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花草

鎖定
雙花草(Dichanthium annulatum (Forssk.) Stapf)是禾本科、雙花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叢生。稈高可達100釐米,直立或基部曲膝,徑有或無,分枝,節密生髯毛。葉舌膜質,上緣撕裂狀;葉片線形,頂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粗糙,中脈明顯,總狀花序,基部腋內有白色柔毛;小穗對緊密的覆瓦狀排列,邊緣被纖毛,無柄小穗兩性,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第一穎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紙質,背部常扁平,第二穎狹披針形,頂端尖或鈍,無芒,呈脊狀,第一小花不孕,外稃線狀長圓形,第二小花兩性,外稃狹,稍厚,穎果倒卵狀長圓形。6-11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亞洲東南部、非洲及大洋洲也有分佈。喜熱、喜濕、耐旱、耐瘠薄,能忍受持續的乾旱,但短期水淹後仍能存活。能耐鹽鹼土,但在強酸性土壤上生長不良。
雙花草草質柔嫩,適口性好,牛、馬、羊喜食。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雙花草
拉丁學名
Dichanthium annulatum (Forssk.) Stapf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雙花草屬
雙花草
命名者及年代
(Forsk.) Stapf,1917

雙花草形態特徵

雙花草
雙花草(6張)
多年生草本,常叢生。稈高30-100釐米,直立或基部曲膝,徑約1毫米,有或無,分枝,節密生髯毛。上部的葉鞘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上緣撕裂狀;葉片線形,長8-30釐米,寬2.5-4毫米,頂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粗糙,中脈明顯,表面具疣基毛。 [7] 
總狀花序2-8枚指狀着生於稈頂,長4-5釐米,基部腋內有白色柔毛;小穗對緊密的覆瓦狀排列,總狀花序軸節間與有柄小穗柄長1.5-2.5毫米,邊緣被纖毛,基部1-6對小穗對同為雄性或中性;無柄小穗兩性,長3-5毫米,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背部壓扁;第一穎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頂端鈍或截形,紙質,邊緣具狹脊或內折,背部常扁平,有5-9脈,無毛或被疏長毛,沿2脊上被纖毛;第二穎狹披針形,頂端尖或鈍,無芒,具3脈,呈脊狀,中脊壓扁,脊的上部及邊緣被纖毛;第一小花不孕,外稃線狀長圓形,長2.8-3.3毫米,無脈,光滑,頂端鈍,膜質透明;第二小花兩性,外稃狹,稍厚,退化為芒的基部,芒長16-24毫米,膝曲,扭轉;雄蕊3;子房無毛。穎果倒卵狀長圓形。有柄小穗與無柄小穗幾等長,雄性或中性,第一穎有7-11脈,邊緣內折成2脊,沿脊有短纖毛,第二穎窄而短,有3脈,第一外稃透明膜質,與第二穎等長或稍短,第二外稃小或不存在。 [2] 

雙花草生長環境

喜熱、喜濕、耐旱、耐瘠薄,自然狀態下常形成單優羣落;與熱帶、亞熱帶豆科牧草大翼豆、新羅頓豆、柱花草銀合歡等混播共生性好。雲南省適生在海拔500-2100米的熱帶、亞熱帶乾熱褐紅壤、燥紅壤土種植。 [3]  能忍受持續的乾旱,但短期水淹後仍能存活。能耐鹽鹼土,但在強酸性土壤上生長不良。 [4] 

雙花草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主要分佈於滇南、滇東南和滇中)等省區;亞洲東南部、非洲及大洋洲也有分佈。 [2-3] 

雙花草生長習性

雙花草於雨季來臨時返青,6-11月份為生殖旺季,且草質優良,2-3月份仍有一定的產量,但草質老化,莖杆多,飼用價值降低,雙花草9-10月份抽穗楊花,11-12月種子成熟,種子產量高。 [4] 
雙花草 雙花草

雙花草育植技術

宜採用種子繁殖。種子需進行捶打去芒,然後進行脱落。去芒後的播種量為4-6千克/公頃,雨季來臨後播種,單播時施氮200-300千克/公頃作基肥。野生狀態下的幹物質產量3500千克/公頃,栽培條件下6000-9000千克/公頃。 [3]  雙花草鮮草產量以地力不同變化甚大,一般年產鮮草400-7000千克/畝。 [4] 

雙花草主要價值

雙花草草質柔嫩,適口性好,牛、馬、羊喜食。 [3] 
雙花草可放牧、刈割調製乾草利用,見下表: [5] 
雙花草的化學成分%
生育期
狀態
幹物質
粗蛋白質
粗脂肪
粗纖維
無氮浸出物
粗灰分
營養期
絕幹
100.0
10.4
1.7
34.9
40.9
12.1

鮮樣
20.0
2.1
0.3
7.0
8.2
2.4

風乾
87.0
9.1
1.5
30.4
35.5
10.5
抽穗期
絕幹
100.0
6.1
1.3
38.8
44.0
9.8

鮮樣
20.0
1.2
0.3
7.8
8.7
2.0

風乾
87.0
5.3
1.1
33.8
38.3
8.5
成熟期
絕幹
100.0
5.9
1.1
41.4
41.8
9.8

鮮樣
20.0
1.2
0.2
8.3
8.3
2.0

風乾
87.0
5.1
1.0
36.0
36.4
8.5
參考資料
  • 1.    雙花草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1-01-22]
  • 2.    雙花草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12-19]
  • 3.    奎嘉祥等編著.雲南牧草品種與資源[M].昆明: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2
  • 4.    中國飼用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飼用植物誌 第六卷[M]. 中國農業出版社.1989:29-31
  • 5.    張子儀主編.中國飼料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680
  • 6.    雙花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5]
  • 7.    雙花草|Dichanthium annulatum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