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離家

(詩歌)

鎖定
《離家》是近代詩人潘漠華於1922年3月1日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歌展現了詩人離家之際與母親、姊姊和哥哥依依不捨相互慰懷的感人情景。詩中沒有情感直接的傾吐,而那種深切的情意全在幾個細節性的事件中彰顯出來。這首詩語調平實,卻藴含着那説不盡的默默愁苦、道不完的款款深情。
作品名稱
離家
創作年代
近代
作品出處
《湖畔》
文學體裁
新詩
作    者
潘漠華

離家作品原文

離家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親坐着替我補綴。
伊針針引着紗線,
卻將伊底悲苦也縫了進去。
我底頭髮太散亂了,姊姊説這樣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討厭;
伊拿了頭梳來替我梳理,
後來卻也將伊底悲苦梳了進去。
我們離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陽傍山紅的時候,
哥哥説我走得太遲遲了,
將要走不盡預定的行程;
他伸手牽着我走。
但他的悲苦,
又從他微微顫跳的手掌心傳給我了。
現在,就是碧草紅雲的現在呵!
離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親底悲苦,從衣縫裏出來;
姊姊底悲苦,從頭髮裏出來;
哥哥底悲苦,從手掌心裏出來:
他們結成一個縝密的悲苦的網,
將我整個網着在那兒了! [1] 

離家創作背景

潘漠華於1920年離開家鄉到杭州讀書。這首詩寫於1922年3月,是作者回憶了這次離家赴杭之後,為表達當時的悲苦心情而創作的一首新詩。 [2] 

離家文學賞析

離愁別緒是古今中外文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這首詩寫離家的悲苦。在自然樸實的語言中飽含了作者哀婉的幽思和深切的情意。
人的感情是難以捉摸的抽象物,但作者通過離家前後的幾個動人事件:一是母親穿針引線替我補綴衫袖;二是姊姊為我梳理頭髮;三是哥哥牽手引路。將本無內在聯繫的三件事用“悲苦”把它們有序地貫串起來。經過情感的統攝、過濾,以形寫神。猶如詩人用一條情緒的絲線把生活中的碎珠精心地連綴一起,讓它們由散而聚,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而且寓深情於細節描寫之中,使詩裏凝聚的情與愛具體可見。母親將悲苦“縫”進“我”的衫袖,姐姐將悲苦“梳”進“我”的頭髮,哥哥將悲苦“傳”給“我”的手掌:三個動詞,更是將無形的悲苦化為有質感的具象,使悲苦清澈地流出了詩行。
作者以極為平凡的日常生活瑣事的敍寫表現母子、姊弟、兄弟之間的綿綿情意。潘漠華家境貧寒。據作者密友馮雪峯迴憶,他幼年喪父,母親孱弱,姊姊被夫家拒斥,備受歧視,哥哥只因和心愛的女人説了幾句話,被惡徒們捆綁到戲台上示眾,受盡凌辱。這首詩最後兩句,詩人把被籠罩在悲苦之中的心境比喻為“網”。這張“縝密的悲苦的網”不僅籠罩着這首詩的氣氛,也成為他早期詩作的基調。一首詩,無論什麼題材,只要是從實際生活中汲取來的自然會有真情實感。詩人既有生活的真情實感,又具有較好的藝術匠心,所以題材儘管如此細小平凡,同樣能激動人心。事細而情篤,正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 [3] 

離家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吳奔星《現代抒情詩選講》:“這一首《離家》,選取的是傳統題材,表現的是人之常情,但它不靠外在景物的映襯,也不是直抒胸臆把內心的悲苦向讀者告白,而是在平凡瑣屑的述説中,讓人感受到詩人的一片真情。” [4] 
文學研究家和批評家任孚先《現代詩歌百首賞析》:“《離家》是一首寫實成分很重的敍事抒情詩,而不是靠自由想象的故裝悲苦之作。” [5]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羅振亞《扯不斷的血脈》:“這首詩事細情篤,言近旨遠,詞淺意長。” [6] 

離家作者簡介

潘漠華(1902~1934年),作家、革命烈士。原名潘訓,浙江宣平人。1920年就讀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同時開始詩歌創作。1922年與馮雪峯應修人汪靜之成立湖畔詩社,出版四人詩合集《湖畔》。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大革命時期參加北伐軍。大革命失敗後被捕。出獄後在中共浙江省委工作,參與領導家鄉農民起義。失敗後在廈門、開封、北京等地教書,參加北方左聯。1933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捕。為抗議當局殘酷虐待,絕食犧牲。除詩歌外,還出版有短篇小説集《雨點集》。八十年代有詩、小説合集《漢華集》。 [7] 
參考資料
  • 1.    應修人編.漠華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09:27-28
  • 2.    張文槐,傅之悦主編.現當代詩歌名篇賞析 (二):重慶出版社,1999年04月:74
  • 3.    公木主編.新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03:119-120
  • 4.    吳奔星,徐榮街.現代抒情詩選講:江蘇教育出版社,1985年04月:90
  • 5.    任孚先,任維清.現代詩歌百首賞析: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50
  • 6.    王寶大,羅振亞主編.扯不斷的血脈: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05月:85
  • 7.    張品興,夏小飛,李成忠編.名家新詩學生讀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08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