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忠陽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應用金融系教授)

鎖定
陳忠陽,男,2000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應用金融系教授金融風險管理工作室主任,兼任浙江泰隆商業銀行獨立董事、風險管理委員會主任,江蘇姜堰農村合作銀行董事會特別顧問。 [1] 
中文名
陳忠陽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金融風險管理、金融監管
職    務
浙江泰隆商業銀行獨立董事
職    稱
教授

陳忠陽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1991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價格學專業)
1995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國際金融專業
2000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金融學專業 [2] 
工作經歷:
2009年6月至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應用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任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國際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金融風險管理學科建設負責人;
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應用金融系副教授;
1995年7月至2001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國際金融教研室講師;
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擔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基地)研究總部負責人;
2002年4月至今,擔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風險管理工作室的創始負責人;
1991年7月至1993年9月,任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團總支書記、助教。 [2] 
國際交流:
1998年4月至1999年4月,訪問英國雷丁(READING)大學國際證券市場協會(ISMA)研究中心(國家留學基金項目);
2002年8月至2003年6月和,任美國波士頓薩弗克(SUFFOLK)大學索耶(SAWYER)商學院富布萊特客座教授(美國國務院富布萊特住校學者項目);
2006年8月至2009年2月,任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
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AAS商學院訪問學者(國家留學基金項目)。 [2] 
學術和社會兼職:
中國國家風險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國際期刊Journal of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編委
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考試專家,主要負責編寫和修訂《風險管理》、《公司信貸》、《個人貸款》等科目的教材
國際風險經理協會(PRMIA)北京分會創始會長
中投信託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風險管理委員會主任
2004年至2005年中國銀河證券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專家顧問
浙江泰隆商業銀行董事會獨立董事、風險管理委員會主任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特聘專家
“中國金融風險經理(年度)論壇”發起者和組織者
《風險管理》雜誌創刊主編 [2] 

陳忠陽研究領域

金融風險管理、金融監管 [2] 

陳忠陽主講課程

風險管理、金融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管理、市場與流動性風險管理

陳忠陽社會活動

2020年4月2日,國際知名期刊《外交學人》刊發了包啓挺、陳忠陽等100名中國學者聯名《致美國社會各界的公開信》,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呼籲全球團結合作,並回應了歐美輿論中甩鍋中國的論調。 [1] 

陳忠陽學術成果

著作: [2] 
2006,《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1,《金融風險分析與管理研究――市場和機構的理論、模型與技術》,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金融法律知識問答》,主編(合作),金融出版社
譯著:
2004,《利率風險管理》,譯著(合作),中信出版社 [2] 
教材:
2002,《證券市場與投資銀行英語教程》主編(合作),新華出版社
1997,《金融專業英語教程》,主編(合作),新華出版社 [2] 
論文:
2016,《資產證券化中存在逆向選擇嗎?——基於美國銀行層面數據的實證分析》,《國際金融研究》第2期
2016,《我國金融壓力指數的構建與應用研究》,《當代經濟科學》第1期
2015,《高利貸問題反思——風險管理的視角》,《黑龍江社會科學》第2期
2014,《Basel Ⅲ逆週期資本緩衝機制表現好嗎?——基於國際與中國的實證分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
2013,《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貢獻度真的高嗎——來自中國上市商業銀行股票收益率的證據》,《財貿經濟》第9期
2013,《發揮資本約束擴張的作用》,《中國金融》第2期
2012,《中國系統性風險監測與分析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7期
2011,《我國實施巴塞爾協議Ⅲ的目標定位》,《中國金融》第1期
2011,《銀行集團並表監管的國際實踐》,《中國金融》第11期
2009,《企業信貸約束衡量研究評介》,《經濟學動態》第5期
2009,《我國銀行小企業信貸模式與風險管理研究——基於銀行問卷調研的分析》, 《金融研究》第5期
2009,《小企業信貸約束研究的最新進展》,《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3期
2008,《美國次貸危機的微觀機制及教訓》,《理論視野》第12期
2008,《從次貸危機看走出去的風險防範》,《中國金融》第18期
2008,《現代金融機構操作風險管理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6期
2008,《從次貸危機看現代金融技術發展》,《人民日報》,2008-05-21刊
2008,《結合中國國情實施新資本協議》,《中國金融》第2期
2008,《美國銀行為何敢防高風險貸款》,《中國青年報》,2008-01-20刊
2008,《金融創新如何催生“毒垃圾”》,《中國青年報》,2008-01-27刊
2007,《美國次貸按揭風險的轉移機制》,《金融時報》,2007-10-22刊
2007,《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機制研究》,《財貿經濟》第11期
2007,《衍生產品、風險對沖與公司價值》,《管理世界》第11期
2007,《內部控制、對沖機制和經濟資本配置——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現代機制的整體框架》,《國際金融研究》第6期
2007,《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經濟功能和風險管理》,《中國金融》第8期
2006,《信用組合管理:現代銀行管理的新標誌》,《中國金融》,第9期
2006,《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有效性研究——對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問題的思考》,《國際金融研究》第5期
2005,《管理提前還貸風險的現代制度和方法》,《金融時報》理論週刊,2005-05-30刊
2005,Risks in China’s stock market and their institutional causes,China Capital Markets Handbook, THE EUROMONEY(Coauthor)
2005,《論現代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十大原則》,《國際金融研究》第5期
2004,《從中航油事件看風險管理四個基本問題》,《中國金融》第23期
2004,《缺少制衡的風控及機制形同虛設》,《中國證券報》理論版,2004-12-18刊
2004,《對中航油鉅虧事件的思考》,《貨幣金融評論》第12期
2004,《保險公司業務風險特徵比較分析》,《貨幣金融評論》第10期
2004,《讓銀行資本發揮作用》,《中國金融》第15期
2004,《風險的國際協議和國際協議的風險——評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正式出台》,《國際金融研究》第8期
2004,《中國是拒絕還是接受新資本協議》,《金融時報》理論週刊,2004-07-19刊;《投資與證券》第10期
2004,《違約損失率(LGD)研究》,《國際金融研究》第5期
2004,《新巴塞爾資本協定回顧與啓示》,《金融時報》,2004-01-02刊
2004,《新巴塞爾資本協定對我國的影響》,《國際金融研究》,第1期
2002,《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發展探析》,《經濟研究參考》第62期
2002,《我國目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金融時報》理論週刊,2002-07-01刊
2002,《持續期與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成人高教學刊》第4期
2001,《投機和賭博概念辨析——由當前股市爭論引發的思考》,《金融時報(理論版)》,2001-03-03刊
2001,《金融工程與金融風險管理》,《國際金融研究》第4期
2001,《VaR模型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金融論壇》第5期
2001,《衍生金融工具與金融風險管理》,《經濟研究參考》第44期
2000,《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發展評析》,《國際金融研究》第10期
2000,《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的新變化》,《金融時報》理論週刊,2000-08-12刊
2000,《從β係數看股票市場的風險配置功能》,《中國證券報》理論版,2000-08-29刊
2000,《金融風險的性質與金融風險管理的發展》,《經濟研究參考》第38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