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台遺址

鎖定
青台遺址,青台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廣武鎮青台村東、枯河(古稱礫石溪)北岸的崗地上,為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1923年發現,1981~1988年多次發掘,總面積達107萬平方米。 [1]  [8] 
青台遺址文化層厚約3.5米,揭露面積4200平方米。發現文化遺存分為三期,有房基、窖穴、陶窯、墓葬等,出土有陶、石、骨、蚌、玉、角器等一大批珍貴的文化遺物。經測定,一期約相當或稍早於廟底溝早期,二期約與秦王寨類型早期相近,三期則與秦王寨類型晚期相同。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遺蹟的發現,則將中國觀象授時的歷史提前了約800年,彌補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文明缺失的短板,對於文明起源研究具有獨特的創新意義。 [1]  [8] 
2013年5月,青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中文名
青台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廣武鎮青台村東、枯河(古稱礫石溪)北岸的崗地上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68-1-268

青台遺址歷史沿革

1922年,瑞典人T·J·阿爾納發現青台遺址。
青台遺址
青台遺址(2張)
1934年,中國考古學家郭寶鈞和他的同行對青台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掌握了大批第一手資料。這批發掘資料還沒有來得及進行詳細的整理和研究,即爆發了日本侵華戰爭。在戰亂中,這批資料被研究者倉皇掩埋地下。
1951年夏初,夏鼐率領王仲殊、安志敏、石興邦等來到青台遺址進行調查,根據地面出土器物判斷,這裏是一 處仰韶時代的文化遺存而後他們進行了發掘,取得重大的收穫,並將發掘成果發表在1951年第2卷第9期的《科學通報》上。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填河造田,將青台遺址破壞了22萬平方米。
1981年3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鄭州市博物館成立青台遺址發掘隊,並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
1981~1988年,國家文物局批准鄭州市博物館成立青台遺址發掘隊,對遺址先後6次進行發掘,發掘總面積4000餘平方米,同時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文化遺物。 [4] 
1987年,考古隊結束了青台遺址發掘工作,轉入室內修復和整理。 [5] 
2015年,根據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目標,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共同申報“青台遺址絲綢起源”發掘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再次對青台遺址進行科研發掘,探索絲綢的起源。 [1] 
2019年6月20日,國內30多名天文學家、天文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再次對青台遺址進行了現場考察和研討,認為這處遺蹟是國內已發現的最早的北斗九星天文遺蹟。 [3] 

青台遺址遺址特點

  • 綜述
青台遺址總面積達107萬平方米,由四重環壕圍合,其中一、二、三環壕內為仰韶時期遺存,面積31萬平方米。2015年至2017年,結合勘探進行重點發掘,遺址聚落佈局明晰,居住區、墓葬區、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區、作坊區等不同的功能分區,體現了古人對於空間概念的認識及規劃。同其他的仰韶文化遺址一樣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工業區。發掘隊在居住區發現一座座大型排房基址每間房長5.5米至6米,寬4米左右。室內一般都設有火池,作為保留火種用。可以看出當時的房屋建築都是經過規劃和設計的,已具備一定的水平。這些房屋,每一組可能為一個血緣較近的家庭組織。 [5]  [6] 
  • 北斗九星
北斗九星祭祀遺蹟
北斗九星祭祀遺蹟(2張)
2015年,考古發掘中,青台遺址內發現有與天文相關的遺蹟現象,其中有按照北斗九星形狀擺放的九個陶罐,斗柄向北,7個大小不一的罐子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排列,另外還有兩個罐子分別放置在兩側。這樣的排列形狀,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形式高度契合。在中國古代一些占星術的書中,將天空中的北斗七星連同兩側兩顆比較暗的星星,統稱為北斗九星,用作占卜等用途。考古人員參照5000多年前的星圖,對每個罐子進行了測量。發現這些罐子的大小尺寸也有着特殊的含義。 [1]  [3] 

青台遺址文物遺存

青台遺址遺物
青台遺址遺物(2張)
青台遺址的文物遺蹟、遺物豐富,已發現房基30餘座、陶窯12座、灰坑200餘座、墓葬800座。出土遺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蚌器(利用獸骨和蚌殼製作的工具),以及粟粒、紡織品、動物骨架等,其中陶器佔絕大多數。陶器包括鼎、釜(現代鐵鍋的前身)、罐、鏊(用於烙焙食物的炊具,可視作現代鐵鏊的祖型)。碗、尖底瓶、缸、陶紡輪計約20類,涉及當時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時代特徵明顯的彩陶也比較發達,所見紋飾包括太陽紋、彎月紋、睫毛紋等10餘種。 [2] 
青台遺址出土的紡織品,包括麻織品和絲織品兩類,均發現於嬰幼兒的甕棺葬中,粘附在骨骼上或棺壁上,多已炭化。麻織品是利用大麻的纖維加工後織成,所見為粗細、稀疏不同規格的平紋麻布。絲織品是用蠶絲織成,所見為紗和羅。紗為平紋組織,經緯稀疏。羅則質地輕薄,絲縷更纖細、結構更復雜,需要更先進的織造工藝來織成而。而青台遺址所見的羅為淺絳色,而這種帶有色澤的羅的織造,尚需通過煉、染等裁的複雜工序來買現。是已發現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中時代最早、唯一帶有色澤的絲織物。 [2] 

青台遺址歷史文化

  • 文化分期
青台遺址分為三期:一期陶器多為紅色和灰色,彩陶數量甚少,彩繪圖案簡單,陶器造型有釜形鼎、罐、尖底瓶、盆、缽等;二期陶器的樣式增多,出現了盆形鼎、繩紋夾砂陶缸;三期陶器中多罐形鼎,鼎足除鴨嘴狀外,還有圓柱狀,灰陶比例明顯增多,佔了主導地位。木炭標本測定結果表明,二期文化遺存的年代距今(1983年)5330±120年,三期距今(1983年)5120±120年,屬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遺存。 [4] 

青台遺址文物價值

青台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豐富的遺蹟、遺物,對研究古代社會的歷史與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對房基的研究,可以瞭解人們的居住情況及當時建造房屋的思想、技術、方法和進步程度,甚至可據此推斷社會的結構與婚姻狀況等;通過對墓葬的形制、大小、塟式、人骨架、殉葬品的研究,可以對當時的社會形態、埋葬習俗與人的壽命、死因、發育狀況等一系列問題有深入的認識;通過對所用陶器的種類、質量、數量等的研究,可以知道當時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像吃、用等的一般情形。再如,通過對出土的紡織品的觀察與研究。可以對當時的紡織技術及穿衣,問題,有比較正確的瞭解等。 [2] 
青台遺址出土的麻織品和絲織品實物,是中國紡織史上的重要發現。特別是其中有色澤的淺絳色絲織品——羅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與研究的一項空自,把中國能夠製造精美絲織品羅的歷史推到了距今5000年以前,證明了史籍記載之黃帝及其元妃嫘祖“育蠶、取絲、造機杼作衣”等傳説的可信性。因此,它對中國源遠流長的紡織技術的產生、發展過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 
青台遺址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遺蹟的發現,將中國觀象授時的歷史提前了約800年。經過專家研討確認,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遺蹟有明確的考古學文化和地層關係,它的發現説明中國古代對“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時”的觀測利用非常早,也非常精確。青台遺址天文現象彌補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文明缺失的短板,對於文明起源研究具有獨特的創新意義。 [1] 

青台遺址保護措施

1963年6月,青台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2013年5月,青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青台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青台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廣武鎮青台村東、枯河(古稱礫石溪)北岸的崗地上。 [1] 
  • 交通信息
自駕:從滎陽市出發經索河路—廣武路—科學大道—京城路—滎廣路—S314—青台遺址,全程大約20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