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隨手拍照

鎖定
隨手拍照是一個利用微博尋找並解救乞討兒童的網絡行動。網友發現乞討兒童之後,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先拍照,同時打電話報警,並將照片上傳到微博,再彙集照片並傳送給相關公安部門。走失孩子的家長可以藉助該微博核對照片,如果發現是自己的孩子後,便可以向當地公安部門求助。
中文名
隨手拍照
官方微博
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
作    用
利用微博協助警方解救乞討兒童
性    質
網絡行動
發起人
於建嶸

隨手拍照組織來源

微博博友發了封私信求助 微博博友發了封私信求助
活動發起人、社科院教授於建嶸發起“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活動的想法起於2011年1月17日。 “有個微博博友給我發了封私信求助,這位博友的孩子在兩年前走失,最近他在網上看到孩子被打殘在街頭乞討的照片。但我趕過去時,孩子已經找不到了,因為不是實時發佈的照片。 ” 在微博上,於建嶸發佈了這個消息,就有網友提議專門建立一個賬號,實時發佈照片,解救乞討兒童。1月25日,賬號得到認證後,於建嶸就開展了“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行動。
截止2011年2月5日,該官方微博已形成一個5人小團隊,管理微博的分別是網友“@色色猴”、“@王瑤瑤”和“@80後大男生”。“@朱日坤”提供場地支持、攝影機、負責籌備製作工作,且該官方微博還在積極招募合適的志願者 [1] 

隨手拍照活動流程

“隨手拍照”活動的流程是,普通公民在街頭看到行乞兒童,現場拍照並上傳到微博上讓更多人看到。全國各地幼子被拐賣的父母,可以通過這一平台辨識其中是否有自己的孩子。在活動開展一段時間後,有網站專門將網友上傳的乞兒照片彙集成專題,各地公安部門也開始介入,並有政協委員稱將在2011年兩會提交打拐提案。 [2] 
依託互聯網
整個“隨手拍照”活動所依託的,是Web2.0和移動互聯網普及的技術大背景,能夠將海量的用户資源動員起來去生產內容,從而改變信息發佈、傳播、成為熱點的過程,最終影響立法、司法和行政力量,從制度層面上改良社會,實現從技術進步到社會進步的軌跡。 [2] 

隨手拍照關注度

“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官方微博於2011年1月25日正式建立,立刻引起全國網友的關注和支持。微博開通才5天就已有1萬餘人關注,300多條乞討兒童信息發佈其上。其中以廣州長沙廈門等地的乞討兒童最多。另據新浪微博網友“董崇飛”統計,2011年1月25日至當年2月2日,網友上傳的乞討兒童照片信息中,廣東共有104個信息。 [1] 

隨手拍照平台現象

分析一下“隨手拍照”的技術架構,可以發現非常簡練,而且組織一次相似的活動所費不多。該活動的發起人之一曾多次在微博上公開招聘專職人員負責技術支持,建設技術平台,但實際上,這一平台的構建技術門檻並不高,無非是一個入口用來接收上傳的圖片,一個數據庫用來整合、存儲、響應查詢需求,再開放一個查詢界面。所有這一切,基於發達的互聯網和各類免費服務,幾乎都能實現。
例如,拍照後上傳的工作,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有許多免費的雲儲存服務,可供存儲圖片,視頻等信息,包括微博;而且又有很多開放編程接口,可以自行開發程序,取出圖片,重新排列、展示,供有需要的人或部門進行查詢、加工。
由於微博的技術特點,網友參與這一行動十分便捷,只要有一個可以拍照的手機或便攜式相機,拍到乞討兒童直接用手機將照片上傳網上,或者回家將相機裏的照片上傳。對於我們來説,只是舉手之勞的一樁小事,但對於那些失蹤孩子的家庭來説,就可能是極為珍貴的線索。 [3] 
不僅如此,“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官方微博已經引起了廣州等地公安機關的重視,並對網友的這一義舉進行支持,幫助不少乞討兒童核實了身份。 [3] 
公民本來就享有批評、監督社會不公現象的權利,而隨手拍照就為這種權利提供了便利的技術平台。在微博上,隨着隨手拍照解救被拐兒童活動的聲勢日大,用隨手拍照來解決公車濫用、城管粗暴執法、野蠻拆遷等問題監督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而且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技術平台完全一致:一台智能手機,一張3G電話卡,幾個國內外微博的賬號,就可以完成基本的監督,而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彙總、分類併發布隨手拍照的結果,促請相關司法、行政部門介入,就能在相當程度上改良社會的現狀。
也可以預計,隨着“隨手拍照”監督社會不公活動的興起,相關產業也將得到新的發展機遇。可以預計,具有高像素拍攝能力的智能手機,提供3G服務的移動運營商,國內的各大微博平台,以及免費圖牀、免費圖片數據庫和各類尋找題材和賣點的小網站,都會在這場公民監督運動中,尋找到新的機遇。 [2] 

隨手拍照評論

有人認為兒童行乞就等於自行放棄了隱私權,那麼小學生走在大街上或者參加運動會呢?可以把這些小學生作為被拐嫌疑人傳閲並建檔嗎?長期關注底層政治的於建嶸教授,不應該忽略這裏面涉及到的是弱勢人羣極易被剝奪的人格權問題。又有人找出法律依據,説組織兒童乞討是犯罪行為,因此拍攝乞兒沒有問題。這個説法也得到警方的支持。我覺得奇怪的是,應該曝光並建檔的到底是犯罪者還是受害者呢?拐賣婦女也是犯罪,你可以把被拐婦女而不是人販子的照片貼出來傳播嗎?而且,“乞討犯罪説”跟打拐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
於是這個活動的支持者戲劇性地辯解道,“隨手拍照”即便無助於打拐,也有利於禁乞。應該看到,這個活動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正是因為它跨越了兩個現象:拐賣兒童令人憤怒,兒童行乞令人痛心;假如兩者之間還有交集,那必然是人神共憤。問題是,如果説“隨手拍照”讓家長辨認還有想象中的操作可能的話,它又怎麼實施禁乞呢?讓警方通過乞兒照片找出他們的父母來予以懲罰嗎?更何況,兒童是否有乞討的權利,取決於社會的兒童福利政策。假如沒有基本的福利保障,貧困兒童只能在捱餓和乞討之間選擇,你會支持哪一項?
這兩個問題倒還真有同一個待解的結,但那決不是網友隨手拍照,而是政府部門承擔職責政府沒有理由讓兒童不行乞就只能捱餓。在這個前提下再來打擊那些好吃懶做的父母和心狠手辣的人販子,恐怕才更有效果。
至於打擊拐賣兒童的事,千萬別相信警力和經費不夠的説辭。這只是一個是否排上議事日程的問題。各地在對付拒絕強拆居民或其他上訪民眾的時候,警力和經費是多麼的充裕,何等的浪費!彭高峯的辛酸尋子故事,恰好給“隨手拍照”活動一個反諷:警方早已用納税人的錢在大街小巷“隨手拍照”,當初只需要調出監控錄像來看一看,彭家就有可能免除這四年的痛苦生活。然而警方輕易拒絕了彭家的請求。
評論者無意否認參與活動者的善心,也看到網絡對於社會運動的作用。但是發動羣眾並不等同於建設現代社會,現代社會的核心不是善心,而是權利意識。活動組織者一再宣稱,有行動總比沒有行動好。那麼他們就不應該反對質疑者的繼續行動,那就是讓全社會都以開放的姿態把這場討論進行下去。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