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秋林

(中國湖北籍藝術家)

鎖定
陳秋林 [1-2]  ,女,1975年出生於湖北省宜昌市,2000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工作生活於成都,藝術家。其代表作品有《......系列》、《別賦》、《最後的玫瑰》、《豆腐百家姓》、《江河水》、《遷移》、《花園》、《空的城》、《一天》、《薄荷》、《溺》等等。
中文名
陳秋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省宜昌市
出生日期
1975年
畢業院校
四川美術學院
職    業
藝術家
代表作品
《...... 系列》、《別賦》、《最後的玫瑰》、《豆腐百家姓》、《江河水》、《遷移》、《花園》、《空的城》、《一天》、《薄荷》系列、《溺》等等
代理畫廊
千高原藝術空間
藝術風格
當代藝術

陳秋林藝術風格

陳秋林的作品關注中國不斷推進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其創作始終處於一種不斷髮展和推進的狀態中,在頻繁論述的問題中引入全新的觀點和視角,把現代生活不斷挑戰傳統價值體系所產生的種種矛盾與現狀進行歸納、視覺化,她最受關注的攝影和影像作品,對社會發展的進程和野心提出了有力的質疑。

陳秋林藝術履歷

陳秋林個人展覽

藝術家個人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及地點
地理區域
2021
弱水——陳秋林個展 [3] 千高原藝術空間
成都,中國
2019
陳秋林:如影隨形,重慶星匯當代美術館
重慶,中國
2018
陳秋林:一天,千高原藝術空間
成都,中國
陳秋林:薄荷,麓湖A4美術館
成都,中國
2017
陳秋林:另一種廢墟,OCAT西安館
西安,中國
2016
陳秋林:百家姓,謝珀頓美術館
謝珀頓,澳大利亞
陳秋林:百家姓,4A亞洲當代藝術中心
悉尼,澳大利亞
2015
陳秋林個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國際會展中心
香港,中國
2014
陳秋林:14235,望遠鏡藝術空間
北京,中國
陳秋林:空的城,千高原藝術空間
成都,中國
陳秋林:空的城,檀香山藝術博物館
夏威夷,美國
陳秋林:豆腐百家姓,藝術登陸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
新加坡
2012
陳秋林作品選,布勞德美術館
密西根州東蘭辛,美國
空的城,香港國際藝術展,香港國際會展中心
香港,中國
2011
陳秋林——過去與現在:2002—2011,香港國際藝術展,香港國際會展中心
2009
陳秋林,哈默博物館
洛杉磯,美國
陳秋林,Max Protetch Gallery
紐約,美國
2007
陳秋林新作,奧爾巴尼大學美術館
花園,Max Protetch Gallery
2006
遷移,長征空間
北京,中國
2005
大工廠,1918藝術空間
上海,中國
2004
2月14號的豆腐,藍頂藝術中心
成都,中國
2002
網事,三一書店

陳秋林羣體展覽

藝術家羣體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及地點
地理區域
2021
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成都市美術館
成都,中國
存在之境:當代藝術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北京,中國
藝術隨意門 Art Basel OVR: Portals, Art Basel
Art Basel
2020
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建校 80 週年(1940—2020),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重慶,中國
賽努奇博物館錄像藝術展映#4:自然天成
巴黎,法國
2019
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城市敍事,多倫美術館
上海,中國
百物曲,上海外灘美術館和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
香港、上海,中國
2018
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
成都,中國
陸上行舟——流域變遷與社會行走,現代汽車文化中心
北京,中國
2017
首屆安仁雙年展,安仁
成都,中國
2016
不早不晚,佩斯畫廊
北京,中國
世變,Parasite藝術空間
香港,中國
2015
第三屆烏拉爾當代藝術工業雙年展,伊賽特酒店
葉卡捷琳堡,俄羅斯
民間的力量-特邀單元,北京民生美術館
北京,中國
2014
受戲曲啓發:當代中國攝影與錄像,芝加哥大學Smart美術館
芝加哥,美國
2013
轉媒體時尚藝術展,巴黎東京宮
巴黎,法國
2012
騰飛的龍:中國當代攝影, 卡託納藝術博物館/克蘭內特美術館金基德館,聖何塞藝術博物館
紐約州/伊利諾伊州,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美國
國家進行時:中國新影像藝術,休斯頓當代美術館
休斯敦,美國
2011
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之中國影像藝術,民生美術館
上海,中國
身軀,變電站當代藝術中心/ KUNST-IM-TUNNE
杜塞爾多夫,德國/新加坡
2010
我們之間的大陸,曼徹斯特大學惠特沃斯美術館
曼徹斯特,英國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國家會議中心
北京,中國
2010第四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
2009
第6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APT6),昆士蘭美術館
布里斯班,澳大利亞
古老的道路,現代的聲音:陳秋林、高士強錄像作品,橘郡美術館
洛杉磯,美國
花的力量,茱莉亞別墅博物館
韋爾巴尼亞,意大利
意派——世紀思維,今日美術館
北京,中國
2008
位移——三峽大壩和中國當代藝術,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鹽湖城藝術中心,杜克大學納什爾美術館
芝加哥,鹽湖城,達勒姆,美國
居無定所?——2008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鳳甲美術館
台北,中國
第七屆光州雙年展
光州,韓國
2007
迴響——成都新視覺藝術文獻展1989—2007,千高原藝術空間
成都,中國
中國電站II、III,Astrup Fearnley現代藝術博物館,盧森堡大公現代美術館
奧斯陸,挪威,盧森堡,盧森堡大公國
從西南出發——西南當代藝術展1985 - 2007,廣東美術館
廣州,中國
2006
這不是給你的——雕塑對話,T-BA21收藏展,T-BA21,Thyssen-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
維也納,奧地利
看上去都一樣: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的藝術,Sandretto Re Rebaudengo 基金會
都靈,意大利
2005
牆:中國當代藝術二十年,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奧爾布萊特-諾克斯美術館/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美術館
北京,中國,紐約,美國
第一屆蒙彼利埃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
蒙彼利埃,法國
2004
世界女性藝術家博物館開館展,世界女性博物館
舊金山,美國
2003
135m135m當代藝術展,四川美術館
成都,中國
2002
豐收——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國農業展覽館
北京,中國

陳秋林獲獎經歷

藝術家獲獎經歷
年份
獎項
2017
巴塞羅那路普影像藝術博覽會 獲獎(LOOP Fair Award 2017)
2010
第四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2009年度青年藝術家 提名獎
改造歷史學術大獎 提名獎
2008
世界女性論壇首屆亞洲大會新星計劃 獲選人
2006
ACC(紐約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 中國受獎人
2005
第一屆蒙彼利埃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 最佳新人獎

陳秋林公共收藏

藝術家公共收藏
收藏機構
地點
Astrup Fearnley Museum of Modern Art
挪威
Denver Art Museum
美國
Logan Collection
T-BA21,Thyssen-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
奧地利
Hammer Museum
美國
the Bohen Foundation, New York
Worcester Art Museum
Queensland Art Gallery/Gallery of Modern Art
澳大利亞
DSL Collection
法國
北京,中國
成都,中國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北京,中國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重慶,中國

陳秋林主要作品

藝術家主要作品
作品名
作品圖
作品信息
溺
媒介:綜合媒介現場項目,包括錄像、裝置、肢體行為表演、聲音創作、攝影等
主視頻時長:13 分鐘 30 秒
年代:2021
肢體實驗表演:鄭媛芫
聲音行為藝術家:陳弘禮
薄荷
薄荷 薄荷
媒介:單屏幕彩色錄像、有聲
時長:13'42s
年代:2018
繁花
繁花 繁花
媒介:彩色膠片攝影、藝術微噴
尺寸:80×120cm+80×120cm
年代:2014-2016
空的城 No.4-在冬天種下了什麼種子
空的城 No.4-在冬天種下了什麼種子 空的城 No.4-在冬天種下了什麼種子
媒介:七屏幕彩色錄像,有聲
時長:9'55''
年代:2012
暮光
暮光 暮光
媒介:彩色攝影
尺寸:154X124cm
年代:2009
側着的女人
側着的女人 側着的女人
側着的女人 側着的女人
媒介:廢紙雕塑
尺寸:67 × 85 × 57.5 cm
年代:2008
花園No.1
花園No.1 花園No.1
媒介:彩色膠片攝影
年代:2007
桃花林
桃花林 桃花林
媒介:混合媒介裝置
尺寸:500× 420 × 300 cm
年代:2006
新升場鎮No. 275-277
新升場鎮No. 275-277 新升場鎮No. 275-277
媒介:混合媒介裝置,木頭,磚塊,屋頂,水泥等
尺寸:1780× 460 × 700 cm
年代:2006
江河水
江河水 江河水
媒介:彩色膠片攝影
年代:2005
豆腐
豆腐 豆腐
媒介:彩色膠片攝影
年代:2004
我存在,我消費,我快樂
我存在,我消費,我快樂 我存在,我消費,我快樂
作品媒介:現場行為、裝置
作品材料:購物推車、婚紗、奶油蛋糕、8根狗項圈、8個男人
創作年代:2003年
最後的玫瑰
最後的玫瑰 最後的玫瑰
媒介:綜合材料動態裝置
尺寸:尺寸不固定
年代:2003
別賦
別賦 別賦
媒介:單屏幕彩色錄像
時長:9 min
年代:2002
...... 系列3號
...... 系列3號 ...... 系列3號
媒介:彩色膠片攝影
年代:2001

陳秋林人物評價

高名潞(藝術批評家及策展人,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執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藝術史系):
許多中國女性藝術家的作品都表現了矛盾關係的兩重性,在聲張女性主義的同時,又有強烈的傳統退避意識。這種意識常常表現為讚頌女性美與自然的和諧。陳秋林除那些較有“挑釁性”的作品外,也有飽含柔情的作品,例如《洛神·水袖之一》,該作品中的裝置本身是戲劇的服飾與動感的結合。2002年,在她的家鄉萬州被長江三峽水淹沒之前,陳秋林回到了滿是廢墟的家鄉,穿上古戲裝,遊走在兒童時代的空間裏,重尋往日記憶。一個身着古裝的少女代表過去,一個廢墟中的古城代表現時的發生。他們二者又都被“過去”連接起來。但是,少女的無力與拆遷的暴力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陳秋林於是將這個場景拍攝到她的錄像作品《別賦》中。因此,陳秋林在關注都市變遷的現實時,她個人的記憶被以女性的方式記錄了下來。而當她集中關注女性問題時,她的語言則轉向帶有一點“男性”暴力的傾向。這種對比和轉換在《別賦》和她的另一件作品《我存在,我消費,我快樂》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摘錄自高名潞《當代“邊緣人”和中國女性藝術》,該文著錄於《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高名潞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汪民安(文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批評理論、文化研究、現代藝術和文學。其代表作品有《羅蘭·巴特》等):
都市、環境和自然的變遷就這樣直接和生活風格的變遷關聯起來,被拆毀和損壞的不僅是城市,而且還是一種生活風格。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許對環境應該有新的認識。事實上,今天的人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即環境和自然是需要保護的。它們和人類息息相關。人們將整個環境看做是家園。陳秋林分享了這些觀點和共識,她的許多作品實際上也是對此的明證,她直接讓孩童面對不同的環境;直接將身體嵌入到環境中,身體是環境的一個內在要素;她也將豆腐在綠色草地上書寫,直接表明了自然的脆弱和易碎性;但是,對她來説,對環境的保護這還不夠。在她的作品中,我們一定要明確,自然環境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文化環境,自然環境本身就直接是社會環境,自然和文化並沒有區分開來。我們總是將自然和文化區分開,實際上,自然本身就是文化。就是我們所説的文化環境。我們看到自然的遭受毀滅,在某種意義上,絕非單純是自然的破壞和損毀,而且還是文化的損壞。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説,文化環境的損壞,在某種意義上,也不單純是對文化的損壞,而且也是對自然環境的損害――大量的自然被損壞,難道不是因為文化環境首先受到了損害?
------摘錄自汪民安《廢墟、生活風格與自然》,該文收錄於《形象工廠:如何去看一幅畫》,汪民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魯明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青年研究員):
陳秋林作品的現實背景其實是非常直觀的。在陳秋林的話語背後,都涵有宏大的歷史和現實背景,無論是2002-2007年期間的重慶萬縣三峽庫區的拆遷、移民和重建,還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前後創作的相關作品,等等。不同在於,陳秋林總是以其獨特的方式介入社會流動帶來的人、事、物的變遷。正因如此,陳秋林的作品更加凸顯了現場感,即其與環境的關係。拆遷後的廢墟,遷移中的江畔,甚至某個社會小角落,都是她作品的場境構成的重要元素。而作品《福祿巷3號》(2006)、《桃花林》(2006)、《新升場鎮No.275-277》(2006)中,她直接將社會原境移植到藝術展場。這種空間的重疊及其張力不僅形成了視覺的幻象,也使得其話語本身更深地介入現實,即對於社會底層的觀照和反省。正是在這樣一個看似真實又非真實的場景中,生成了主體的錯位,觀看者從主體轉向了客體,藝術家從主體轉向客體。藝術的主體性由此被開放了出來,而藝術的體驗方式或觀看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摘自魯明軍《生態、身體與社會流動——實驗藝術在成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