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槐樹遺址

鎖定
雙槐樹遺址,位於中國鄭州市,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780米,殘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處於河洛文化中心區。
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國”。經考古勘探發掘和科學測年確認,該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後,經過精心選址的都邑性聚落,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
2021年3月26日,入選“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名單。2021年4月13日,雙槐樹遺址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2]  [10-11]  2021年10月18日,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12] 
中文名
雙槐樹遺址
地理位置
中國鄭州市鞏義市黃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東4公里處
所處時代
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5300年左右)
佔地面積
1170000 m²
所獲榮譽
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雙槐樹遺址考古歷史

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該遺址, [15]  起初按照遺址發現所在地命名為“灘小關遺址”,後發現其僅為遺址的一部分,於是重新命名為“雙槐樹遺址”,並繼續展開調查。 [16] 
2013年,為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雙槐樹遺址及其周邊區域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 [16] 
2020年5月,雙槐樹遺址露出全貌。 [16] 
雙槐樹遺址考古發掘項目成為鄭州市級首個被納入國家重大社科基金的人文項目;科技部將雙槐樹遺址作為全國11個具體項目之一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將對“雙槐樹”進一步解讀。 [4] 
雙槐樹遺址·大型版築遺蹟局部 雙槐樹遺址·大型版築遺蹟局部 [8]

雙槐樹遺址考古遺存

雙槐樹遺址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3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牆,封閉式排狀佈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採用版築法夯築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蹟。還有3處共1700餘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台遺蹟,圍繞中心夯土祭台周邊的大型墓葬。
另發現有與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築融合的用九個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天文遺蹟,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蹟以及製陶作坊區、儲水區、道路系統等,並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 [1] 

雙槐樹遺址環壕

遺址被三重環壕圍繞,形成嚴密的防禦體系,並均發現有對外通道。內壕周長約1000米,上口寬約7.5米,深6.15米。發現有疑似吊橋的內壕出口遺蹟。中壕周長約1500餘米,上口寬30.5米,深9米。在其北部發現有寬達10米的道路出口。外壕殘存周長約1600餘米,上口寬17.2米,深10.5米。在外壕的東南、西南分別發現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條。寬大的壕溝顯然具有防禦外敵入侵的功能。 [5] 

雙槐樹遺址居住區

大型中心居址區位於內環壕的北部正中。在居址南部修建有兩道圍牆,主體長約370多米,與北部內壕合圍形成封閉的半月形結構,面積達18000多平方米。 [3] 

雙槐樹遺址圍牆

兩道牆體在中心居址的東南端呈拐直角相連接,在拐彎處和東端35米距離範圍內各發現門道1處,兩處門道位置明顯錯位,形成較為典型的甕城建築結構。 [5] 

雙槐樹遺址墓葬區

遺址內發現3處墓葬區。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時期的墓葬,分佈在遺址西北部、內環壕內側、外壕與中壕之間三個區域,均呈排狀分佈。墓葬為東西向,墓主人仰身直肢,頭向西。這批墓葬是已知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佈局結構最為完整、最具規劃性的墓葬區。 [5] 

雙槐樹遺址夯土

大型夯土基址。該基址位於內壕中部,大型居住中心基址前面。該基址建設使用具有相當的時間跨度,其中第一層建築基礎面積至少有2400多平方米,第三層有一座建築基礎面闊竟達15間。 [3] 

雙槐樹遺址版築

大型版築遺蹟夯土保存較好,部分夯土厚度達2米多,殘存的夯土最寬處仍有9米左右,已發現的部分長度達100多米。該遺蹟採用了當時中國最為先進的土木工藝法式——版築法。 [3] 

雙槐樹遺址歷史價值

雙槐樹遺址宇宙觀

  • 雙槐樹人可能已有了較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觀
三重環壕組成的嚴密防禦設施,在仰韶文化中晚階段繁榮時期共存,連同融合北斗九星圖案的重要建築等遺蹟,表明雙槐樹人在聚落佈局中高度重視禮儀化設計思維,可能已有了較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觀。 [5] 

雙槐樹遺址奉天承命

  • 發現的“北斗九星”,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重視承天之命特徵的早期典型代表
雙槐樹遺址連附近青台遺址的“北斗九星”大型遺蹟及有關建築,既是科學的天文遺蹟,也明顯具有特殊的人文含義。這些高等級的人文與天文遺蹟融合的現象,應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重視承天之命特徵的早期典型代表。 [5] 

雙槐樹遺址農桑文明

  • 出土中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是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
雙槐樹遺址還出土有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它是一條正在吐絲的家蠶形象,與青台遺址、汪溝村等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實證5300年前後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從事養蠶繅絲。這一時期各地代表性文化的農業都較為發達,但並沒有與桑蠶紡織業有關的確切發現。中華文明的一個典型特徵即是農桑文明、絲帛文明。從這一角度講,位於黃河流域中心的以雙槐樹遺址為首的聚落羣,是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 [5] 

雙槐樹遺址古地震遺蹟

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消息,位於鄭州的雙槐樹遺址發現古地震遺蹟,震級不小於6級,為鄭州市區古代地質災害對史前聚落的變遷影響提供了實證資料。 [14] 

雙槐樹遺址歷史地位

通過遺址的地理位置、規模、文化內涵等各方面分析,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而以它為中心的這個聚落羣,也是這個時期、這個區域規模最大的大型城址羣。
雙槐樹遺址 雙槐樹遺址
在5300年前後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而以其為代表的“中原文明發展模式”,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合天命而治的禮儀性思維,具有引導性的文明發展模式,規模宏大的高等級建築,嚴謹有序的聚落佈局,中國地理中心最早城市羣中的核心位置等,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至此。 [6] 
雙槐樹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後,經過精心選址的都邑性聚落,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 [10] 

雙槐樹遺址所獲榮譽

2021年2月25日,入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 [7-8] 
2021年3月19日,榮獲“2020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 [9] 
2021年3月26日,入選“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名單。 [10] 
2021年4月13日,雙槐樹遺址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1] 
2021年10月,被評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12] 
2022年11月,入選河南省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