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障礙物

(能遲滯或阻止軍隊行動的地形、地物和軍事工程設施的統稱)

鎖定
障礙物是能遲滯或阻止軍隊行動的地形、地物和軍事工程設施的統稱。有的障礙物還能直接殺傷敵人,破壞其裝備,使敵人產生恐懼心理。障礙物按性質分為天然障礙物和人工障礙物。人工障礙物按其用途的不同,還可分為防坦克、防步兵、防運輸車輛、防艦船、防登陸、防飛機和防空降等障礙物。 隨着坦克、步兵戰鬥車直升機、氣墊登陸工具大量用於戰場,障礙物的戰役、戰術密度將進一步增大,爆炸性障礙物將更廣泛運用,機動設置障礙物愈益顯得重要。
中文名
障礙物
定    義
能遲滯或阻止軍隊行動的地形、地物和軍事工程設施的統稱
基本含義
阻擋前進的東西
拼    音
zhàng ài wù
有些障礙物還能直接殺傷人員、破壞裝備並可對人員造成精神恐懼和威脅。障礙物與火力相結合,可以顯著提高直瞄武器的毀傷效能。障礙物按性質,分為天然障礙物和人工障礙物兩大類。
天然障礙物包括天然形成的,和平時為生產、生活而構築的,戰時能起到障礙作用的物體。
人工障礙物是為阻滯軍隊行動而構築和設置的障礙物。有爆炸性障礙物和非爆炸性障礙物兩大類。爆炸性障礙物,是利用爆炸產生的能量毀傷裝備、殺傷有生力量,以阻滯敵方行動的人工障礙物;非爆炸性障礙物,是一種以形體或產生能量來阻滯敵方行動或殺傷敵方的人工障礙物,主要有築城障礙物、火障礙物、電障礙物、化學障礙物和破壞物等。築城障礙物是由改造後的地形、構築物、結構物等構成的非爆炸性障礙物,如鐵絲障礙物、土工障礙物、樁砦類障礙物、攔障類障礙物、鹿砦障礙物、冰雪障礙物、水障礙物等。
人工障礙物按用途,還可分為防坦克(防運輸車輛)、防步兵、防艦船、防空和抗登陸等障礙物。在防禦作戰中,障礙物可用於:破壞、干擾敵方集結,阻滯其機動,誘逼其進入不利的進攻出發地域或易遭殲滅的地區;加強防禦陣地、掩護陣地側翼、接合部和重要目標,節省己方兵力,封閉敵方突破口,鞏固已恢復地區(陣地),阻滯敵方空降,增強防禦的穩定性;還可用於掩護部隊轉移和退卻。在進攻作戰中,障礙物可用於:掩護進攻出發陣地和軍隊暴露的翼側,鞏固已佔領地區(陣地),阻滯敵方反衝擊、反突擊、突圍和退卻。
在海戰和抗登陸作戰中,障礙物可用於:封鎖敵方港口和航道,打擊敵方艦船,阻礙其航行;保護己方海軍基地、港口、駐泊點免遭敵潛艇、魚雷的襲擊;阻滯敵方艦艇接近己方海岸和登陸工具、登陸兵上陸。運用障礙物的基本要求是:有重點並隱蔽、靈活地使用,既能有效地阻滯敵方的行動,又不妨礙己方軍隊的行動;發揮各種障礙物的整體作用,充分利用天然障礙物,使天然障礙物與人工障礙物相結合,爆炸性障礙物與築城障礙物相結合,防坦克障礙物與防步兵障礙物相結合,地面障礙物與空中障礙物相結合,真障礙物與假障礙物相結合,預先設置與機動設置相結合。現代防禦通常構成以防坦克(或抗登陸)障礙物為主的立體障礙物配系
最早的人工障礙物是壕溝、防柵(樹籬)和土石牆。在中國,已知的最早的土工障礙物,可追溯到公元前4800~前4300年,在西安半坡村氏族聚落遺址中,發現在氏族聚落周圍挖有寬、深各5~6米的防衞壕。據考古發現,公元前3000~前2000年內蒙古赤峯東八家就構築有塊石牆。至於牆、壕兩種障礙物並用的最早實例,是商代盤龍城(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遺址,它在城牆外挖有10米寬的壕。到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陸續出現的野戰和守城障礙物有拒馬、鹿砦、竹籤樁、木蒺藜和鐵蒺藜、陷馬坑(陷阱)等。水障礙物和水中障礙物在中國也很早就用於戰爭。如漢王四年(公元前203),漢軍與齊、楚軍夾濰水(今山東濰河)而戰,漢將韓信在上游用沙袋壅水,待齊、楚軍渡河時,決壅放水,使楚軍大半未能渡河,從而擊敗楚軍。西晉咸寧六年(280)晉滅吳之戰中,吳國軍隊曾在長江中設置攔江鐵索和鐵錐等水中障礙物,企圖阻滯晉軍的水路進攻,未逞。火藥的發明導致了爆炸性障礙物的產生和發展,應用地雷、應用水雷等爆炸性障礙物13世紀在中國出現。
到了明代中後期(16世紀),這些障礙物在陸戰和水戰中已得到普遍應用。在《武備志・軍資乘》中記載可供軍隊在作戰中運用的爆炸性障礙物已有20餘種,築城障礙物有50餘種,其中供設置在水中和岸邊的障礙物有30餘種。19世紀後半期鐵絲障礙物出現,在日俄戰爭(1904~1905)中俄軍曾使用過鐵絲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鐵絲障礙物已得到廣泛使用。1916年坦克出現後,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地雷隨之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一些國家在國境線和戰略要地構築堅固的築壘地域。為了加強防線的穩固性,構築和設置了大量的防坦克和防步兵障礙物,如地雷場、鐵絲網、各種樁砦、防坦克壕、崖壁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地雷成為戰場上使用最廣泛的障礙物。在阿萊曼戰役中,在長達60千米的正面上,僅德軍就埋設了50多萬枚地雷。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的防禦階段,設置的各種地雷超過100萬枚。在此期間,水雷也得到廣泛運用。參戰國在各海域和江河共佈設水雷約80萬枚,炸沉、炸傷艦船共2700餘艘。蘇軍為抗擊德軍坦克部隊的進攻,組建了專業化的快速障礙設置隊,在戰鬥中適時機動到德軍坦克進攻的方向上,快速佈設地雷,提高了障礙物的效果。德軍為增強大西洋壁壘的抗登陸能力,構築和設置了當時最為完善的抗登陸障礙體系。20世紀40年代初,德軍在北非戰場,為提高大面積障礙效果,首次使用飛機撒佈防步兵地雷。為對付大規模裝甲機械化部隊的進攻,地雷得到迅速發展。70年代,一些國家相繼研製成功多種可撒佈的地雷和水雷,並以飛機、直升機、火箭、火炮、迫擊炮、車輛等作為佈雷工具,顯著提高了在不同距離上快速大面積設置爆炸性障礙物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及戰後,築城障礙物也有發展。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將防坦克壕與地貌相結合,提高了反坦克武器的射擊效果,顯示出良好的障礙作用,引起許多國家加強了對防坦克壕形狀、尺寸、構築方法和運用的研究。70年代末,利用炸藥管道系統實施爆破,成為一種快速開設防坦克壕的有效方法。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