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向調節

鎖定
“中藥的雙向調節”一詞是近年來中醫藥研究中出現的新術語,中藥雙向調節作用的研究為近代中藥藥理研究的重點之一。中藥的雙向調節作用是指某一中藥既可使機體從亢進狀態向正常轉化,也可使機體從機能低下狀態向正常狀態轉化。也就是讓它趨於正常,最終使機體達到平衡狀態。那麼這就是一個雙向調節。
中文名
雙向調節
產生於
中醫藥研究中
功    能
使機體從亢進狀態向正常轉化
舉    例
人蔘

雙向調節基本介紹

比如説人蔘,人蔘既能夠使中樞抑制的興奮起來,使中樞興奮也能使它抑制,那它就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作用的平衡,人蔘它有這樣的作用。它能夠使人對抗寒冷的應激,也能夠使人對抗高温的應激,表現出一個很好的抗應激作用,冷用人蔘也行,熱用人蔘也行,都能夠用人蔘來幫助我們適應兩個極端的環境變化。這就是雙向調節現象。

雙向調節主要特點

第一,就是藥物本身多種化學成份產生的藥理多效性。也就是藥物本身就有多種化學成份,不同的化學成分有相反的一些藥理作用,所以就可以表現出雙向作用。西藥發揮作用往往是靠一種成分,而每一種中藥都是一個小的複方,同一種藥物它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兩種作用,同一種藥物可能含有藥理作用一致的多個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數量的藥理作用相互對立的化學成份,也就是説裏面既有苦味藥,也有甜味藥,那它化學成份上就是相互對立的。中藥發揮作用是多種化學成份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成分含量的多少作用於機體的受體和酶的不同都會使中藥表現出它的多效性來。
例如這個大黃裏面含有番瀉甙A,它是大黃瀉下作用的最強的有效成分,可是它另外還很有鞣質,鞣質就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這樣同一個大黃裏面就含有作用效果相反的兩種成分,一個是瀉下,一個是止瀉。像附子裏面,它的去甲烏藥鹼在麻醉和不麻醉前每分鐘靜脈點滴1到4微克/公斤體重之後就能夠使動脈和全身血管的阻力降低,產生一個降壓的作用。但是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卻有升壓的作用。同樣是一個附子,裏面既有升壓的成分,又有降壓的成分,也就是説藥物本身的多種化學成份產生的藥理多效性是藥物雙向性調節現象產生機理之一,這是從藥物本身的作用上,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 再一個就是相互拮抗的成分,藥理起效的劑量閾值和最大藥效劑量值是不同的。兩個相反的成分,這個成分起效它的劑量,和另外一個成分起效的劑量不一樣,它達到最大藥效的劑量也不一樣。這種情況就可能出現雙相調節的現象。就單一成分而言,當劑量達到一定數值的時候就開始有效了,隨着劑量增加,藥理作用逐漸增強,那麼當藥物達到一定水平後,也就是説獲得最大藥效的劑量以後,你即使增加劑量藥效也不再提高了,就像我們人的耐力一樣,總是有極限的,都不會提高,藥理上也是這樣。如果含有藥理作用方向一致的各種成分,就是它們的藥理效應都一樣,但是一般藥理作用應該隨着劑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是假如説它們的成分都是一致的,它的作用都是一致的,那麼隨着劑量的增加療效就應該增加了,如果説藥理作用相反的兩種或者多種成分,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總的藥理作用的強弱就比這兩種成分劑量的組合時候各自劑量的比值,和各自隨劑量而增加的藥效增加幅度就有關係了,總而言之取決於這兩種藥物的成分,而且取決於取效的範圍。在一定劑量範圍內,可能隨着劑量的增加,彼此的作用就相互抵消了,但是也可能隨着劑量的增加,某一個方向藥理作用可能就是逐漸是增強的,還可能隨着劑量的增加,某一方面的作用是減弱的,就隨着劑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強了,甚至就減弱了。所以中藥多成分中含有多個藥理作用相似或者相對立的成分的時候,那麼它們總體的藥理效應就複雜得多了,不像西藥單獨的一個單體了。所以在中藥裏面經常出現小劑量、大劑量的時候藥理作用就不一樣,就相反了。
比如説以三七皂甙,對於血凝素誘導的外周單核細胞產生的白介素2,在低濃度的時候使它產生的多,到高濃度的時候反而抑制它的產生,所以同一個成分,能夠使它產生一個雙向的作用,僅僅取決於它的劑量。那麼人蔘皂甙對於中樞的影響是小劑量的時候,中樞是興奮的,大劑量的時候就是抑制的。黃芪也是,小劑量的時候血壓升高,大劑量的時候反而降低。像這樣的雙向調節作用可以稱為劑量依賴性雙向調節作用,主要是因為裏面有相互拮抗的藥物成分,就是這個相互拮抗的成分藥理取效的劑量值和最大藥效的劑量值不同,才產生了這種劑量依賴性的雙向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