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雀屬

鎖定
雪雀屬(學名:Montifringilla)雀形目、雀科下的一屬,共有3個物種。模式種白斑翅雪雀體長達16.5-19釐米。它有棕色的上體、白色的下體和灰色的頭部。有一塊狹長的白色翼板。夏天,其直喙是黑色的,其喙的顏色亦會變黃。飛行時,它們顯示出其有巨大白色翼板的黑色翅膀、以及有白色邊緣黑色尾巴。
棲息於海拔2500-5200多米的高山、草原、荒漠、裸岩。分佈較廣,數量頗多。夏季和繁殖季節多成對活動,冬季常集小羣活動,且隨季節的變化,亦可作不大的垂直遷徙。求偶時炫耀飛行似蝴蝶。於地面取食,常至村莊附近的耕地。以草籽、果實、種子、葉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冬季結成大羣。分佈於整個亞歐大陸高山帶,青藏高原是雪雀的分佈中心。
中文名
雪雀屬
拉丁學名
Montifringilla
外文名
Snowfinch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雪雀屬
3種 [2]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屬
雪雀亞屬、地雀亞屬、白腰雪雀亞屬
亞    目
雀科
亞    綱
今鳥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Brehm, 1828
保護級別
無危(LC)3種 IUCN標準 [7] 

雪雀屬動物學史

雪雀屬(Montifringilla)由德國鳥類學家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佈雷姆(Christian Ludwig Brehm)於1828年引入。該模式種隨後被指定為白斑翅雪雀。該屬的名稱結合了拉丁詞mons、montis“山”和fringilla“雀”。 [6] 
從形態學,遺傳學,生態學及地理學等多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將雪雀屬劃分為三個亞屬階元:原雪雀屬種間,棕頸雪雀M .ruficollis)、棕背雪雀M.blanfordi)與黑喉雪雀M.davidiana)有較近的親緣關係;白斑翅雪雀M.nivalis)與褐翅雪雀M.adamsi)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建議可將其各自提升到亞屬這一階元,雪雀亞屬Montifringilla與地雀亞屬Pyrgilauda。前者包括包括白斑翅雪雀與褐翅雪雀;後者棕頸雪雀、棕背雪雀、黑喉雪雀、與阿富汗雪雀、第三亞屬僅有白腰雪雀Onychostruthus taczanowskii)。 [3] 
自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將之前的三個亞屬均提升為屬,雪雀屬僅保留3個物種,即褐翅雪雀、西藏雪雀和白斑翅雪雀。 [7] 

雪雀屬形態特徵

  • 褐翅雪雀:體重20-36克,體長140-182毫米。是一種體形小而壯實的雪雀。雄雌同色。上體灰褐色具暗色羽幹斑,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褐色,羽端白色,大覆羽和初級覆羽白色,羽端褐色。甚似白斑翅雪雀但頭及上體褐色較重,飛行及休息時兩翼可見的白色較少。翼肩具近黑色的小點斑。虹膜茶黑色,嘴腳黑色。 [8] 
  • 西藏雪雀:屬典型的高原鳥類,體重30-34克,體長142-169毫米,較雪雀屬中其他種體型稍大;雄鳥頭灰,頦黑,翕和肩富於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對中央尾羽黑色外其餘均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飛行時尾部呈中間黑、兩邊白的形態。雌鳥像雄鳥,但中覆羽底色常顯暗色。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峯稍曲。 [9] 
  • 白斑翅雪雀:體重30-34克,體長142-169毫米,較雪雀屬中其他種體型稍大;雄鳥頭灰,頦黑,翕和肩富於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對中央尾羽黑色外其餘均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飛行時尾部呈中間黑、兩邊白的形態。雌鳥像雄鳥,但中覆羽底色常顯暗色。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峯稍曲。 [10] 

雪雀屬棲息環境

雪雀屬三個物種均是高山和高原鳥類,棲息在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原地區,尤其喜歡多岩石的山地,也常出沒於高山溝谷、高原上的房舍和居民點附近。 [8] 

雪雀屬生活習性

留鳥。常成對和成小羣活動,秋、冬季節集羣較大,有時多達百隻以上。在山邊懸崖和裸露的岩石上,相互間混羣。甚不懼生。性活潑,耐嚴寒,冬季高山雪大時,也常向下部遷移,但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現象不明顯。多在地上活動,奔跑迅速,行動敏捷。有時也飛翔,但不遠飛和高飛,多貼地面低空飛行,飛不多遠又落下。 [8] 
以草籽、果實、種子、葉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尤其是繁殖季節主要以昆蟲為食,包括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也吃蝗蟲、甲蟲、夜蛾、瓢蟲、蚊子和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8] 

雪雀屬分佈範圍

雪雀的分佈呈現明顯的規律性,東西走向,基本貫穿整個亞歐大陸高山帶。青藏高原是雪雀的分佈中心,在這裏有若干個亞種不同程度的重疊分佈。在青藏高原隆起前,此地是低海拔的丘陵旱生植物草原,雪雀的原始種類有可能廣泛分佈於此處。青藏高原的隆起帶來新的生存環境,雪雀的原始種類不得不面臨新的生存壓力,為適應新形成的氣候條件,雪雀從原始種類中分化出一支來以適應新環境下的寒冷氣候。在競爭壓力的迫使下,雪雀向四處相似的生境擴散。 [3]  [11] 
雪雀屬分佈圖 雪雀屬分佈圖 [11]

雪雀屬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繁殖期間雌雄鳥甚為活躍,雄鳥常圍繞着雌鳥鳴叫,並相互追逐。也有報告説在求偶期間,雄鳥還進行像百靈鳥一樣精巧的炫耀飛行和在地上作求偶跳舞表演,同時還發出一種像擊鼓似的歌唱聲。成對或分散營巢繁殖,偶爾也有小羣集中大一起營巢繁殖的。 [8]  [9]  [10] 
營巢於懸崖和巖壁洞穴、廢棄房屋牆洞和鼠兔廢棄的洞穴中。巢由枯草莖葉構成,有時也雜有一些草根和廢物,內墊有羊毛、鼠毛等獸毛和鳥類羽毛。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進行,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4-5枚,卵白色,大小為24.5毫米×16.4毫米。 [8]  [9]  [10] 

雪雀屬下級分類

雪雀屬(3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Montifringilla adamsi
Adams, 1858
2
Montifringilla henrici
Oustalet, 1892
3
Montifringilla nivalis
Linnaeus, 1766
[4] 

雪雀屬保護現狀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