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翅雪雀

鎖定
褐翅雪雀(學名:Montifringilla adamsi):為雀科雪雀屬的鳥類。體重20-36克,體長140-182毫米。是一種體形小而壯實的雪雀。雄雌同色。上體灰褐色具暗色羽幹斑,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褐色,羽端白色,大覆羽和初級覆羽白色,羽端褐色。甚似白斑翅雪雀但頭及上體褐色較重,飛行及休息時兩翼可見的白色較少。翼肩具近黑色的小點斑。虹膜茶黑色,嘴腳黑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草原或荒漠以及夏季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上也可見到。求偶時炫耀飛行似蝴蝶。於地面取食,常至村莊附近的耕地。冬季結成大羣。以草籽、果實、種子、葉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分佈於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及中國西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Tibetan Snowfinch
中文學名
褐翅雪雀
拉丁學名
Montifringilla adams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雀科
雪雀屬
褐翅雪雀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Adams,18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褐翅雪雀形態特徵

褐翅雪雀
褐翅雪雀(8張)
褐翅雪雀雌雄羽色相似。上體自額、頭頂、枕、後頸、背和腰灰褐色具暗褐色羽幹紋,眼先、頰、頭側和頸側較淡。兩翅黑褐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褐色,尖端白色,大覆羽和初級覆羽白色具褐色端斑。初級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黃褐色,次級飛羽黑褐色具寬的白色羽端和黃褐色外緣,三級飛羽黃褐色。尾上覆羽和一對中央尾羽黑色,其餘尾白色具黑色端斑。頦、喉黃白色,羽基黑色,磨損後羽基黑色常常局部外露,在頦、喉部形成黑色斑點,其餘下體黃白色,兩脅和尾下覆羽沾褐。 [3] 
虹膜茶黑色,嘴、腳黑色。 [3] 
大小量度:體重♂20-36克,♀20-31克;體長♂147-182毫米,♀140-171毫米;嘴峯♂11-13.5毫米,♀11-13.5毫米;翅♂101-115毫米,♀96-115毫米;尾♂64.5-80.5毫米,♀61-74毫米;跗蹠♂19-27毫米,♀19-24.5毫米。(注:♂雄性;♀雌性) [3] 

褐翅雪雀棲息環境

褐翅雪雀棲息環境與白斑翅雪雀有些相似,主要棲息於高山和高原裸露的岩石地區,是一種高山耐寒鳥類,棲息地海拔高度3000-4500米,夏季有時甚至上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山,多活動在多岩石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物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冬季多在溝谷和低凹的山溝地帶,有時也進到居民點附近。 [3] 

褐翅雪雀生活習性

留鳥。常成對和成小羣活動,秋、冬季節集羣較大,有時多達百隻以上。多在地上活動,奔跑迅速,行動敏捷。有時也飛翔,但不遠飛和高飛,多貼地面低空飛行,飛不多遠又落下。叫聲單調,為偏高的pink pink及較輕柔的咪聲。羣鳥啾啾叫。鳴聲為單調的單音重複,由棲處或於空中振翼飛行時鳴唱。 [3] 
以草籽、果實、種子、葉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尤其是繁殖季節主要以昆蟲為食,包括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也吃蝗蟲、甲蟲、夜蛾、瓢蟲、蚊子和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3] 

褐翅雪雀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 [4] 
指名亞種見於中國西藏西部、南部及東部,青海南部及東部和四川西部,並可能見於雲南西北部。南山亞種見於中國新疆東南部、青海北部及東部的阿爾金山系、柴達木盆地及祁連山。 [3] 
褐翅雪雀分佈圖 褐翅雪雀分佈圖

褐翅雪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營巢於岩石洞穴和動物廢棄的洞中,巢主要由草葉和草莖構成,有時也雜有一些草根和廢物,內墊有獸毛和鳥類羽毛。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進行,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3-4枚,卵淡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21.6-25.5毫米×16.0-17.0毫米。 [3] 

褐翅雪雀亞種分化

褐翅雪雀(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Montifringilla adamsi adamsi
Adams, 1859
2
Montifringilla adamsi xerophila
Stegmann, 1932
[2] 

褐翅雪雀保護現狀

褐翅雪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褐翅雪雀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