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忠

(東漢官員、思想家、法學家)

鎖定
陳忠 (不詳~125年),字伯始 [1] 沛國洨縣(今安徽省固鎮縣)人。東漢官員、思想家、法學家,司空陳寵之子。
起家司徒屬,歷任廷尉正、尚書、尚書令、司隸校尉。施政周密,敢於諫諍,為人剛直,糾舉違法,不避權貴,頗有聲譽。
延光四年,去世。明於法律,針對當時政治經濟條件,積極提議和修訂,對東漢法律發展作出貢獻。 [2] 
別    名
陳伯始
伯始
所處時代
東漢
出生地
沛國洨縣(今安徽固鎮)
逝世日期
125年
主要作品
《緒紳先生論》
清盜源疏
決事比
本    名
陳忠

陳忠人物生平

陳忠 (不詳~125)字伯始,沛國洨縣人。
永初年間,受徵召入司徒府,後任廷尉屬官,才能突出,頗有聲譽。精通法律,經劉愷舉薦,被提升為尚書,主管斷獄事務。陳忠依據世間典籍和刑法,處理案件務在寬厚。
其父陳寵任廷尉,刪除法律比《甫刑》苛刻的條文,未施行就被罷官。以後,苛刻的法律漸漸繁多。他遵照父親的原意,粗略整理成23條,題為《決事比》,奏報皇帝,以解除論罪無據的弊病。又上書廢除蠶室刑;解除貪官污吏三代不準為官的禁令;對神經失常後因性情狂暴而殺人者應從輕判罪;對母、子、兄、弟之間互相代替死罪者,赦其死罪。這些都被批准施行。
鄧太后去世,漢安帝親理朝政,陳忠數次上書舉薦馮良、周燮、杜根、成翊世等隱逸及正直之士,均被納用。又上書勸諫皇帝“廣直言之路”,拔擢沛國施延。
漢安帝驕縱宦官江京、李閏等人,分封乳母王聖為野王君,有違禮制。陳忠懼懣又不敢直諫,著文《緒紳先生論》進行諷喻。後任僕射。他勸諫皇帝尊重和嘉獎有功大臣,以禮賢下士的態度對待下屬官員。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當九卿大臣患病時,便派遣使者前往問候,並贈給銀錢、布匹等。不久,陳忠升任尚書令。
124年,拜為司隸校尉。剛直敢言,宦官、外戚、無不畏懼,不想讓他留在朝內。125年,陳忠被任命為江夏 [1]  太守,未及成行,又留任尚書令,不久病逝。 [3] 

陳忠軼事典故

鄧皇后去世後,羣臣商議諡號,尚書陳忠上言:“伏唯大行皇后規乾則坤,兼包日月,遭家不造,三元之厄,孝殤幼衝,國祚中絕,海內紛然,羣臣累息。加以洪流為災,札荒為害,西戎蠢動武威,侵侮並、涼;猾夏作寇,振驚勃、碣,家有采薇之思,人懷殿屎之聲。皇太后參圖考表,求人之瘼,度越平原;建立聖主,垂疇諮之問。終朝反側,明發不寢,徒以百姓為憂,不以天下為樂。聖誠著于禁闥,而德教被於萬國,叛虜降集,賊寧邊垂。胡輩去塞,永元之世,以為遺誅,今畏服威靈,稽顙即斃。徼外絕國,慕義重譯,求獻其琛。史官鹹賀,請作主頌,卻而不聽;郡國鹹上瑞應,寢而不宣……諡法:有功安居曰熹。帝后諡禮亦宜同。大行皇太后宜諡為和熹皇后。” [4]  然而並未被漢安帝採納,直到初平年間,蔡邕追正“和熹”之諡。 [5] 

陳忠個人作品

著作《決事比》,《清盜源疏》,《緒紳先生論》,針對東漢當時政治環境,提出廢除無據論罪,廢除蠶室刑,解除罷官者三代不得為官的禁令,從輕處罰精神病人誤傷人命等,對於東漢法律逐步健全,政治清明發展作出貢獻。其思想表現告誡世人,為人處世要重視小事小節,才能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事物微小的漸變中往往孕育着巨大的質的飛躍。推及現實,它啓迪我們,要對小事小節保持足夠的清醒認識,慮於微,防於小,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嚴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漸。
覆車之軌,出自陳忠《清盜源疏》:“渤海張伯路,可為至戒,覆車之軌,其跡不遠。”意即翻車的轍跡。後以“覆車之軌”喻指失敗的教訓。亦作“覆車之轍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出自陳忠《清盜源疏》:“臣聞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意思是小小的螞蟻窩能夠使堤岸潰決,針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氣泄掉。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患。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2010-02-01[引用日期2020-09-20]
  • 2.    中國古代法制史史料(漢代)- 考試之窗-中華法律文化網  .中華法律文化網.2010-02-01[引用日期2020-09-20]
  • 3.    《後漢書·卷四十六·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禮。其九卿有疾,使者臨問,加賜錢布,皆忠所建奏。頃之,遷尚書令。延光三年,拜司隸校尉。糾正中官外戚賓客,近幸憚之,不欲忠在內。明年,出為江夏太守,復留拜尚書令,會疾卒。
  • 4.    蔡邕《和熹鄧後諡議》:“孝和鄧皇后崩,羣臣謀諡,於是尚書陳忠上言,以為鄉黨敍孔子威儀,俯仰無所遺,彤管記君王纖微,大小無不舉,是以德著圖籍,名垂於後。伏惟大行皇后規幹則坤,兼包日月;厥初作合,允有休烈;貫魚之次,加於小媵;中饋之敍,昭於帷幄;遭家不造,三元之厄。孝殤幼衝,國祚中絕,海內紛然,羣臣累息。加以洪流為災,札荒為害。西戎蠢動武威,侵侮並涼,猾夏作寇,振驚渤碣。家有采薇之思,人懷殿屎之聲。皇太后參圖考表,求人之瘼,度越平原,建立聖主,垂疇諮之問,遵六事之求,勞謙克躬,菲薄為務。是以尚官損服,衣不粲英;饔人徹羞,膳不過擇;黃門闕樂,魚龍不作。織室絕伎,纂組不經。尚方抑巧,雕鏤不為。離宮罕幸,儲峙不施。遐方斷篚,侏離不貢。罷出宮妾免遣宗室沒入者六百餘人。以紓鬱滯,奉率舊禮,交饗祖廟,以展孝子承歡之敬。蠲正憲法六千餘事,以順漢氏三百之期。經藝乖舛,恐史闕文,命眾儒考校。東觀閣學,博士一缺,廣選十人。何有伐檀,茅茹不拔。屢舉方直,顯擢孝子,遵忠孝之紀,啓大臣喪親之哀。疾貪吏受取為奸,糾增舊科之罰;惡長吏虛偽,進退錮之十年。追崇世祖功臣,國土或有斷絕,封植遺苗,以奉其祀,爵高蘭諸國胤子,以紹三王之後。事不稽古,不以為政。政不惠和,不圖於策。猶不自專。傳謀遠暨。允求厥中;刑之所加,不阿近戚;賞之所及,不遺側陋;終朝反側,明發不寢。徒以百姓為憂,不以天下為樂。聖誠著于禁闥,而德教被於萬國,故自昏墊以迄康乂。糴入千石以至數十。叛虜降集,賊寧邊垂,故輩去塞。永元之世,以為遺誅。今畏服威靈,稽顙即斃。徼外絕國,慕義重譯,來獻其琛。史官鹹賀,請作主頌,卻而不聽。郡國鹹上瑞應,寢而不宣。允恭挹損,密勿在勤,遭疾不豫,垂念臣子,御輦在殿,顧命羣司。流恩布澤,大赦天下。有始有卒,同符先聖。昔書契所載:虞帝二妃,夏後塗山,高陽有莘,姬氏任母,徒以正身率內,思媚周京為高,未有如大行皇后勤精勞思,篤繼國之祚,正三元之衡,康百六之會,消無妄之運者也。功德巍巍,誠不可及。漢世後氏無諡,至於明帝,始建光烈之稱。是後轉因帝號,加之以德,高下優劣,混而為一,違禮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諡法有功安居曰熹。帝后諡禮亦宜同。大行皇太后宜諡為和熹皇后。上稽典訓之正,下協先帝之稱。”
  • 5.    《後漢書·皇后紀下》:“初平中,蔡邕始追正和熹之諡,其安思、順烈以下,皆依而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