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濬

(三國至西晉時期人物)

鎖定
陶濬(生卒年不詳),揚州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吳交州刺史陶基之子,吳前將軍、交州牧陶璜之弟。在吳官至鎮南大將軍、荊州牧。 [2] 
後與孫皓一同降晉,拜議郎、散騎常侍、尚書。謝瀹《陶先生小傳》記載陶濬是陶弘景七世祖。 [3] 
全    名
陶濬
所處時代
三國、西晉
民族族羣
漢族
籍    貫
丹陽郡秣陵縣

陶濬人物生平

陶濬,是東吳交州刺史陶基之子,陶璜之弟、陶抗之兄。在吳官至鎮南大將軍(一作鎮南將軍)、荊州牧,封句容侯,食邑二千户。 [3]  [4] 
陶濬 陶濬
天紀三年(279年),郭馬起兵作亂。吳主孫皓令鎮南將軍滕修率一萬人從東道討伐郭馬。不久後,又遣徐陵督陶濬率七千人從西道進軍,交州牧陶璜率本部及合浦、鬱林諸郡兵,與東西兩軍共同討伐郭馬。 [5] 
羣英7陶濬 羣英7陶濬
同年冬,晉朝派大軍伐吳。陶濬到達武昌時,聽聞北方出兵,於是停駐在武昌,不敢向前。 [7] 
天紀四年(280年)三月戊辰日,陶濬從武昌回京,孫皓引見陶濬,詢問晉朝水軍的消息,陶濬説:“蜀地的船隻都很小,如今憑藉兩萬士兵,乘大船迎戰,自足以擊破敵軍。”孫皓於是調集士卒,授予陶濬節鉞,令他率兵作戰。陶濬明日就該出擊,結果當夜士卒全部逃走。 [6] 
東吳滅亡前,孫皓給自己的舅父何植寫了封信,信中提到“得陶濬表,雲武昌以西,並復不守”。 [12-13] 
最後,陶濬與孫皓共同降晉。陶濬在晉擔任議郎、散騎常侍、尚書。 [3] 

陶濬個人作品

《隋書》載梁有晉散騎常侍《陶濬集》二卷,錄一卷,已亡佚。 [10-11] 

陶濬家族成員

陶濬父親

陶基,東吳交州刺史。 [2] 

陶濬兄弟

陶璜,字世英,陶濬之兄,三國、西晉時期名將。 [2] 
陶抗,陶濬之弟,任太子中庶子。 [4] 

陶濬兒子

陶湮,字恭之。 [1] 
陶猷,字恭豫,陶湮之弟。 [1] 
陶謨,陶濬第三子,曾在王敦手下擔任軍諮祭酒,事見《陶先生小傳》。 [3] 

陶濬孫子

陶馥,於湖令,後為韓晃所殺。 [1] 

陶濬軼事典故

《陶氏家傳》記載:陶濬遷散騎常侍,博洽書傳善屬文,敏於應對,兼美姿容。毎朝贊導同僚,常推君子焉。 [9] 

陶濬文學形象

陶濬在小説《三國演義》中也有登場。晉軍大舉伐吳時,陶濬上奏:“臣領戰船皆小,願得二萬兵乘大船以戰,自足破之。”孫皓從其言,撥御林諸軍與陶濬上流迎敵。前將軍張象率水兵下江迎敵。二人部兵正行,不想西北風大起,吳兵旗幟,皆不能立,盡倒豎於舟中;兵卒不肯下船,四散奔走,只有張象數十軍待敵。次日,陶濬兵不戰自潰。 [8] 
參考資料
  • 1.    《晉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濬弟抗,太子中庶子。濬子湮,字恭之;湮弟猷,字恭豫,並有名。湮至臨海太守、黃門侍郎。猷宣城內史,王導右軍長史。湮子馥,於湖令,為韓晃所殺,追贈廬江太守。抗子回,自有傳。
  • 2.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晉書(唐)房玄齡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05]
  • 3.    《雲笈七籤·紀傳部·卷八·傳五》:陶先生小傳 ──吳興謝瀹永明十年作 先生諱弘景,丹陽人也……十三世祖超,漢末渡江,始居丹陽。七世祖濬,交州刺史璜之弟,仕吳為鎮南將軍,封句容侯,食邑二千户,與孫皓俱降晉,拜議郎散騎常侍、尚書。六世祖謨,濬第三子,永嘉中為東海王越司馬,領屯軍隨王出許昌。因敗,仍復過江,為大將軍王敦參軍。敦為丞相,轉軍諮祭酒。後隨敦南下,而情懼禍及,乃啓分屬籍,禁錮積年,晚起為車騎丞相參軍,不就。昇平四年卒,始別葬白石山之嶺,贍湖北。
  • 4.    《晉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陶璜,字世英,丹陽秣陵人也。父基,吳交州刺史……璜弟濬,吳鎮南大將軍、荊州牧。濬弟抗,太子中庶子。
  • 5.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三年夏,郭馬反……八月,以軍師張悌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為司徒。執金吾滕循為司空,未拜,轉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率萬人從東道討馬,與族遇於始興,未得前。馬殺南海太守劉略,逐廣州刺史徐旗。皓又遣徐陵督陶濬將七千人從西道,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領及合浦、鬱林諸郡兵,當與東西軍共擊馬。
  • 6.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濬、彬所至,則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預又斬江陵督伍延,渾復斬丞相張悌、丹楊太守沈瑩等,所在戰克。三月丙寅,殿中親近數百人叩頭請皓殺岑昬,皓惶憒從之。戊辰,陶濬從武昌還,即引見,問水軍消息,對曰:"蜀船皆小,今得二萬兵,乘大船戰,自足擊之。"於是合眾,授濬節鉞。明日當發,其夜眾悉逃走。
  • 7.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冬,晉命鎮東大將軍司馬伷向塗中,安東將軍王渾、揚州刺史周浚向牛渚,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鎮南將軍杜預向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太尉賈充為大都督,量宜處要,盡軍勢之中。陶濬至武昌,聞北軍大出,停駐不前。
  • 8.    國學子部-明清小説-三國演義(第120回)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06]
  • 9.    四庫全書版《職官分紀卷六》:敏於應對【陶氏家傳:濬遷散騎常侍博洽書傳善屬文敏於應對兼美姿容毎朝讃導同僚常推君子焉】
  • 10.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隋書(唐)魏徵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9]
  • 11.    《隋書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晉散騎常侍《薛瑩集》三卷(梁又有散騎常侍《陶濬集》二卷,錄一卷,亡。)
  • 12.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5]
  • 1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江表傳載皓將敗與舅何植書曰:"昔大皇帝以神武之略,奮三千之卒,割據江南,席捲交、廣,開拓洪基,欲祚之萬世。至孤末德,嗣守成緒,不能懷集黎元,多為咎闕,以違天度。闇昧之變,反謂之祥,致使南蠻逆亂,征討未克。聞晉大眾,遠來臨江,庶竭勞瘁,眾皆摧退,而張悌不反,喪軍過半。孤甚愧悵,於今無聊。得陶濬表雲武昌以西,並復不守。不守者,非糧不足,非城不固,兵將背戰耳。兵之背戰,豈怨兵邪?孤之罪也。天文縣變於上,士民憤嘆於下,觀此事勢,危如累卵,吳祚終訖,何其局哉!天匪亡吳,孤所招也。瞑目黃壤,當復何顏見四帝乎!公其勖勉奇謨,飛筆以聞。"皓又遺羣臣書曰:"孤以不德,忝繼先軌。處位歷年,政教兇勃,遂令百姓久困塗炭,至使一朝歸命有道,社稷傾覆,宗廟無主,慚愧山積,沒有餘罪。自惟空薄,過偷尊號,才瑣質穢,任重王公,故周易有折鼎之誡,詩人有彼其之譏。自居宮室。仍抱篤疾,計有不足,思慮失中,多所荒替。邊側小人,因生酷虐,虐毒橫流,忠順被害。闇昧不覺,尋其壅蔽,孤負諸君,事已難圖,覆水不可收也。今大晉平治四海,勞心務於擢賢,誠是英俊展節之秋也。管仲極讎,桓公用之,良、平去楚,入為漢臣,舍亂就理,非不忠也。莫以移朝改朔,用損厥志。嘉勖休尚,愛敬動靜。夫復何言,投筆而已!"】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