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溪橋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城關鎮小橋頭村雙溪橋)

鎖定
雙溪橋位於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城關鎮小橋頭村,始建於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8年),因地處古溪和馬金溪的交叉處,故名“雙溪橋”。明成化乙未(公元1475年)冬,縣令林清操辦,伐石築墩。明嘉靖丙寅年間(公元1566年)縣令李侯文捐資重建,是開化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雙溪橋
外文名
Shuang Xi Qiao
所屬地區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
始建時間
宋政和年間
級    別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溪橋橋樑結構

雙溪橋是三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古溪,面對馬金溪,長25米,寬4.5米,中孔拱跨11.5米,矢高6米,拱圈縱聯砌置,橋墩迎水面做出分水見尖,橋面用石板鋪砌。該橋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歷史,是我縣諸多石拱橋當中跨越時間年限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座。

雙溪橋橋樑歷史

雙溪橋 雙溪橋 [1]
雙溪橋的“碑刻”和“記”當中,我們都看到了“李光”。李光,字泰發,越州上虞人,他是宋朝四大名臣之一,與當時的李綱趙鼎胡銓合稱四大名臣。崇寧五年(1106年),李光中進士後,即任開化知縣。其時年未三十,正值風華正茂、施展才幹之際。到任開化後,他勤政愛民,整肅吏治,約束衙役濫用權勢,無事不得擾民,使百姓安耕樂居,把開化治理得井井有條。他以教育為本,到任後不久,發現開化縣學在縣治西邊,靠山逼仄,屋宇簡陋,難以發展教育事業,就再三選擇校址,並利用原縣學可利用的材料,建成新縣學。新縣學建成後,寄信當時在吳江、臨淮一帶任地方官的北源村(今長虹鄉)人程俱,請程俱書寫“建學記”。程俱官至秘書少監,徽猷閣待制,在當地頗有名望。程俱接信後,非常高興,於政和五年(1115年)八月寫了“建學記”,並稱贊李光“好古強志”、“奉法愛人”、“廬裏懷之”,認為他“小試即可書”。李光同時還心繫民眾疾苦,重視改善鄉村交通條件,修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橋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光出巡走訪小橋頭村,發現一溪之隔的小橋頭村村民要往返對岸的上溪村蟠桃山村一帶非常不方便,遂下令架設木橋。這是“雙溪橋”最早的雛形。
李光自宋政和二年至宣和元年(1112年—1119年),任開化知縣長達八個年頭,留下了良好的政績和名聲,離任後十數年,開化的百姓還記得他是一位好官。他知道後,不禁感慨系之,遂寫小詩紀念:“已然山色與溪聲,歲月崢嶸只目驚。獨有老農能耐久,路旁猶説長官清。”60年後,也就是淳熙八年(1181年),開化邑人為其立“三達尊祠”以祀之。李光在開化離任後,仕途順利,步步高昇,曾任吏部尚書,累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時值金兵進犯,他力主抗金,立志收復中原大好河山。無奈秦檜等投降派賣國之徒把持朝政,為非作歹,嫉賢妒能。皇帝則一心偏安江南,不僅沒有把賣國賊治罪,反而對力主抗金救國者一貶再貶,直至將李光謫貶到海南島。南宋紹興三十六年(1156年),秦檜死後的第二年,李光才得以重返中原大陸,而此時的他已經80多歲了。
經歷過多個朝代的更迭變化,遭受過無數次風雨和洪水衝擊的雙溪橋,仍保留着其古樸的風貌,在默默地發揮着它的作用。

雙溪橋地理位置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城關鎮小橋頭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