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山蝮

鎖定
雪山蝮(學名:Gloydius monticola),是蝰科,蝮亞科,亞洲蝮屬的爬行動物。頭側具頰窩的中小型管牙類毒蛇。體略粗,尾較短。頭略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頭背大鱗前置,約佔頭背面積的一半。頭背具左右對稱的黑褐色斑,略呈“八”字形,不同個體斑塊形狀差異較大。枕部具“( )”形斑。眼後具1條較寬的黑褐色或深棕色眉紋,比眼徑稍寬,下緣鑲黑色細紋。上、下唇及頭腹棕黃色或棕色,零星散佈不規則的深棕色碎點。通身背面淺棕色、綠褐色或黑褐色,具深色斑紋,有的略呈4縱行,鋸齒狀排列,脊部兩側的斑紋常在脊線處靠近但不相接,在脊線處形成1條不規則的淺色縱紋。體側近腹面具不規則的黑斑。腹面棕黃色,密佈黑褐色碎斑,後段更密。 [2] 
中國特有種。僅分佈於雲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雲南省桃山。 [3] 
中文名
雪山蝮
拉丁學名
Gloydius monticola
外文名
Likiang Pit Viper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蝰科
亞洲蝮屬
雪山蝮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蛇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亞    科
蝮亞科
分佈區域
中國
命名者及年代
Werner,1922 [2] 
保護級別
數據缺乏(DD)

雪山蝮形態特徵

雪山蝮色斑

體背面為一致黑色或深灰色,具小的黑斑;腹面灰黑色。頭背部有“V”形黑斑;上、下唇緣色淺。 [3] 

雪山蝮鱗被

雄性最大體全長363(317+46)mm ,雌性最大體全長504(448+56)mm。頭部具9枚大鱗;吻鱗寬大於高,從背面明顯可見;鼻間鱗寬略大於長,後緣微向前端彎曲,鼻間鱗鱗溝長約為前額鱗鱗溝長的2/3;額鱗長於鼻間鱗與前額鱗之和而短於頂鱗。窩上鱗小,窩後鱗較大。頰鱗1枚;眶前鱗1~2枚;眶後鱗2枚,亦有一側為3者,最下1枚向下前方延伸至眼下與第3枚上唇鱗接觸;顳鱗5(2+3)枚,後顳鱗亦有一側為4枚,前顳鱗最下1枚一般較大。上唇鱗6(2-1-3)枚為主,偶爾有7(3-1-3、2-1-4)枚或5(1-1-3)枚,第2枚高,構成頰窩前緣,第3枚一般與眼眶接觸,下唇鱗9枚,前3~4對切前頷片;頷片小,長寬約等,背鱗中段19行,兩側最外1~2行平滑,其餘均起弱稜。雄性腹鱗138~151枚,雌性腹鱗147~154枚;肛鱗完整;雄性尾下鱗3039對,雌性尾下鱗26~45對。 [3] 

雪山蝮半陰莖

收縮態半陰莖長達第11對尾下鱗,分叉於第6對尾下鱗。遠端被萼,刺區面積約為萼區的2倍,兩區分界不明顯;基部存在大量的小刺,數枚大刺排列在精溝分叉處,較遠端刺小。精溝分叉於第4對尾下鱗,直達兩葉頂;溝唇在刺區光滑,在萼區被萼片。半陰莖大牽引肌起於第24對尾下鱗,分叉長達2對尾下鱗。 [3] 

雪山蝮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3100~4000m的高寒山區,常見於沼澤草甸邊的小山坡及路邊灌叢下。 [3] 

雪山蝮生活習性

飼養條件下取食銅蜓蜥和澤陸蛙。7~9月常見。12月7日剖視採自雲南香格里拉白馬雪山的雌蛇懷卵8枚,卵徑14mm×22mm;10月16日剖視採自雲南麗江大雪山的雌蛇懷卵9枚,卵徑12mm×15mm,均發育成胚胎。楊典成和黃松2014年報道7月20日下午在雲南香格里拉採集到一條懷卵母蛇,在飼養條件下於8月29日產仔6個;母蛇產仔後無護幼行為。仔蛇產後即發生蜕皮;初生仔蛇平均體重(1.67±0.11)g ,平均頭體長(126.23±4.82)mm ,平均全長(143.03±5.36)mm 。 [3] 

雪山蝮分佈範圍

中國特有種。分佈於雲南。 [2] 

雪山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1] 
參考資料
  • 1.    Likiang Pit Viper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3-01-31]
  • 2.    黃松.《中國蛇類圖鑑》:海峽書局,2019.6
  • 3.    郭鵬,劉芹,吳亞勇,祝非,鍾光輝.《中國蝮蛇》:科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