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天嶽

鎖定
雷天嶽(1922—1994年),大連理工大學“建校元老”之一,中共黨員。歷任大連工學院教務長、副院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雷天嶽同志在中國國內較早提出試行學分制,開設選修課,建立獎學金制度,倡導第二課堂、第二學位,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中國成立第一個德育教研室,倡導建立高等教育研究室。 [1] 
中文名
雷天嶽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2年11月
逝世日期
1994年2月
畢業院校
交通大學
職 業
教育工作者

雷天嶽人物生平

1922年11月,雷天嶽出生。 [3]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曾與香港《華商報》的喬冠華共事。
1948年,響應國家號召,北上參與大連工學院前身——大連大學的建設之中,之後在大連大學擔任三年幹部。 [2] 
1952年10月,任機械、造船系黨支部支書記兼助理系主任。
1954年9月,任機械、造船系黨總支書記。 [3] 
1958年9月至1960年7月,任第一屆數理力學系總支書記。
1960年7月至1962年3月,任第二屆數理力學系黨總支書記。 [4] 
1983年3月至1984年2月,主持大連工學院黨委工作。
1984年2月至1985年9月,任大連工學院黨委書記。 [5] 
1985年,退休。 [2] 
1994年2月,逝世。 [3] 
雷天嶽 雷天嶽

雷天嶽主要成就

雷天嶽人才培養

  • 南下招生
雷天嶽先生與屈伯川等人一樣是大工的第一批開拓者和建設者。大學建立之初,由於種種原因,解放區生源十分稀少,如何招收到新生順利開學,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為了招收第一批本科生,雷天嶽先生與範大因先生一同南下,前往北平、上海等地招收學生。招生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那時交通不僅不方便,不同地區還使用的是不同的貨幣,雷先生只得揹着一袋黃金上路。到了上海,因為雷先生曾在上交讀書,得到了校長吳有訓先生的鼎力相助,雖然招生工作順利開展,但是上海對東北解放區並不瞭解,雷先生又只好趕忙撰文刊登在《上海日報》上,在文中,先生詳細的介紹了大連大學的辦學制度與辦學理念,他特別強調自大學創辦之初,就是培養為人民服務,有實事求是精神的工、醫、經濟專門人才的一所新型的實科大學。因為當時青年都向往解放區,又因為大連大學制度優越,這才在上海招到了三百多人,同北平的新生一百餘人,共有490名新生入學。上海鐵路局安排了幾張車皮掛在貨車上,用來運送學生離開。雷先生等人南下成功的解決了大工第一批生源問題。 [2] 
  • 開闢“第四單元”
“第四單元”是相對於“第三單元”而言的。雷天嶽把下班後至晚九點作為第三單元,晚九點至十二點作為第四單元。第三單元是深入實際調查走訪與接待來訪的時間,雷天嶽要了解教學第一線的情況,除了去課堂聽課,晚上還去階梯教室、宿舍瞭解晚自習情況,走遍了所有的學生宿舍。去了解實驗室哪些晚間在加班,哪些實驗還開不出來。去走訪教工,瞭解誰家居住面積太緊,影響備課;瞭解誰家三代同居,父母有病;瞭解誰家兒女下鄉還沒有回來,誰家孩子沒有考上大學……這些他都一一記在心裏。
在第三單元時間裏,雷天嶽走出去請進來,往往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吃飯。因此也瞭解了不少教工教學與生活中的實情,沉思這些情況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幾十年來,第三單元的安排是雷天嶽做好工作的基礎,是雷打不動的。他歷來主張黨政幹部要雙肩挑,要懂業務,才能對教與學有真正的情感體會。他自己以身作則,白天把精力與時間交給黨政工作,晚間扣除第三單元的時間雷打不動外,為了瞭解教與學,為了多讀書,為了教好書,只有開闢第四單元的時間。
雷天嶽表示要講好每一堂課,讓學生聽起來感到是一種享受,自己也像演員登台唱一場精彩的戲一樣,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補償,所以幾十年來,他風雨無阻地堅持着開闢“第四單元”。這種“精神”影響了不少青年教師。 [1] 
  • 第二課堂、第二學位
任職期間,雷天嶽積極倡導第二課堂、第二學位,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他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德育教研室,創辦《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並於1981成立了高教委員會,兼任主任委員。 [2] 

雷天嶽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2009年
大連理工大學建校60週年功勳教師 [6] 

雷天嶽個人生活

  • 家庭成員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雷天覺為雷天嶽同志之兄。 [8] 
雷天嶽的夫人是李谷影,也是大連工學院(今大連理工大學)的教師。 [1]  [9] 
  • 簡樸生活
雷天嶽在生活上艱苦樸素,不講究吃,也不講究穿。他沒有一件像樣的西服,也沒有一件好的大衣,有一次為了接待外賓,只好臨時向人去借。他常年穿的是一件褪了色的藍色中山裝。冬天用一雙棉手套,為了怕丟就乾脆用一根繩子掛在脖子上。 [1] 
  • 不留身後名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全國多條戰線都在落實各項政策,雷天嶽相繼收到了二三十封郵件,都是大工畢業生給他寄來的。一封封來信陳述着各自二十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的過程。
有的一直牢記母校的教導,都提到雷天嶽在思想教育課上對他們深刻的教誨,生動具體的事例,激勵他們拼搏奮發,經受各種挫折和磨難,終於克服各種困難;有的在工作崗位上取得突出成績,成為模範人物,提升為廠長、總工程師,成為勞動模範和人民代表;有的一生經受坎坷與折磨,仍銘記當年的教誨。
多年來,雷天嶽將這批信件珍貴地收藏着,從沒拿出來向誰炫耀學生們對自己的讚揚與感激。這批來信他整整收藏了近二十年,當他在1993年身患晚期癌症,生命垂危,自知在世時間不長時,揹着所有人,悄悄地把它們焚燬了。他不希望有人對自己進行什麼讚揚,漠然對待榮譽與名利。 [1] 

雷天嶽人物評價

雷天嶽同志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學校,為學校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年輕時,為了尋求真理、挽救國家於危亡之中,他毅然背井離鄉,衝破封鎖,長途跋涉來到大後方求學。以後又投身於學生運動,參加到革命隊伍中間。解放後在重大問題上堅持原則,同損害黨的利益的行為作鬥爭。直到花甲老年仍然不減拳拳報國之心,為改革開放發揮自己的餘熱。雷天嶽老師的精神是“大工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大工人心中永遠的豐碑。大連理工大學評) [1] 
他(雷天嶽同志)為人正派、熱心、謙遜,我很尊重他,願意聽從他的囑咐。(中國科學院院士俞鴻儒評)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