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03
  • 4.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