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隴西川樂樓

鎖定
隴西川樂樓,也稱為紅軍演講台舊址,類型為古建築。位於會寧縣楊集鄉隴西川村街道。會寧縣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
中文名
隴西川樂樓
地理位置
位於甘肅省會寧縣楊崖集鎮隴西川村街道
所處時代
明代
保護級別
會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隴西川樂樓地理位置

隴西川樂樓位於甘肅省會寧縣楊崖集鎮隴西川村街道。樂樓四周為隴西川街道的房屋,樂樓的左前方和右前方約5米處,有兩家小賣鋪。 [1] 

隴西川樂樓歷史沿革

隴西川樂樓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 [1] 
隴西川樂樓明僅清兩代修葺達六次,並且每次修葺後都刻制巨匾一塊,巨匾有“浩蕩乾坤”、“綵鳳雲霞”、“神聽和平”、“隴鎮雅觀”、“英風貫鬥”等。
1920年海原地震,周圍其他建築物被毀,唯此樓巋然不動,保持完好。
1935年10月3日,紅一方面軍途經會寧楊崖集時,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紅軍領導人登此樓對羣眾演講,宣傳紅軍北上抗日政策,毛澤東為紅軍將士和羣眾誦讀了《七律·長征》詩。 [2] 
1945年再次修葺加固,總高8.3米,寬7.5米,進深8米。其中樓基高2.2米,四周用石塊圍砌,裏面用土夯墊,樓體高4.5米,頂端裝飾物高1.6米。樓體分為前台和後堂兩部分,前台呈亭閣狀,高3.6米,寬7.5米,深3米,前沿口兩側裝有1.5米×1.5米的窗樓式木柵欄。後堂為人字梁結構,高4.5米,寬7.5米,深5米。台堂之間用木板分隔,隔板上留有“出相”、“入將”之門,隔板正中頂端鑲有一塊2.5米×0.6米的“隴鎮雅觀”大匾,為民國邑人梁松操題寫。
1977年,地方上對樂樓進行過一次維修。
2003年,在李義、李輝、曾慶餘等人的呼籲下,在時任白銀市委領導支持下,對樂樓進行了全面修葺,流螢題“雄視古今”匾額,這是最近的一次維修 [1] 
2006年,在紀念長征勝利暨三大主力紅軍會師70週年前夕,會寧縣人民政府將樂樓按原樣大小複製於會師舊址。 [2] 
2009年,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效東和市政協主席張廷魁分別題寫了“雄視古今”、“惠風和暢”匾額,萬全琳先生撰寫了碑記。 [3] 

隴西川樂樓建築概況

樂樓座北向南,磚木結構,後台部分為硬山頂式,前台部分為歇山捲棚頂式。面闊三間,進深四進。明間闊3.15米,兩側邊間1.45米;一進、二進1.45米,三進2.8米,四進1.35米。第三進與第四進中間有照璧,第三進兩柱頂正中書“隴鎮雅觀”四字;整個建築物通高6米,其中台高2米,樓高4米。 [1] 

隴西川樂樓保護措施

1988年,會寧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 
會寧縣人民政府於2018年10月24日公佈會寧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以樂樓圍牆外側底邊為基準,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4] 

隴西川樂樓歷史價值

隴西川樂樓是研究當地明清代建築特點的重要建築物。 [1]  同時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參考資料
  • 1.    隴西川樂樓  .白銀歷史文化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6-25]
  • 2.    革命舊址裏的長征會師故事  .中國甘肅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3.    [碑文]重修會寧隴西川樂樓碑記:隴西川人傑地靈,古樂樓歷盡滄桑。斯樓創自大明洪武二年,為歇山頂格局磚木結構建築。飛檐翹角,如烏斯革,頗具江南亭榭風韻。雖經風雲變幻,朝代更迭,尚能完好保存至今,實非易事耳!樂樓歷明、清、民國直至現代,先後八經修葺,每建必鐫巨匾一方,以記盛事。留存村老記憶中尚有“浩蕩乾坤”、“綵鳳雲霞”、“神聽和平”、“隴鎮雅觀”諸題額。夫文以景生,景以文傳,隴西川樂樓曾經陝甘著名社團“化俗社”、“文化社”、“民樂社”、“同樂社”及諸多名伶藝人登台獻藝,敷榮文化,馳譽秦隴而名噪一時。尤為貴者,中央紅軍過境,領袖登斯樓激情演講,隴原大地星火燎原,會寧青壯從者如雲而名載青史。《中國戲曲志》、隴中諸方誌多有記敍,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惜哉年久失修,邑之賢達莫不扼腕嘆息,志其事而謀一新。幸者白銀市政協副主席李義首倡其事,曾君慶餘、李君輝,贊襄其役。市、縣部門及鄉里積極捐資,市人大副主任徐建國、王有琪,市政協副主席馮理忠,邑之賢達,雲集祝賀,慶典之盛,轟動當時。重修經始於甲申年五月十六日,告竣於是翌年六月十六日。
  • 4.    關於公佈寨子墓羣等16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  .會寧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