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寒溪

鎖定
2004年7月開始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外交學系任教,2005年獲副教授資格。現為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生導師,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養對象。
2006年12月起開始擔任法學院副院長,2007年3月-2009年4月兼任外交學系主任。先後獲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2006年度優秀教學獎三等獎、2006-2007年度優秀教學獎一等獎、2007年度優秀教學獎一等獎、2008年度優秀教學獎二等獎、2008年度優秀科研業績獎二等獎。
中文名
陳寒溪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陝西師範大學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職    稱
教授

陳寒溪人物經歷

1988-1995年在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先後獲得史學學士、碩士學位。作為一名從歷史系跨學科到國際關係專業的學生,陳寒溪在閻學通的薰陶下,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得到了系統性訓練和提升。 [5] 
2000-2004年在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學習,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國際關係專業)。
1995-2000年在淮海工學院社會科學部任教,1997年獲講師資格。
2001-2003年在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擔任教授助理。
2003年10月,在法國巴黎政治學院進行學術訪問;2008年10月25-11月9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訪問華盛頓、邁阿密、鹽湖城、波士頓,觀摩總統大選進程。

陳寒溪講授課程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研究方法》、《國際安全概論》。

陳寒溪研究領域

中國外交、美國的東亞政策。

陳寒溪科研成果

陳寒溪科研項目

2006年-2007年主持並完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級青年課題《中國的第二軌道外交政策研究》;
2005年開始,參與肖剛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當代中國外交先進性研究》。

陳寒溪學術專著

1. 《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James Dougherty, Robert Pfaltzgraff, Jr.著,與閻學通等人合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1] 
2. 《變化中的對外政策政治》,Christopher Hill著,與唐小松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3. 《建構地區制度: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的作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陳寒溪論文

1. 《美國媒體如何“塑造”中國形象——以“中美撞機事件”為例》,《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3期,第5-11頁;全文收錄於陳燕,劉東平主編:《危機事件報道案例分析》,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73-84頁。
2. 《“東盟方式”與東盟地區一體化》,《當代亞太》2002年第12期,第47-51頁;
3. 《多邊主義與亞太安全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2期,第33-38頁;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3年第5期;
4. 《此“盟”彼“盟”各不同——東盟和歐盟的地區一體化比較》,《世界知識》2003年第7期,第28-29頁;
5. 《論國際關係學的特點及其科學性問題——兼評中國國際關係學的現狀與前景》,《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4期,第8-11頁;
6. 《第二軌道外交:CSCAP對ARF的影響》,《當代亞太》2005年第4期,第37-42頁;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5年第8期;
7. 《東亞的合作安全》,閻學通,金德湘主編:《東亞和平與安全》,時事出版社,2005年,第365-403頁;
8. 《新安全觀實踐:中國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響》,《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第31-35頁;
9. 《中國地區主義政策的戰略效應》(第2作者),《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5期,第26-30頁;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外交》2006年第8期;
10. 《國際制度與中國紅十字會立法》(第2作者),《國際政治科學》2007年第1期,第1-30頁。
11. 《論華爾茲綱領的硬核與問題轉換》,《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4期,第26-32頁;
12. 《防禦性戰略文化對當代中國國防政策的影響》(第1作者),《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年第18卷第6期,第78-81頁;
13. 《東亞安全合作的現實與前景——觀點的分歧及其分析》(第1作者),《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第3期,第49-57頁;
14.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Chinese Red Cross Legisl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2, 2008, pp. 73-108.
15. 《中國如何在國際制度中謀求聲譽——與王學東商榷》,《當代亞太》2008年第4期,第143-158頁;
16. 《東盟地區論壇的效力評估——一種理性主義視角》,《外交評論》2008年第5期,第88-94頁;
17. 《論中國對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的影響》,《太平洋學報》2008年第12期,第30-36頁;
18. 《論中國解決邊界爭端的模式——以中緬、中俄關系為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第46-50頁;
19.《國際政治結構:概念的批判》(第1作者),《外交評論》2009年第4期,第63-71頁;
20. 《論奧巴馬政府的對日政策》(第1作者),《戰略決策研究》2010年第3期,第10-15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