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登陸作戰

鎖定
抗登陸作戰是指在瀕海地區(島嶼)和海上、空中抗擊敵人渡海登陸的防禦戰役。通常由陸軍、海軍、空軍和戰略導彈部隊在地方武裝力量配合下聯合實施。
抗登陸作戰通常是在統一意圖和指揮下,在沿海地區、海上和空中,由諸軍種、兵種及其他武裝力量共同實施的防禦作戰。一般包括海上作戰,空中作戰,海岸、海島防禦作戰;有海峽的地區,還包括封鎖海峽作戰。
中文名
抗登陸作戰
外文名
Anti landing operations
通    常
是在統一意圖和指揮下
包    括
海上作戰,空中作戰

抗登陸作戰戰史戰例

外國戰例
抗登陸作戰淵源久遠,早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地中海沿岸國家之間爭奪勢力範圍的戰爭中就已出現。但受武器裝備限制,作戰規模小,手段簡單,作戰僅限於雙方兵力在近岸的近距離衝殺,尚未出現完整的抗登陸防禦體系,因而成功者甚少。到了公元前3世紀,才出現用於抗登陸的岸城要塞和築壘設防。這種利用海岸有利地理條件並藉助堅固工事的防禦,增大了抗登陸的效果。16世紀初裝有火炮的風帆戰船在登陸與抗登陸戰場出現,使抗登陸作戰的海戰區逐漸擴大。17世紀至第一次世界大戰,隨着資本主義對海外經濟資源掠奪的加劇,越洋登陸與抗登陸.的作戰,在歐亞大陸驟增,規模日益擴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抗登陸作戰行動已不單在海岸地區進行,還包括奪取制海權的海上作戰。例如1915年2月一1916年1月,德國和土耳其軍隊在達達尼爾海峽加利波利半島抗擊英法聯軍的登陸,雙方投入兵力100餘萬。德、土軍隊使用陸軍、海軍、海岸炮兵和佈設水雷障礙,挫敗了英法聯軍的登陸進攻,成為現代抗登陸作戰的雛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型航空母艦、遠程運輸機等戰略兵器的出現和使用,擴大了登陸與抗登陸戰場的空間;陸海空諸軍兵種的參戰,使抗登陸的規模理論探索。規模進一步擴大,有些已發展成為空中、海上和瀕海地區的聯合戰役。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44年6一7月德軍在諾曼底抗擊美英聯軍登陸的戰役,1945年3一6月日軍在琉球島抗擊美軍登陸的戰役等。抗登陸作戰中對制空權、制海權和登陸場的爭奪,火力打擊和採取多種防護措施,增強防禦穩定性以及實施反突擊、反空降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抗登陸作戰,儘管在戰略戰術諸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各國軍隊的戰法也有所不同,但抗登陸作戰的基本樣式、原則和手段並無根本性的變化。1982年4月,英國、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羣島戰爭雖然規模不大,但已明顯暴露出現代登陸和抗登陸作戰的某些特徵。
中國戰例
中國早在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中,就已出現抗登陸作戰行動。如公元前485年齊國軍隊挫敗了吳國軍隊從海上登陸的作戰。自南北朝至明朝,均已在東南沿海部署抵禦外敵從海上登陸入侵的防禦兵力和修築工程設施。明、清時期已形成了完整的抗登陸防禦體系。
明《籌海圖編》記述了抗登陸作戰方面的實踐經驗,其中“御海洋、固海岸、嚴城守”的多層次大縱深的戰略指導思想,對近代和現代抗登陸作戰理論的發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中國軍民在頻繁的海防鬥爭中,曾多次成功地挫敗了外敵的入侵。如明永樂年間(1403一1424),明軍曾在遼東依託岸築城堡,殲滅登陸的倭寇千餘人。嘉靖年間(1522一1566),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名將,編練水軍、陸軍,運用水陸配合的戰法,不僅多次於海上殲滅航渡之敵,還在陸地縱深連續擊敗上陸之敵。
到了近代,隨着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在中國沿海進行的抗登陸作戰也隨之增多,規模日趨擴大。如1840年6月,清軍準備充分,設防嚴密,在廣東珠江口擊退了英軍4000餘人、艦船40餘艘的登陸進攻;1859年6月,清軍在大沽口第二次抗擊英法聯軍的登陸,擊沉擊傷英艦6艘;1884年10月,清軍在台灣滬尾(今淡水)擊退法軍的登陸等,都成功地挫敗了登陸之敵。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保衞海防的鬥爭中,也進行了抗登陸作戰的實踐和有益的理論探索。

抗登陸作戰作戰學理

作戰特點
抗登陸作戰中,登陸一方通常是以優勢兵力,在對方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突然登陸,使抗登陸的軍隊處於對方優勢的兵力、兵器壓力下被動進行作戰;但抗登陸軍隊亦可充分利用海島屏障、陸地依託等易守難攻的有利條件,以及敵遠渡重洋,逐次登陸,背水攻堅的不利處境,以逸待勞,各個擊破。抗登陸作戰具有:戰場廣闊,參戰兵力多,受水文、氣象,地形影響大,作戰樣式多、轉換快,爭奪制空權、制海權鬥爭激烈,指揮協同複雜等特點。
作戰環節
抗登陸作戰的重要環節有:及時抓住敵處於半渡和背水作戰的有利戰機,力爭殲敵於水際和灘頭;一旦敵人上陸,即迅速採取各種有效戰法和手段,將其殲滅在陣地內,堅決粉碎敵登陸企圖,確保海軍基地和主要港灣、海峽的安全,掩護通往國家戰略重地的通道,配合其他方向作戰,為準備轉入反攻創造條件。
基本原則
抗登陸作戰的基本原則是:充分發揮以陸軍為主的陸軍、海軍、空軍的整體威力,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建立島、岸、城緊密結合的,有重點、大縱深、立體的防禦體系;抗登陸與抗着陸相結合,抗擊與反擊相結合;集中使用兵力,力爭殲敵於水際、灘頭;統一指揮,密切協同,確實保障等。
組織與準備
抗登陸作戰大量的組織準備工作是在平時進行的基礎上,臨戰前進再根據作戰意圖、任務和情況的變化,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組織準備工作的內容包括:確立抗登陸作戰方針,定下決心,制定作戰方案,建立抗登陸部署,進行戰場建設、做戰前動員、臨戰訓練、物資儲備等。作戰方案應包括:對敵人登陸進攻的基本判斷,抗登陸作戰的任務和主要防禦方向以及方法、步驟,陸軍、海軍、空軍的任務區分和協同動作,作戰保障和後方保障等。
作戰實施
抗登陸作戰的實施包括與敵先期作戰作鬥爭,打擊集結上船和突擊航渡之敵,殲滅登陸之敵,打擊空降之敵和消滅突破海峽之敵的作戰等。與敵先期作戰的重點是防敵火力突襲和爭奪制海權、制空權,有效地保存己方的有生力量和防禦設施。
對集結上船之敵的打擊,通常使用遠距離打擊兵器,集中突擊敵兵力、艦船的集結地域,大量削弱敵登陸兵力,推遲其啓航時間。突擊航渡之敵是挫敗敵登陸的有利時機,通常選擇敵登陸編隊必經的航道,由海軍、空軍和遠程火炮突擊,以打亂其隊形,遲滯其航行,同時查明敵兵力編成及可能的登陸方向。
殲滅登陸之敵是抗登陸最緊張複雜的決戰階段。此時,敵方處於半渡和背水作戰的不利地位,應集中海軍、空軍和第一線陸軍的主要力量,運用各種火力突擊正在展開、換乘和通過水雷岸炮陣地的敵人。
對正在上陸之敵應力爭殲滅於海上。一旦登陸,則乘敵立足未穩,以積極的反突擊和反衝擊殲敵於近岸灘頭,使其不能向縱深發展和建立登陸場。反突擊和反衝擊的時機通常早於一般防禦作戰。
對空降之敵,應就近使用兵力,抗、反結合,突擊、分割、包圍結合,迅速殲滅之。對企圖突破海峽之敵,以據守海峽兩岸和島嶼的兵力,依託海峽有利的地形,運用多種封鎖手段,堅決制止敵人突破。

抗登陸作戰未來展望

隨着登陸裝備的更新,尤其是氣翼艇、氣墊船等登陸工具的廣泛使用,登陸速度和超越灘頭障礙的能力將大大提高,換乘階段可能消失,登陸場的縱深將進一步擴大。
未來抗登陸作戰的發展方向是:增強防護能力、遠距離打擊能力和有效摧毀能力;大大加強海軍、空軍的突防能力和提高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的能力;擴大防禦縱深,掌握強大的預備役力量,增強防禦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