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更夫

鎖定
陸更夫 (1906-1932) 原名陸承楠,號梗夫,化名張清泉。四川省瀘州市敍永人。生於教師家庭,自幼隨父讀書。是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政治科學員,參加過廣州起義,參與創辦文藝刊物《心波》及《紅濤週刊》,宣傳新思想。 [3] 
1928年秋,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歸國,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後調中央軍委工作及任巡視員。12月任中共兩廣省委書記,主持省委工作。1932年5月6日,在滬被國民黨當局逮捕並轉押到廣州。在獄中,他堅貞不屈,堅持鬥爭。7月15日被殺害於廣州。時年26歲。 [4] 
中文名
陸更夫
別    名
張清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32年07月15日
出生地
四川敍永
原    名
陸承楠

陸更夫人物生平

陸更夫(1906~1932),又名梗夫,四川省敍永縣人。童年時代在敍永城讀私塾、小學,再轉到永寧中學讀書,因家貧中途輟學。靠叔父陸俊鳶支持,民國11年(1922)到成都市高師附中讀書,受高師校長吳玉章、教員惲代英的思想影響,於1923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他與“學行勵進會”骨幹張子玉創辦《紅濤週刊》,宣傳革命道理。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考進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在校學習期間,積極向上,於1926年夏提前分配到葉挺獨立團搞政治工作,後任連長,參加北伐戰爭。在攻打汀泗橋、賀勝橋的戰鬥中,英勇頑強,榮立戰功,受到嘉獎。
1927年2月,陸更夫調往中央政治學校武漢分校任政治部宣傳科長兼《革命生活》日刊的編輯工作。曾撰寫《斥蔣介石》、《再斥蔣介石》等文章,揭露蔣的反動面目。“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與陳賡、蔣先雲等建立“黃埔各屆學生討蔣籌備委員會”,積極開展聲討蔣介石罪行的活動。5月16日,中央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特別黨部成立,陸更夫當選為常委。“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後,蔣汪合流,武漢軍校被解散,一大批學生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陸更夫任三連連長。教導團在葉劍英的率領下經江西入粵,最後到達廣州,準備參加廣州起義。同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擔任教導團一營一連連長的陸更夫,率部攻打廣州市公安局和保衞長堤,然後回到公安局,負責保衞新生的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起義失敗後,陸更夫隨部隊撤到花縣整編為紅四師,任十二團黨代表,開向海陸豐與紅二師及彭湃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會合,鞏固和擴大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1928年1月,紅四師進行改組,陸更夫任師政治部主任。同年夏,陸更夫奉命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12月回國,在北方局領導下的內蒙地區搞地下工作。1931年7月調往上海臨時中央軍委會工作,同年10月,改任中共中央巡視員,赴兩廣檢查軍運工作。12月,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章漢夫被捕後,陸更夫繼任廣東省委書記,從香港潛回廣州指導工作。1932年3月,省委機關遭破壞,陸更夫等16人被捕。經過黨組織營救出獄後,於5月6日在赴上海的輪船上,又遭敵人逮捕,押解回廣州,於1932年7月15日壯烈犧牲。 [1] 

陸更夫人物年表

1922年入成都高師附中讀書
1923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4年與“學行厲進會”骨幹張子玉創辦《紅濤週刊》,宣傳革命道理。
1925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25年8月進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
1926年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團部搞政治工作後任連長
1927年2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任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兼校刊主編
1927年5月16日成立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特別黨部當選為常委
1927年12月11日擔任教導團第一營第一連連長
1927年12月17日,擔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12團黨代表
1928年1月4日任師政治部主任
1928年夏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30年12月回國在內蒙古進行地下工作
1931年7月調上海在中共中央軍委會工作
1932年3月16日被捕
1932年5月6日被押回廣州
1932年7月15日壯烈犧牲於廣州東部。

陸更夫革命事業

1923年,由劉竹賢介紹,陸更夫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後改稱共青團)。翌年,他與嶽鳳高主編文藝雜誌《心波》,宣專革命道理。不久,他又與張子玉主辦《紅濤週刊》。張子玉是中國共產黨。員,學行歷進會領導人之一。更夫受張子玉革命思想影,積極撰寫短文,在該刊發表,傳播革命思潮。
1925年陸更夫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7月間,他與共產黨員彭壽熾離開天府之國,經黨組織介紹並考試合格,進入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讀書。926年春,該校易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軍校學習期間,根據共產黨組織的指示,為鞏固和發展首次國共合作,他也加入國民黨,既在中共黃埔特別支部過組織生活,也在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特別黨部過組織生活。他曾先後聽過國民政府顧問鮑羅廷、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中共兩廣(廣東)區委軍事部長、前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軍校政治部主任教官惲代英等作報告或講課,受到深刻的教育,進一步認識到學好軍事理論,掌握軍事本領的重要性。他在校內,一方面努力學習軍事知識,另一方面又刻苦鑽研革命理論。他深知自己是政治科學生,對政治理論愈加註重學習。他看了孫中山在《陸軍軍官學校開學演 説》後,深深感到:孫中山雖然已經逝世了,但是孫中山確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必須堅持。為此,他既學習新三民主義理論,又學習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馬克思主義理論。
陸更夫在軍校時還昕到對學生提出“十不怕”,即要做到“不怕死、不怕窮、不怕凍、不怕熱、不怕痛、不怕飢、不怕疲、不怕遠,不怕重、不怕險。”他認為一個革命軍人必須做到這“十不怕”,才能保衞祖國,為此決心按這些要求勉勵自己,磨練革命意志。
因革命戰爭的緊急需要,陸更夫於1926年夏,沒等到畢業,就提前被派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團部從事政治工作。在北伐戰爭中,他切實加強團內的政治思想工作,激勵官兵在.“不拉夫、不捐餉、不住民房、不增加羣眾負擔”的情況下,要發揚“不怕難、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英勇作戰,為打敗反動軍閥,統一祖國而奔上疆場。他曾與部分官兵到前沿陣地打仗,後提升任連長,曾先後參加攻打汀泗橋、賀
勝橋和攻佔武漢的戰鬥,立下戰功,受到葉挺表揚。
1927年2月,陸更夫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政治部任宣傳科科長,兼任校刊主編。他與共產黨員袁澈編輯出版《革命生活》日刊,發表了許多有新觀點的文章、詩詞,逢重大節日或大事又出特刊,把該刊辦得很有特色。他撰寫的《斥蔣介石》、《再斥蔣介石》等有戰鬥性的論文在該刊發表,嚴詞痛斥蔣介石製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接着,他與蔣先雲、陳賡等在武漢建立“黃埔各屆學生討蔣籌備委員會”。他當選為委員。4月23日,他與軍校師生到市內閲馬場出席了有三十萬工農商學兵羣眾參加的反對蔣介石的大會。他在這一天的《討蔣特刊》上還發表了《在討蔣大會里槍斃楊引之》一文,公開喊出“槍斃蔣介石”的口號。
這時,湖北形勢嚴峻。叛軍夏鬥寅部陰謀顛覆武漢國民政府。在此關鍵時刻,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特別黨部於5月16日成立,陸更夫與葉鏞、袁澈等當選為常委。他和軍校師生一起參加了平定夏鬥寅叛亂的戰鬥。隨後,他在《五四紀念特刊》上發表文章,鼓勵革命學生與工農結合,走 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敗後,陸更夫在第二方面軍第四軍教導團任第三連連長,在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率領下南下抵廣州,準備參加廣州起義。12月上旬,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起義總指揮張太雷召集教導團內二百多名共產黨員開會。陸更夫等出席了會議,聽張太雷作報告後,明確了起義的重要意義及所負責的任務。
這一年l2月ll日,廣州起義爆發了。陸更夫擔任教導團第一營一連連長,率領士兵,與該團官兵一起,同廣州工人赤衞隊密切配合,攻打廣州公安局及其對面的保安隊,經過短時間激戰,殲滅了敵人,佔領了公安局,迅即釋放在押的政治犯,稍後到長堤,擊退橫渡珠江的敵第五軍,保衞了沿江陣地,不久又阻擊了帝國主義軍艦和增援之敵,然後回到廣卅蘇維埃政府,擔負警衞任務。
由於敵人源源增兵,進攻廣州,起義主力由廣卅撤出。陸更夫率領所部,轉移到花縣,與其他起義武裝改編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以葉鋪為師長,袁裕為黨代表,陸更夫為該師黨委委員兼第十二團黨代表,奔赴海陸豐。1928年1月,部隊到達海豐,陸更夫改任紅四師政治部主任,協助師長葉鏞、師參謀長徐向前率領部隊,殲滅白旗隊殷匪,獲得大捷,收復陸豐縣城。
1月下旬,“海陸豐守備司令”蔡騰輝糾集反動武裝600餘人佔領海豐赤石。陸更夫協助葉鏞、徐向前部署革命武裝,趁敵人在春節飲酒狂歡之際,突然出擊,消滅一批敵人,隨後又在公子帽山,悉數殲滅敵人,2月,又消滅大惡霸莊大泉的反動武裝,佔領和尚寮,在大南山三坑略作休整,隨即與惠來、陸豐農軍,攻佔重要據點葵潭,收繳到一批武器,促使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擴大到有海豐、陸豐、惠陽、紫金等七個縣。3月,陸更夫又協助師長指揮軍隊在農軍配合下,攻佔惠來縣城,建立革命政權。6月,葉鏞被敵逮捕。徐向前繼任紅四師師長。陸更夫協助徐向前,帶領部隊轉到農村戰鬥,有時吃不到飯就吃生番薯度日,在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堅持游擊戰。
陸更夫子1928年下半年離開廣東,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讀書,成績優良。學習期間,他與黃火青的胞妹黃海明結婚。1930年冬,陸更夫回國,在中共北方局從事地下工作,曾到外蒙古工作六個月。1931年7月,他到上海,在周恩來領導下,在中共中央軍委工作。lO月,他到廣東、廣西檢查兵運開展情況,住在中共兩廣省委機關所在地香港,任中央巡視員。12月,他任中共兩廣省委書記,曾在香港主持兩廣省委會議,通過了《關於切實建立組織工作的決議》第十一號通告等文件。在此期間,他曾多次到廣州,指導開展革命鬥爭。1932年3月16日,他在香港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由於省委常委、香港特派員廖亦通叛變,向反動派告密,陸更夫和省委常委五人,被香港警察逮捕。當時,他改名為張清泉,與其餘五人被關押在陳昌利監房。在鐵窗裏,他們均用化名,立場堅定,不變節。反動派找不到證據。經中共中央和省委大力營救,並由香港互濟會以4000元白洋送給有關部門,陸更夫等獲擔保釋放。5月6日,他坐意大利郵輪離開香港赴上海。由於香港當局與國民黨反動派勾結,把陸更夫等乘坐的輪船名稱、啓航日期,陸更夫等人的相片轉到沿岸碼頭,並分配特務跟蹤。陸更夫等剛上上海楊樹浦碼頭,立即再被逮捕,關在龍華監獄,後被廣州市公安局特別偵緝處引渡返廣州。他受酷刑折磨,始終不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