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紋石斑魚

鎖定
雲紋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moara)是鮨科、石斑魚屬魚類。體長橢圓形,略側扁且粗壯。頭大長大於高。尾柄短且高。吻短圓。眼較小,側上位,眼間隔略隆起。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端位,口裂略傾斜。上下頜均具齒,上頜前端具2圓錐齒,左右側齒較小,下頜齒細尖。鰓孔大,前鰓蓋骨下角具5~6枚細鋸齒棘,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體和頭部被細小櫛鱗。側線1條,完全,與背緣平行。
雲紋石斑魚生活在水深100米以內、礁石或泥質底質的中下層海域。雲紋石斑魚成魚性情兇猛,地域性強,一般不集羣。雲紋石斑魚屬肉食性魚類,有相互殘食的現象,特別是在稚幼魚階段,小個體往往會被大個體所吞食。在自然海域中食物多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主。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從越南海域到中國南、東海至日本、韓國沿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雲紋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 moara
別    名
電紋石斑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鮨科
石斑魚屬
雲紋石斑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鱸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石斑魚亞科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loch,1793
保護級別
IUCN標準:數據缺乏
英文名
Kelp Grouper

雲紋石斑魚形態特徵

雲紋石斑魚
雲紋石斑魚(5張)
體長橢圓形,略側扁且粗壯。頭大長大於高。尾柄短且高。吻短圓。眼較小,側上位,眼間隔略隆起。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端位,口裂略傾斜。上下頜均具齒,上頜前端具2圓錐齒,左右側齒較小,下頜齒細尖。鰓孔大,前鰓蓋骨下角具5~6枚細鋸齒棘,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體和頭部被細小櫛鱗。側線1條,完全,與背緣平行。 [3] 
背鰭鰭式Ⅺ-15~16,臀鰭鰭式Ⅲ-8,腹鰭鰭式Ⅰ-5,胸鰭鰭條數17~18,側線鱗74~99。背鰭1個,鰭棘部和鰭條部相連,無缺刻,起點位於胸鰭基略後上方,鰭條部後緣圓形。尾鰭圓形。臀鰭與背鰭鰭條部同形且相對。腹鰭胸位,位於胸鰭基底下方。胸鰭長大,側下位,後端圓形。體褐色或棕色,體側具6條暗棕色橫帶,各橫帶下方多分支且散佈雲狀白色斑塊,第1和第2條橫帶由背鰭起點附近斜向頭部,第6條橫帶位於尾柄上,其餘各橫帶自背部斜向腹部;各鰭灰褐色,背鰭、尾鰭、臀鰭和腹鰭邊緣具白邊,背鰭鰭棘膜末端黃綠色,背鰭鰭條部邊緣和尾鰭上下緣呈綠色。 [3] 

雲紋石斑魚棲息環境

雲紋石斑魚生活在水深100米以內、礁石或泥質底質的中下層海域。 [3]  主要分佈在温帶海域,同其它暖水性石斑魚(養殖水温要求達到15℃以上)略有不同,適應水温範圍可達到5~32℃,常棲息於島嶼和大陸的沿岸。但同大多數的石斑魚類一樣,為岩礁非遊性魚類,在自然環境中喜歡棲居於岩礁、珊瑚叢和泥狀海底等光線較暗的地方。雲紋石斑魚屬廣鹽性魚類,在鹽度10~40‰的海水中都可以生存,其中在實驗中測得最適鹽度在30‰左右。 [4] 

雲紋石斑魚生活習性

雲紋石斑魚成魚性情兇猛,地域性強,一般不集羣。雲紋石斑魚屬肉食性魚類,有相互殘食的現象,特別是在稚幼魚階段,小個體往往會被大個體所吞食。在自然海域中食物多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主。一生中隨個體的生長,食性也在不斷地轉變,仔、稚、幼魚攝食微、小型的浮游動物,長大後仍保持食肉習性。在人工培育條件下,經馴化可攝食魚糜、下雜魚和配合飼料等。雲紋石斑魚攝食以白天攝食為主,同其它的石斑魚種類相似,屬於典型的白天攝食型魚類,並且攝食時警惕性很高,屬偷襲型,通常會躲在水體陰暗的角落裏面,發現食物時一口吞下。攝食高峯在一年內出現兩次,第一個高峯出現在春季的五月份,第二個高峯出現在秋季的八月份以後,均與水温環境有關。 [4] 

雲紋石斑魚分佈範圍

雲紋石斑魚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從越南海域到中國南、東海至日本、韓國沿海。 [5] 
雲紋石斑魚分佈圖 雲紋石斑魚分佈圖

雲紋石斑魚繁殖方式

雲紋石斑魚自然繁殖

雲紋石斑魚為雌性先熟型魚類,生殖腺為囊狀,位於魚鰾後下方。在生殖腺發育中,卵巢先發育成熟,為雌性相。隨着魚體的生長,部分的雌魚先發生性逆轉,轉變成雄魚,雲紋石斑魚與同屬中其他種類一樣均表現出先雌後雄的性別特徵,不同種類發生性轉變的年齡各不相同。雲紋石斑魚最初成熟時(2~3齡)為雌性,長到一定的年齡(4~5齡)變為雄魚,故生長前期雄魚的數量較少。雲紋石斑魚屬分批產卵的類型,在自然狀態下性成熟週期是一年一次,繁殖季節一般是在6~7月份,產卵量也因雌魚個體大小和性腺發育程度而異,如體長為95釐米的親魚,在一個繁殖季節可產卵2710.8萬。 [4] 

雲紋石斑魚人工繁殖

  • 親魚選擇與培育
  1. 親魚選擇: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病、畸形,4齡以上、體重大於2千克的個體作為預備親體,移入親魚培育網箱培育。 [6] 
  2. 親魚培育密度:培育密度控制在6~8千克/立方米,投優質餌料。在自然海區養殖網箱中培育,會促進親魚性腺發育,比陸上水泥池培育效果好。 [6] 
  3. 強化培育:在繁殖季節到來前2個月,對親體實施營養強化,促進性腺成熟。以新鮮的魷魚、鯷魚等小雜魚為餌,並在餌料中添加維生素E等營養強化劑,每日投餌1次,日投餌量一般掌握在5~8%,以親魚不再搶食為準。 [6] 
  • 產卵與孵化
  1. 備產親魚促熟:在福建每年4月份海區水温逐漸上升,接近19℃時,雲紋石斑魚開始自然性成熟,即需將親魚移入產卵池。親魚移入產卵池前應進行消毒處理,成熟後有明顯的發情表現。在繁殖季節,一般可以達到性成熟。親魚的選擇標準主要根據其健康情況和性腺發育情況,選擇表觀健康且性腺發育良好的個體移入室內產卵池。親魚移入時,按每口產卵池(30平方米)20~30尾雌性親魚配1尾雄性親魚。促熟工作主要在於臨近繁殖季節的營養強化,一般沒有進行激素的注射催熟。這與親魚羣孤雄行為相一致。 [6] 
  2. 產卵條件:①產卵池條件:從多年的實際操作效果看,面積30~50平方米,有效水深1.5~1.8米,圓形或抹角方形的室內水泥池為宜。②水質條件:沙濾水,水温19~23℃,鹽度23~32‰、光照強度200~300勒克斯,避免陽光直射。 [6] 
  3. 人工催產:雌雄親魚都在白天發情,發情時體色呈現極為明顯的發情色。雄魚發情時體側線以上背部呈均勻的深灰暗色,腹部呈白色。雌魚發情時體表斑紋呈極為明顯的黑白相間。雲紋石斑魚卵巢為分批成熟多次產卵型,同一尾雌性親魚在一個繁殖季節可以多次成熟排卵。為使親魚集中產卵,可以進行適當的催產注射。催產注射後,雌性親魚卵子成熟時同樣會產生髮情行為。親魚經30~50毫克/升的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後進行催產,視親魚性腺發育程度,雌魚注射劑量為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3)1~3毫克/千克魚體重,雄魚的劑量為雌魚的1/2,行胸鰭基部注射。人工授精:雲紋石斑魚仍未能在人工條件下完成自然產卵交配過程,所有受精卵的獲得都必須經過人工授精。無論是自然成熟還是注射催產,雲紋石斑魚都需要以人工授精的方式完成產卵受精。 [6] 
  4. 孵化條件:孵化適宜的水温為21~26℃,pH8.0左右,連續充氣,保持溶解氧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孵化鹽度範圍在30~35‰,並保持相對穩定。幼魚的孵出時間為18~36小時。孵化密度:在育苗池中一次性布卵、直接孵化。將收集的受精卵直接放入育苗池中進行微充氣孵化,孵化密度(1.5~2.5)×104粒/立方米,幼體孵出後直接留在原池培育。 [6] 

雲紋石斑魚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7] 

雲紋石斑魚養殖技術

雲紋石斑魚苗種培育

  1. 培育密度:受精卵一般掌握在20000粒/立方米左右,由於受精卵孵化率和每階段仔稚幼魚成活率的減損,實際的培育密度一般可以控制在下列範圍:仔魚期10000~20000尾/立方米、稚魚期8000~18000尾/立方米、幼魚期1000~5000尾/立方米。密度太低,育苗效果也不好;密度太高,水質不易控制而且自相殘殺嚴重。 [6] 
  2. 餌料及投餵:根據苗種發育和生長階段投餵餌料種類與投餵量不同。仔魚在開口階段攝食牡蠣受精卵和擔輪幼蟲,應在第三天轉入攝食輪蟲,否則將嚴重影響仔魚的進一步生長髮育。褶皺臂尾輪蟲投餵時間為4~25日齡,水中密度為5~15個/毫升。投餵前經6小時以上DHA和EPA的營養強化培養。育苗池中仔魚密度高,可以適當提高輪蟲的投餵量。橈足類及其無節幼體投餵時間25~45日齡,水體中保持密度在0.2~0.5個/毫升。在幼魚大量攝食時密度不易保持,每天可以多次投餵。在育苗池中絕大多數稚魚變態完成為幼魚後,方可停止活體餌料的投餵。魚苗變態完成(鱗片長全)後,開始逐漸馴化投餵配合飼料。配合飼料馴化期間,根據攝食情況,逐漸加大配合飼料的投餵比例,直至其完全使用配合飼料。 [6] 
  3. 水質與光照條件:水質應符合NY 5052-2001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要求,控制鹽度23~32‰、光照強度2000~3000勒克斯。自然繁殖育苗季節,海區自然水温處於19~32℃,在產卵池和育苗池配置升降温設備,使室內水温控制在產卵最適温度19~23℃、育苗最適25~28℃,可以有效提高育苗效率。 [6] 

雲紋石斑魚日常管理

  1. 小球藻:從受精卵孵化開始,一直到停止投餵輪蟲前,每天均應在育苗池中接入小球藻,維持池水呈微綠色。池水中小球藻的密度一般達20~30萬個/毫升,以肉眼看不清池底為直觀標準。 [6] 
  2. 換水和清污:開始投餌後,每天換水1次,換水量20~30%,隔天吸污1次。清除池底的殘餌、死苗及其他雜物。投餵滷蟲無節幼體後每天換水量50%,吸污1次。吸污後換水。投餵橈足類後每天換水量60~100%,吸污1次。吸污後一次性換水50%,其餘換水量採用流水方式完成。投餵配合飼料後每天換水100~200%,每次投餌後吸污1次,一次性換水50%,並視水質情況加以適當的流水。換水時,進水與池水的温差≤1℃。 [6] 
  3. 分苗:在池內魚苗90%以上變態完成後,應立即開始第一次分苗。第一次分苗一般用手工操作,將魚苗分成大中小三類分養在不同的育苗池中管理。第一次分苗後一般每週分苗一次,分苗可以採用合適的苗篩分級。同一批魚苗分級後,不同池同樣規格等級的魚苗可以按密度要求置於同一口育苗池中培育。每批魚苗需要經過4~6次分苗。 [6] 
  4. 日常觀測:每天觀察幼體攝食、活動及生長情況,檢查池中的餌料密度。測定水温、鹽度、pH、溶氧、氨氮、光照強度等理化因子並做好記錄。 [6] 
  5. 病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採取控制育苗密度,保證餌料質量,保持水質清新和穩定,及時消毒場地和工具等綜合預防措施。 [6] 
  6. 苗種出池:當全長達4釐米以上時,即可出苗,進入養成階段。 [6] 
參考資料
  • 1.    雲紋石斑魚  .石斑魚多樣性網站[引用日期2020-12-04]
  • 2.    Epinephelus bruneus Bloch, 1793  .biolib[引用日期2020-12-10]
  • 3.    劉敏,陳驍,楊聖雲著,中國福建南部海洋魚類圖鑑 第2卷,海洋出版社,2014.06,第144頁
  • 4.    宋振鑫,陳超,翟介明,馬文輝,龐尊方.雲紋石斑魚生物學特性及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進展[J].漁業信息與戰略,2012,(第1期):47-53
  • 5.    梁友,雷霽霖,倪琦,劉志偉,張宇雷,黃濱,王秉心.雲紋石斑魚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J].漁業現代化,2014,(第4期):26-28,39
  • 6.    人工育苗技術初探.雲紋石斑魚[J].科學養魚,2018,(第7期):48-49
  • 7.    Epinephelus moara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