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隱蔽色

鎖定
隱蔽色 concealing coloration,crypticcoloration 系使動物在環境背景中具有隱蔽作用的體色之總稱。
中文名
隱蔽色
外文名
concealing coloration
別    名
crypticcoloration
用    途
使動物在環境背景中具有隱蔽作用

目錄

隱蔽色釋義

捕食者靠隱蔽色不使獵物發覺而得以接近;被食者也因具有保護色而易於逃離捕食者的眼睛,所以從這點來看,隱蔽色也可以説是保護色。保護色的確具有保護意義,這在實驗方面也是不乏其例的。但對寄生蟲和不靠視覺捕食的動物來説,體色是沒有保護意義的。作為捕食者的虎豹的斑紋,與其所居的森林樹木的蔭影不易分辨;靜止於綠葉叢中的綠色螳螂難於被看清。另外就被捕食來説,例如棲息綠葉上的鱗翅目幼蟲及蝗蟲多為綠色,而在地面上(特別是砂漠和沙地上)活動的動物,則往往具有與地面相似的顏色(背景適應),另外在淺海底和珊瑚礁上生活的動物,其體色也頗富於變化,這些都是隱蔽色的例子。隱蔽的擬態也可以考慮包括在隱蔽色中。其它也有像孵卵時頭部與巢色相似的一些鳥類,這是僅在個別時期顯有隱蔽色。還有像鳳蝶、紋白蝶的蛹,常與其所附着的物體顏色相適應,而變成綠色和褐色。再有在兩棲類、爬行類、魚類、昆蟲類、甲殼類中,有的當周圍的顏色變化時,其體色也迅速地發生變化,出現相應的隱蔽色(背景效果);又澳洲產的一種蝗蟲(Kosciuscola),體色可隨温度變化而變化,這也是隱蔽色形成的一個實例。不過在許多情況下,隱蔽色與標識色和標識擬態是一個統一的形式,所以這也不能認為單是別的動物不易發現。

隱蔽色變異分化

昆蟲的體色和體形常常與枯葉、綠葉、樹皮、樹枝、地衣、鳥糞等所棲物體相似,造成一定的隱蔽效果,有時甚至使近在咫尺的捕食者也無法辨認。大量試驗證明:如果昆蟲放在與體色不一致的背景上,就很快會被鳥類吃掉,而放在與體色一致的背景上則被吃掉的速度就很慢,被吃的數量也少。例如有人把綠色、黃色和褐色3種螳螂各20只放在枯草上,結果有11只綠色螳螂和12只黃色螳螂被鳥吃掉,而褐色螳螂只被吃掉4只。動物的行為也影響隱蔽效果,如很多蛾類停息在樹皮上時習慣地使它們翅上的黑斑和樹皮的深色裂紋相平行,以達到最佳隱蔽效果。捕食者可以通過學習來辨識隱蔽色;所以如果某被捕食者個體經過突變而獲得與其他個體不同的色斑,那麼被吃掉的機會就會減少,因為捕食者尚未熟悉這種稀少的色型。所以隱蔽色有趨於變異和分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