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德曼

鎖定
陶德曼(1877—1950),德國外交家,1924年任駐日大使館臨時代辦,1931年冬任駐華公使,1935年使館升格後任大使。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奉德國政府之命,與駐日大使狄克遜斡旋於中日政府之間,為謀求“停戰”與“和平”開展了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動,並由此釀成抗日戰爭初期日本誘降和南京國民政府暗中對日妥協的一次未遂事件。
1938年6月26日,奉德國政府命令,陶德曼由漢口乘飛機返德。1950年,陶德曼逝世。 [1] 
中文名
陶德曼
外文名
Dr.Oskar Paul Trautmann
國    籍
德國
民    族
日耳曼族
出生日期
1877年5月7日
逝世日期
1950年12月10日
職    業
外交家

目錄

陶德曼人物生平

陶德曼(1877~1950年),德國人。1924年任德國駐日本大使館臨時代辦。1931年出任駐華公使。1932年9月20日,以公使身份來武漢,會見中國留德學生孫桐崗。孫曾駕自備小飛機,歷險橫飛歐亞。陶德曼對其飛行成功極為推崇,並許諾如再赴德國深造,願向本國政府推薦,予以優待。
1935年駐華公使館升為駐華大使館,任駐華大使。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奉德國政府旨意,作為中日“和平談判”的調解人,於1937年11月5日在南京將日方所謂和平條件通知了蔣介石。11月27日,在漢口拜會行政院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29日又與外交部長王寵惠會談,説明德國調停中日爭端與日方接洽的經過及日方條件。12月2日再次抵南京,與蔣進行了第二次會談。12月5日再度赴漢,與外交部次長陳介會晤。陳告知,在任何情形之下,中國不應認為日方條件為最後通牒。12月6日,在漢邀各國使節聚會,正式表明德國調停中日戰爭意向。
南京陷落後,日本於12月21日在內閣會議上提出新的更苛刻的議和條件。該條件於12月26日由陶德曼交給在漢的孔祥熙與宋美齡。1938年元旦之夜,陶德曼又向王寵惠轉達了所謂“非正式”的日本四項條件的補充説明。1938年1月12日,陶德曼再晤王寵惠,詢問對日本的答覆決定與否。王答:“如果日本政府將詳細辦法正式通知我方,則可以考慮答覆。”13日,陶德曼與王又進行兩次次會談,在正午的第一次會談中陶德曼提到日本外務次官崛內廉介於12日要求德國駐日大使館轉促中國政府急速回答;並稱:“倘在15日之前仍無回答,日本政府則須保留自由行動。”下午4時20分,進行第二次會談。王宣讀了一份文件,表明中國政府的態度:“⋯⋯經過適當考慮之後,我們覺得:改變了的條件太廣泛了。因此中國政府希望知道這些新提出的條件的性質和內容,以便仔細研究,再作確切的決定。”
王的答覆文件,由陶德曼轉經德國駐日本大使狄克遜送達日本政府。日本政府認為這就是“拒絕答覆”,乃於1938年1月15日決定“陶德曼工作”結束。至此,陶德曼的兩次調停宣告失敗。
1938年6月26日,奉德國政府命令,陶德曼由漢口乘飛機返德。1950年,陶德曼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武漢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武漢市志 人物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66-5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