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志強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陳志強,男,漢族,1977年11月出生,福建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 
中文名
陳志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77年11月
畢業院校
福州大學
職    稱
研究員

陳志強人物經歷

1998年7月畢業於福州大學電子系應用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98年9月至2003年7月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攻讀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碩博連讀,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做博士後,從事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
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在美國Cyclotron Institute,Texas A&M University (Research Associate),從事中能重離子核反應研究。
2008年8月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還是美國Cyclotron Institute, Texas A&M University, “Heavy Ion Project”項目組成員,該項目由美國TAMU化學系J.B. Natowitz傑出教授領導,成員主要包括美國TAMU、意大利INFN、比利時、波蘭的合作者。2011年起,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的Ryoichi Wada獲中科院外籍專家特聘研究員與本課題組開展合作研究。

陳志強研究方向

1.放射性核束物理, 當前主要研究內容是低能弱束縛核引起的核反應動力學
2.中高能重離子核反應, 當前主要研究內容是非對稱核物質性質和狀態方程,特別是核物質對稱能、相變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3.基於PXI總線大規模高速數據獲取和分析系統,包括RIBLL終端新一代基於PXI總線高速數據獲取系統以及CSR外靶的大規模高速數據獲取系統。
4.加速器驅動核能系統(ADS)相關的散裂物理研究。
曾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PRL,PRC,NPA,NIMA等發表文章80多篇。

陳志強主要貢獻

1.1998年至2003年,負責完成蘭州放射性束流線(RIBLL)終端氣體電離室、大面積中子陣列探測器研製、用於腫瘤治療的PET成像實驗研究。6He奇異核結構及反應動力學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證實了6He暈核結構。
2.2003年至2005年,參加了北京大學中子球探測器的研製與測試工作,並開展了豐中子核18N、19N的beta緩發中子發射實驗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PRC上發表。獨立發展了多線程、實時在線顯示的數據獲取和分析系統軟件,在NIMA上發表。
3.2005年至2008年,在美國TAMU開展費米能區重離子反應動力學、非對稱核物質狀態方程、液汽相變、超重核合成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工作。利用Fisher模型和朗道相變理論確定了描述核物質相變的自由能和序參量的關係,找到了非對稱核物質相變同位旋依賴性的實驗證據,並預言了可能存在的物理規律,在PRL上發表。
4.2008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開展核物質對稱能及相變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PRC,NPA等發表多篇文章。在PXI高速數據獲取系統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NIMA上發表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