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和黑木耳

鎖定
雲和黑木耳,浙江省雲和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2] 
雲和黑木耳分佈廣泛,產量高,品質好,是一種營養豐富、風味可口的菌類食品,有清肺益氣、補血活血、鎮氣止痛等功效,並能治療痔瘡出血、崩漏、產後虛弱等症。
2010年07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雲和黑木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中文名
雲和黑木耳
產地名稱
浙江省雲和縣
品質特點
耳面黑色,具特有糯性,耐泡耐煮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
批准時間
2010年07月13日

雲和黑木耳產品特點

黑木耳又名木耳、木蛾、樹雞、木機、雲耳等,系營養豐富的天然食用菌,又是中國傳統的保健食品和出口商品。雲和黑木耳朵形美觀、肉質厚、光澤、耐泡、脆嫩、味美、口感好、營養豐富。 [3] 
中國醫學歷來認為黑木耳有滋潤強壯,清肺益氣,補血活血,鎮靜止痛等功效,是中醫用來治療腰腿疼痛,手足抽筋麻木等病症的常用配方藥物。因此,黑木耳因其具有較高的藥用、保健價值深受人們喜愛。 [4] 
雲和黑木耳 雲和黑木耳

雲和黑木耳產地環境

雲和縣優越的地理環境、優良的品種、先進的生產技術孕育而成了雲和黑木耳外形美觀、品質上等的地域質量特色,使黑木耳生長在雲和久而不衰,資源用而不竭,質量名冠而不落。
雲和地處浙江南部麗水市腹地、販江上游,舊稱“浮雲”,古號“鑼林”,是鑼木沖霄的萬里叢林,東鄰麗水市蓮都區,南連景寧舍族自治縣,西倚龍泉市,北接松陽縣,除雲和盆地外,其餘的鄉鎮均分佈在山區和半山區的崇山峻嶺之中,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小縣。《雲和縣農業氣候資源與區劃》載:“營造針闊葉混交林保持生態平衡,適温適濕有利於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生產,尤以適宜黑木耳的優質高產栽培。”據《<黑木耳栽培技術>耳場選擇要點》稱:“耳場要選在耳樹資源豐富,温暖,潮濕的地方,海拔高度以500一1000米的半高山地區為宜,地面有短草,空氣流通和靠近水源的緩坡地,這樣的場地比較暖和,雲霧多,濕度大,冬暖夏涼,有利於黑木耳的生長髮育,管理也省工方便。”而云和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温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空氣質量優。因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不同,垂直氣候和山地氣候特徵顯著。黑木耳主產地的山區和半山區,雲霧繚繞,空氣濕度大,温差小,夏無酷暑,具有海洋性氣候特點。山林植被覆蓋率高,水系分佈密集,地下水源豐富,水源均屬源頭水,無工業等人為污染,純淨清潔。在水、温、氣、熱、霧、植被、土壤等各方面,為生產高產優質的黑木耳提供了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 [4]  [5] 
雲和黑木耳 雲和黑木耳

雲和黑木耳歷史淵源

雲和很早就成為中國南方黑木耳的主要產區,有着悠久的栽培歷史。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呂氏春秋》記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雖未斷定何菌,但卻説明了古人對浙江這塊土地所產之菌已有關注。
中國採食利用黑木耳的歷史悠久,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戴聖者《禮記》就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楊”的記載,芝杯就是指菇、耳。
後魏末期,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這部古農學專著中,也曾介紹有關黑木耳的烹調食用方法。
唐朝蘇恭所撰《唐本草注》就有“桑槐儲榆柳,此為五木耳……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葷爾”的記載,可見黑木耳作為常見烹調原料的歷史甚遠。
歷代醫學書中對黑木耳的藥效也有詳細的記載,如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木耳生於朽木之上,性甘幹,主治益氣不飢,輕身強志,並有治療痔瘡、血痢下血等作用。”
據《浙江林業志》和《麗水地區志》記載,明清時期起甚至更早,雲和農民就有采摘野生黑木耳的習慣,並將其視為美味佳餚。
晚明的抗越明將王一卿系雲和人,隆慶戊辰(1565年)出任直隸鳳陽縣知縣,三年後升任刑部主事。萬曆初,出任廣西按察使兵巡道,駐節蒼梧,後又兼任雲南按察使兵巡道,戍邊八年。期間除冗費,建義倉,販饑民,興水利,重農務,頗有建樹。王一卿思戀故土,萬曆十二年(巧84)告老還鄉,期後卒於雲和,朝廷以王公禮葬,受世人愛戴。而其對雲和本土農林,比如雪梨、黑木耳等的栽種傳統的傳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更獲得了雲和人民的遠久禮讚。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版的《雲和縣志》(原稿從國立故宮博物院惠借)在“地產—藥屬”中記載“……土獲荃、何首烏、黑木耳”,説明雲和人民在很早以前對黑木耳就有認識、栽培和應用了。雍正《浙江通志》(清光緒二十五年復刻本)中記載了各地採食食用菌,其中引《嘉定赤城志》載:“生木上者曰木耳,生木上而細者曰花覃。”歷史上雲和、景寧二縣是中國南方黑木耳的最主要產區,現今栽培量仍保持國內南方產區之首。
雲和作為浙江省臨時省會期間,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周恩來總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身份偕同白崇禧視察雲和,曾特別視察了雲和小順黑木耳種植基地,並連贊雲和黑木耳的獨特品質,鼓勵當地農户繼續重視黑木耳種植。 [4] 
1981年,雲和成功選育了具有單片、色深、耐泡等獨特優質性狀的“新科”黑木耳品種。
1987年,雲和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評定為人工栽培黑木耳基地縣。
2001年,雲和縣人造黑木耳露天仿生栽培技術獲得重大突破,自2002年開始推廣應用。
2010年,雲和黑木耳無公害袋料集成配套技術研究與標準化生產示範項目榮獲浙江省科學進步二等獎。
為加快雲和黑木耳產業健康發展,雲和縣政府專門出台了《關於加快提升黑木耳產業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和《雲和縣食用菌生產經營管理辦法》,制定頒佈實施了雲和黑木耳地方標準,促進了雲和黑木耳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品牌建設促進了雲和黑木耳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6] 

雲和黑木耳生產情況

2011年,雲和黑木耳年生產量達3000餘萬袋,產值超億元。雲和木耳種植專家還在全國28個省的160多個縣指導異地農民種植黑木耳,創產值約2.8億元。 [6] 
雲和黑木耳 雲和黑木耳

雲和黑木耳產品榮譽

1994年,雲和黑木耳在國際產品研討會上榮獲金獎。 [6] 
1995年,雲和黑木耳在國家農博會上獲銀獎。 [6] 
2001年起,雲和黑木耳連續7年獲省農搏會金獎。 [6] 
2010年07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雲和黑木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雲和黑木耳地理標誌

雲和黑木耳地域保護範圍

雲和黑木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浙江省雲和縣現轄行政區域。 [1-2] 

雲和黑木耳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段木栽培選擇“新科”;人造耳木栽培選擇“新科”、“916”。
(二)栽培條件
1.培養條件:自然氣温條件培養。段木含水量30%至40%;人造耳木含水量50%至55%。遮陽、避雨,保持空氣清新。
2.耳場選擇:海拔150米至900米,日照時間長,空曠,陽光無遮擋,温差小,空氣濕度大,水源清潔而充足,排灌方便,周邊無污染源。
雲和黑木耳
雲和黑木耳(6張)
(三)生產技術要求
1.菌種質量:菌絲生長粗壯、潔白、無雜菌。見光後形成耳芽。
2.接種:段木2月至4月接種;人造耳木8月至10月接種。
(1)樹種選擇:段木選擇樹齡8年至20年生的闊葉雜木,直徑8釐米至18釐米的枝幹,禁止使用帶有油脂、芳香性的樹種;人造耳木選擇無油脂、無芳香性的闊葉雜木。
(2)接種密度:段木接種孔直徑1.5釐米至1.8釐米,縱距8釐米至10釐米,橫距6釐米至8釐米;人造耳木每段3至4孔。
3.排場出耳:段木於5月至6月排場,每公頃排4.5萬段至6萬段;人造耳木於10月至12月排場,每公頃排場10萬段至12萬段。
4.水分管理:採用霧狀噴水,每天噴水1次至2次。耳芽形成前,每次噴水30分鐘至60分鐘;耳芽形成後,每次噴水60分鐘至120分鐘。
(四)採收加工
耳片七至八成熟,選擇晴天分批採收。採用晾乾或烘乾至水分≤14%。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耳面黑色或深褐色,有光澤感。單片耳狀、肉厚,耳片厚度1.2釐米以上。口感佳,具特有糯性。耐泡、浸泡係數大,耐煮。
2.理化指標:乾濕比1:13以上,總糖≥25.0%,粗蛋白質≥8.5%,粗脂肪≥0.80%,粗纖維3.5%至5.5%。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1-2] 

雲和黑木耳專用標誌使用

雲和黑木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浙江省雲和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雲和黑木耳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1-2] 

雲和黑木耳歷史文化

雲和黑木耳逸聞軼事

民間流傳在宋仁宗時,處州刺史王元定居雲和拓野,建家廟,重修正德寺,請詩友高僧道通為主持,長居雲和。時北宋文豪蘇軾正好進士及第,春風得意,與道通也是至交詩友,時相唱和。雲和人民採摘雪梨、野生黑木耳贈蘇軾以求其文書,蘇題書“噴雪”二字立於雲和著名勝地“獅山”獅乳泉上巖間,傳承至今,成了蘇軾與雲和淵源的一段佳話。 [4] 

雲和黑木耳民間傳説

雲和民間廣為流傳黑木耳由來的美麗傳説:從前,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有個後生同本村一名美麗善良的女孩私訂終身。後生拿着一對祖傳的金耳環,將其贈予了這個女孩,作為定情信物。有一日,女孩獨自在家做針線,晌午時分,一個不曉得從哪兒來的妖怪,闖到她家裏搶親。女孩拼命地呼救,可還是無人接應和救助,女孩急中生智,便對妖怪説:“你要我跟你去並做你媳婦這都可以,但你能等我一會兒讓我收拾點隨身物品嗎?”妖怪一聽,以為女孩回心轉意,便點頭答應了。走進裏屋,女孩趕緊將一袋石灰粉縛在身上,又在石灰粉袋裏插了一把刀。這時,妖怪見女孩拿刀,誤以為女孩要殺害於它,不管三七二十一,便一把將女孩抱起來逃走了。不過,那石灰粉卻在妖怪經過的路上留下了一條白線。後生從田裏歸來,見女孩不知去向,便心急如焚,到處尋找。當他到了村頭路口,看見一條白色石灰線,他的心裏便全明白了。這個後生平時喜歡射箭,天上飛的鳥,水裏遊的魚,一射便中。他裝上一袋番薯幹,插上弓箭,順着石灰線尋去,在石灰線的盡頭見着了一個洞,洞門緊閉着。後生連忙彎弓搭箭,對着洞門連射三箭,石洞門被箭射透了。妖怪曉得他的箭術,慌了手腳,一把抱起女孩便衝出門外,拼命地逃,後生在後拼命地追。追呀追,追到一條湍急的河邊,妖怪先過河就把橋拆了。後生追到河邊過不了河,便搭弓射箭。妖怪一看後生要射箭,忙慌了手腳,一掌將身旁的女孩推到一棵樹的洞裏,後生急了,一箭射去正中妖怪的頭。那妖怪不罷休,又一拳將女孩打死在樹孔裏,手指一點,女孩的屍身便開始腐爛。後生再補一箭,妖怪一頭撞到樹上,樹幹被撞斷了,妖怪也死了。後生過不了河,只好拼命地叫“妹妹”,説來也怪,那邊的樹上竟長出了許多像耳朵一樣的東西,似乎聽得見後生在叫。後來,當地的人們便把這種東西叫做“木耳”,並將其用來做菜。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