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隴西白條黨蔘

鎖定
隴西白條黨蔘,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2] 
隴西白條黨蔘在隴西縣已有千年種植歷史,黨蔘根條通直,色澤光白,容汁飽滿,質量上乘。2003年,“隴西白條黨蔘”獲得了國家質監總局的原產地標記註冊認證,得到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8年,“隴西白條黨蔘”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 [2] 
2016年12月2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隴西白條黨蔘”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中文名
隴西白條黨蔘
產地名稱
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
品質特點
色白條直,皮緊肉厚、味甘無渣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2016年第122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16年12月20日

隴西白條黨蔘產品特點

隴西素有千年藥鄉和西部藥都之稱,為全國十大藥市之一。隴西白條黨蔘色白條直,皮緊、肉厚、味甘,嚼之無渣,品質遠好於全國其他產區黨蔘,從而自成一品,以其獨特的藥理、藥性和保健、食用等功用,不僅成為國內外知名製藥企業的首選,而且遠銷東南亞等地。 [1] 
隴西縣種植的黨蔘營養含量豐富,浸出物量達71.9%,比藥典標準高出30%,多糖含量達8.2%;富含17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其中鐵475、鋅10.9、硒0.059、磷871毫克/千克。檢測還證明,對照國家綠色藥材標準,農藥殘留量全部合格,在四項指標中僅有六六六檢出0.005毫克/千克含量,遠低於0.1的標準,其它三項滴滴涕、五氯硝基苯、艾氏劑都未檢出含量;重金屬含量鉛3.4、鎘0.025、汞0.0217、銅5.5、砷0.26毫克/千克,均遠低於限量標準。
隴西白條黨蔘 隴西白條黨蔘

隴西白條黨蔘產地環境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總面積2408平方千米。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12—2762 米,構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塊條狀狹長地帶,北山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城川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為中低丘陵。為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屬温和半乾旱區,年平均氣温8.1 ℃,日照時數2210 小時,降雨量415毫米,無霜期160天,適宜經濟作物油料、中藥材、蔬菜、食用菌、瓜類、大葱等多種作物生長。 [3-4] 
隴西白條黨蔘產區主要為黃土丘陵地,坡度10—25度,既可完全吸收適量降雨,同時又保證了夏季暴雨和秋季持續降雨時的排水;土壤以黃綿土為主,土層深厚、疏鬆、孔隙度大、通氣性好,有利於根的伸長和加粗;由於土壤貧瘠,有利於人為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長,根生長緩慢、均勻,單位體積有效成分含量高。乾旱的氣候有效抑制了地上莖的生長和花的分化形成,根吸水吸肥刺激向下垂直生長,形成獨苗獨條,條直,少分枝,同時,可大幅度減輕根腐病、鏽病和白粉病的發生和流行。隴西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12—2778米,構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塊條狀狹長地帶,北山為黃土梁飾溝壑區,城川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為中低丘陵。隴西為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受東亞大氣環流和青藏高原外圍特殊地形的影響,降水量年際差異大,十分契合白條黨蔘的生長。 [1] 
隴西地理 隴西地理

隴西白條黨蔘歷史淵源

“隴西兩大寶,黃芪黨蔘救命草”。這是隴西自古至今流傳的一句民謠,反映了黃芪、黨蔘救死扶傷的神奇療效。“黨蔘”為桔梗科屬植物,別名潞黨、東黨、台黨、口黨、西黨、條黨、白黨、長命草、野山參、龍鬚草等,具有補氣養血、和脾胃、生津清肺的功能。黃芪、黨蔘在中醫丸散膏濟、疑難雜症配伍和食療保健中廣泛應用,幾千年來被醫學家推崇為“上品”中的珍品。
隴西曆史上出黨蔘,但沒有人工栽培的歷史,中醫治病用藥主要靠外地引進成品或由民間藥農採集野生加工炮製。野生黨蔘由於多年生植在林區,其藥性要比人工栽培的家黨蔘較烈,在配方中當人蔘缺稀時多用野黨蔘來替代,因此,解放前隴西人就把它稱為野人蔘、救命草,上古年代又稱為龍鬚草、神仙草。
野生黨蔘在隴西主要分佈在今永吉鄉李家山、深林灣、野盞溝一代的原始叢林中,隴漳交接的樺林山林區,渭源縣馬鹿山、太白山等地也有分佈。 [5]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夫子巡狩邊界,到朔方郡“。派出大量隨從,遍尋奇珍異草和美女,在隴西楊家山(今妙娥溝)不僅得美女妙娥,還得到大量野生神藥“黃芪”、“黨蔘”(司馬遷《史記》)。
晉朝著名的煉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仙藥”一卷中,將黃芪、黨蔘歸為“仙藥”,指出黃芪黨蔘唯隴西出產者尤佳。
北魏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在所著《齊民要術》中也記載了黃芪、黨蔘出自隴西的淵源。 [5] 
隴西白條黨蔘 隴西白條黨蔘

隴西白條黨蔘生產情況

隴西真正意義的出產黨蔘是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60年代。
1964年,甘肅省中醫藥配方相當緊張,為發展多種經營,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中醫藥配方十分緊張的困局,派人到山西長治市和黎城等縣考察。在半個多月的考察中,途經壺關平順長子等縣實地考察,蒐集種植資料栽培,聯繫引種,根據隴西的地理、氣候條件,經多方協調託關係引進黨蔘籽20斤,分別在菜子農業中學試種黨蔘12.5畝,獲得成功。
1965年,根據試種結果,將黨蔘籽苗分發給縣農中培訓的百名學員及部分農户在全縣普及。
1970年,甘肅省醫藥公司根據隴西縣黨蔘身長,外皮呈白色的特點,命名為“隴西白條黨蔘”。
1971年,隴西縣播種白條黨蔘1469畝,1975年至1981年時播種已達1萬畝以上。
1984年,隴西白條黨蔘種植面積高達6.3萬畝左右,收購量額高達676萬多元,佔農副業產值的26.1%。 [6] 
2010年,隴西每年種植的黨蔘有5萬多畝,產量為5000噸。 [7-8] 
晾曬黨蔘 晾曬黨蔘

隴西白條黨蔘產品榮譽

2016年12月2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隴西白條黨蔘”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2017年,國家質檢總局發佈公告,正式命名甘肅省隴西縣為“全國中藥材(黃芪、黨蔘)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 [9] 

隴西白條黨蔘地理標誌

隴西白條黨蔘地域保護範圍

隴西縣的首陽鎮、福星鎮、馬河鎮、碧巖鎮、高塄鎮(現福星鎮)、柯寨鄉、種和鄉(現福星鎮)、德興鄉、雙泉鄉、寶鳳鄉(現文峯鎮)、昌谷鄉(現鞏昌鎮)。 [1] 

隴西白條黨蔘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子來源
隴西白條黨蔘屬隴西道地中藥材,其種子由當地農家自產。
種子質量應符合表1規定: [1] 
表1白條黨蔘種子質量指標要求 表1白條黨蔘種子質量指標要求
二、種子選擇及處理
育苗種子必須經過過篩精選,以籽粒飽滿,無蟲蛀、無黴變的上一年新採收的種子為佳。將其放在通氣的布袋中保存,播種時撿去其中的秕粒、雜草、土塊,採用0.1%多菌靈鹽酸鹽藥液浸種l小時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0分鐘,晾乾後即可播種。 [1] 
三、播種育苗
隴西白條黨蔘 隴西白條黨蔘
(一)播種
時間4月中、下旬。
(二)整地
結合整地施入磷酸二銨5千克,尿素5千克,精細耙耱。
(三)播種方法
1.撒播法將種子與等量草木灰、細沙或細土混拌均勻後撒施在苗牀上,然後用掃帚輕輕拍打,覆一層薄土壓實,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以利出苗。
2.覆膜法
4月中旬,用幅寬120釐米的白色薄膜覆蓋,寬幅110釐米,窄幅20釐米,膜兩邊用土壓實,防被風吹起。用手持打孔器(直徑3釐米),在地膜上並排打孔(穴),穴深2—3釐米,穴距10釐米,行距10釐米。每穴點種子15—20粒,稍覆細土,再覆一層潔淨細河沙,增温保墒防板結。 [1] 
四、種苗選擇
來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選擇生長健壯、均勻,側根少、頭稍尾完整、頭部留有1—2個芽眼,根長10釐米以上、直徑1.0—2.0毫米標準的種苗進行移栽。 [1] 
表2種苗的分級標準 表2種苗的分級標準
五、地塊選擇
(一)選地
白條黨蔘喜温和涼爽氣候,移栽地應選擇同區域靠陰、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的地塊,前茬作物以豆類、禾本科作物為宜。
(二)整地
所選移栽地塊上年夏、秋季前茬作物收穫後,立即滅茬深翻、曬垡、納雨,9月上旬結合深耕(耕深30—45釐米)施入基肥,一般畝施腐熟農家肥(土糞)2500—3000千克,或腐熟有機肥(精肥)1000—1500千克,或腐熟油渣100—150千克,尿素25千克,過磷酸鈣40千克,硫酸鉀2.5千克,或尿素20千克,磷酸二銨12千克,氯化鉀3千克,施入底肥時畝用50%的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250—300毫升,兑水8—10千克均勻拌入農家肥一併施入進行土壤消毒,控制地下害蟲。秋未耱平保墒,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冬前灌足底水。
隴西白條黨蔘 隴西白條黨蔘
(三)環境質量
1.環境空氣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克B3095—1996二級以上標準。
2.灌溉水達到國家農田灌溉水克B5084—1992二級以上標準。
3.土壤環境達到國家土壤質量克B15618—1995二級以上標準。 [1] 
六、移栽
(一)時間
早春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土壤完全解凍後進行移栽。
(二)移栽苗用量
一般用量為25—30千克/畝。
(三)移栽方法
用鐵鍁開溝,溝深25—35釐米,坡度50—60度,耙細溝前坡土塊,以株距5—7釐米將參苗擺入溝前坡,根系自然舒展,參頭距地表2—3釐米。栽完一行後,以行距20釐米再開溝,取土覆蓋前溝,依次進行。畝栽苗5—6萬株左右,栽完3—4行後,及時用木耙耙平地面並進行拍打鎮壓。 [1] 
七、田間管理
(一)追肥
隴西白條黨蔘一般追肥2—3次。在7—8月營養生長旺盛期,選擇降雨後畝施尿素5—10千克。另外可用磷酸二氫鉀1200倍液,動力20031200倍液,或雲大1201500倍液,於7月上旬開始進行葉面噴施追肥,每隔20天噴1次,連噴3次,可有效提高黨蔘產量和質量。
(二)灌水與排水
以天然降雨為主,一般不需人工灌水。若遇持續乾旱氣候,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具體情況補灌2—3次,以地面不積水為宜。整個生長期內,雨季要經常注意田間排水,確保雨水通暢排出。
(三)中耕除草
5月上、中旬,株高6—9釐米時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不宜深鋤,以免損害根部。鬆土深度5—7釐米,破除板結,剷除雜草,離苗太近的雜草,用手拔除,以免帶出參苗。以後每隔1月除一次草,當黨蔘地上莖蔓交互佔滿地表時,只拔出大草即可。
隴西白條黨蔘 隴西白條黨蔘
(四)打尖
打尖可作為一項豐產栽培技術應用於生產,最適宜打尖期為黨蔘營養生長旺盛期,即6月下旬至7月中旬,對苗高30—35釐米的植株,在距地面15釐米左右處打尖,一般打尖2次。 [1] 
八、採挖
(一)採挖時間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分枯萎後,割掉莖葉,後熟10—15天啓挖參根。
(二)採挖方法
鐵釵垂直向下插入地塊,挖出全根,散置於地面晾曬,太陽落山前收入簍中或車中運回家中。 [1] 
九、分級標準
白條黨蔘的分級標準應符合表3的規定。 [1] 
表3白條黨蔘的分級標準 表3白條黨蔘的分級標準
十、加工
(一)乾製整形
隴西白條黨蔘 隴西白條黨蔘
剛運回的黨蔘攤於乾淨地面,在太陽下晾曬,抖去外皮泥土,按直徑大小分成三至四級。頭尾理齊,橫行排列,置太陽下曬至四成幹,至表皮略濕發軟時,用線沿根頭細頸處串起,捲成直徑15—20釐米小捆,置木板上用手輕度搓揉2—3遍,攤於或懸掛於太陽下,或乾燥、温暖的室內曬乾或晾乾,八成干時取下,整齊堆放,高70—100釐米,鎮壓7—10天,使黨蔘變直,然後紮成直徑8—10釐米的錐形小把。晾至全乾時打開扎把,下串,用清水沖洗,洗去外皮泥土、鬚根,棄除傷疤、病斑、掐尾、打叉、分級,用橡皮筋沿黨蔘條變細處紮成直徑8—10釐米小把,倒立於乾淨曬場,在太陽下曬乾至含水量11—12%,裝箱即為把子黨蔘。
(二)產地初加工
黨蔘的原藥材加工產品有條子、寸節、片子三種,條子一般由特等、一等、二等品加工,長度不少於10釐米;寸節由一等、二等加工,將黨蔘去頭去尾,保留3釐米長;片子多由三等品加工,因黨蔘為肉質根,含糖分較多,加工的片子大多為圓片,即將參根橫切成厚0.2釐米薄片。用真空塑封包裝和鋁鉑壓膜包裝,有50克、200克、500克包裝。 [1] 
十一、貯藏
短期貯存於乾燥、通風、清潔的陰涼處,長期貯藏時用生石灰撒塗於倉庫四周消毒,用清潔乾燥麥秸、穀草或木板覆地防潮,保持藥材與周圍牆壁距離1—2米,藥材堆放體積5×5×5立方米,堆間距1米,層間用椽木或木板隔開,庫內乾燥,陰蔽,6—7月翻曬一次殺菌消毒,庫內温度保持在5—10℃,可安全貯存1—2年。 [1] 

隴西白條黨蔘歷史文化

據説玉皇大帝去會西王母,行走在天際,一邊領略山川河嶽,一邊手捋鬍鬚,結果隨手飄落的鬍鬚落在下界,便長出“黨蔘”這種東西,因此上古人就把它叫“龍鬚草”或“神仙草”。 [5] 
據白壽彝《中國通史稿》記載: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開始了第一次西巡行,由咸陽向西準備經平涼到天水返回咸陽,當西巡至雞頭山時,有秦人上書:“渭水、洮河山谷上古時期皇帝與蚩尤交兵時射出的飛箭落在禹王導渭的山谷中,長出一種神草,名曰箭桿花,另有一種名曰龍鬚草,遇金童玉女可得也”。秦始皇聽後,派出數千名童男童女等隨從,遍及渭首尋仙藥。秦始皇得黃芪後,龍顏大悦,直呼曰:“箭桿花乃神祇也”,並令醫官將此藥從此叫“黃祇”。又對着長滿鬚根的野黨蔘,同樣也捋了捋他的鬍鬚,向地下一甩,可惜的是在他腳下並沒有長出龍鬚草。於是大怒一聲:“移上苑”。醫官隨從們忙又返回隴西渭首,連跟帶土採集了許多回咸陽。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