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雜(拼音:zá)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至秦 [2]  。雜本義指以各種彩色搭配製作衣服,引申指參和、混合。雜由各種顏色相雜,又引申為不純的。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VSU [3] 
倉    頡
KND [3] 
鄭    碼
QYF [3] 
筆    順
撇、橫折彎鈎、橫、豎鈎、撇、點
字    級
一級(0498) [1] 
平水韻
入聲十五合 [4] 
注音字母
ㄗㄚˊ
筆畫數
4+2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襍*、雑、𣠛、𨿼
統一碼
基本區-6742
四角碼
4090₄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新附文字摘自漢典) 字形演變流程圖(新附文字摘自漢典) [2]
“雜”始見於戰國秦睡虎地秦簡。戰國簡牘的“雜”字形不固定,最為常見的字形是新附2(“襍”),左部是“”字,表示這個字與衣服有關;右部是“”,表示讀音。本義是各種顏色相配合。有人認為“集”也作形旁,因為這個聲符“集”字,有集中起來的意思。把各種顏色的衣服集中一塊兒。五顏六色,就顯得雜了。有時字形中的“木”字又移動到“衣”之下,與“雜”的繁體字形相合(新附1);有時作上下結構(圖1)。《説文解字》小篆已完全和衣旁結為一體。漢隸或承襲小篆寫法,或承襲秦簡寫法,又或承襲小篆寫法而於“木” “衣”皆有省。圖5“衣”竟訛為“九”形。楷書繁體承襲小篆結構,但是“衣”字中表示衣領的部分變為兩個“人”字。楷書簡體衣旁承襲圖5的漢隸訛為“九”的寫法,又省去了“隹”旁,已無意可説。 [5]  [2] 
雜色,就有混合在一起的意思,這就是混雜、夾雜、錯雜、複雜。既然複雜,就意味着這是各種各樣的,如雜糧、雜技、雜貨。 [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五彩相會。

周禮·考工記·畫繢》:“畫繢之事,雜五色。”

混合在一起。
mix; mingle
逸周書·程典》:“士大夫不雜於工商。”
楊絳《幹校六記·下放記別》:“我先在學部大門口的公共汽車站等待,看見默存雜在人羣裏出來。”
混雜;摻雜;夾雜;雜燴
〈文言〉使紊亂。

陸游《秋雨排悶十韻》:“螢飛明闇廡,蛙鬧雜疏更。”

〈文言〉兼及;配搭。

《孫子·九變》:“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文言〉裝飾。

屈原《離騷》:“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司馬相如《子虛賦》:“被阿裼,揄紵縞,雜纖羅,垂霧縠。”

集合;聚集。
get together;
assemble
《易·繫辭下》:“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漢書·谷永傳》:“三難異科,雜焉同會。”

〈文言〉煩瑣;細碎。

《易·繫辭下》:“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文言〉用同“”。環繞;圈。

墨子·雜守》:“塹再雜,為縣梁。”
淮南子·詮言訓》:“以數雜之壽,憂天下之亂。”

形容詞
多種多樣的;不純的。
heterogeneous;
mixed
梁丘遲《與陳伯之書》:“雜花生樹,羣鶯亂飛。”
周恩來《我的修養要則》:“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複雜;雜色;雜草;雜技
正項以外的;正式以外的。


雜費;雜牌;雜糧
紊亂;紛亂。
disorderly;
chaotic
後漢書·趙諮傳》:“至於戰國,漸至頹陵,法度衰毀,上下僭雜。”
雜亂;嘈雜
名詞
傳統戲曲角色名,一般扮演各種臨時上場、無關重要的人物。

葉憲祖《鸞鎞記·途逅》:“醜同雜急推車下。”
孔尚任《桃花扇·哄丁》:“雜扮監生四人上。”

副詞
〈文言〉共同,一起。

《國語·越語下》:“逆節萌生,天地未形,而先為之徵,其事是以不成,雜受其刑。”
《漢書·雋不疑傳》:“公車以聞,詔使公卿將軍中二千石雜識視。”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八】【衣部】徂合切
五彩相會。從衣集聲。 [8] 

説文解字注

五采相合也。與𪓌字義略同。所謂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也。引伸為凡參錯之偁。亦借為聚集字。《詩》言襍佩,謂集玉與石為佩也。《漢書》凡言襍治之,猶今雲會審也。
從衣,集聲。此篆蓋本從衣雧。故篆者以木移左衣下作?。久之改雥為佳。而仍作雜也。組合切。七部。
【註釋】①作雜“隹”改“雥”。 [9] 

廣韻

徂合切,入合從 ‖集聲緝3部(zá)
雜,帀也。集也。猝也。穿也。《説文》曰:“五彩相合也。”徂合切。七。 [10] 
【註釋】①帀:音義同“匝”。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部】 雜;康熙筆畫:18;部外筆畫:10
《廣韻》徂合切。《集韻》《韻會》昨合切,並音䕹。
《説文》:五彩相合也。《玉篇》:糅也。《易·坤卦》: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
又《禮·玉藻·雜帶》注:雜,猶飾也,即上之韠也。
又《玉篇》:同也。《廣韻》:集也。《易·繫辭》:雜物撰德。疏:言雜聚天下之物。
又揚子《方言》:碎也。《易·繫辭》:其稱名也,雜而不越。疏:辭理雜碎,各有倫序,而不相乖越。
又《玉篇》:廁也。
又最也。
又《廣韻》:帀也。
又穿也。
又鳥名。《爾雅·釋鳥》:爰居,雜縣。疏:爰居,海鳥也,一名雜縣。
又《集韻》七盍切。《韻會》《正韻》七合切,並音囃。《公羊傳·成十五年》:諸大夫皆雜然曰:仲氏也,其然乎。《釋文》:雜,七合反,又如字。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雜書寫提示 雜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下部是“朩”,不是“木”。
【寫法】“九”窄“朩”寬。“九”,居上居中,首筆撇從豎中線上端左側起筆,收筆於橫中線下側;乙(橫折彎鈎)的下橫段在橫中線。“朩”,橫筆在橫中線下方,兩端超出上部;豎筆在豎中線,撇、點底部持平,高於豎鈎底部。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əp
先秦
王力系統
dz
əp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z
əp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z
əp
西漢



東漢





əp


ə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əp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əp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əp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ɑ̆p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z
ɒp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Ap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əp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ập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dzʰ
əp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七合

開口呼
全濁
徂合切
dzʰAp
集韻
入聲
二十七合

開口呼
全濁
昨合切
dzɒp
入聲
二十八盍

開口呼
次清
七盍切
tsʰɑp
韻略


入聲






昨合切

增韻


入聲






昨荅切



入聲






七合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家麻




全清

tsa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家麻






葉咱

洪武正韻

入聲
九合


全濁
昨荅切
dz‘ap

入聲
九合


次清
七合切
ts‘ap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十七金錦禁急







陽入
第二十四緘減鑑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sa
35
陽平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tsa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a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a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a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æʔ
4
入聲

官話(晉語)
太原
tsaʔ
54
陽入

吳語
蘇州
zɤʔ
23
陽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吳語
蘇州
za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tsa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sa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sat
5
陰入
文讀
贛語
南昌
tsʰat
1
陽入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tsʰap
5
陽入

粵語
廣州
tʃap
2
陽入

粵語
陽江
tʃap
54
上陽入

閩語
廈門
tsap
5
陽入

閩語
潮州
tsap
4
陽入

閩語
福州
tsaʔ
4
陽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閩語
福州
tsʰaʔ
4
陽入
閩語
建甌
tsa
42
陽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2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3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1]
  • 4.    平水韻 十五合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29]
  • 5.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YZ[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26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16-1617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417-4418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42
  • 9.    辭書搜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7-29]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35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58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6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31]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29]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