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向進

鎖定
陳向進,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1]  、著名陶瓷價格評估師、陶雛器研究者、陶器“雙料混煉”技術首提者,是陶器從無到有中間產物“陶雛器”的命名者 [2]  。近年來他一直在專注從事甑皮巖陶文化研究,並在挖掘與傳播萬年桂陶文化的路上不遺餘力。他開展的史前文化與當代經濟融合工作有望突破“史前文化社會關注度不高”的瓶頸。 [2]  他明確提出陶器起源經歷過一個陶器雛形的發展階段,他的研究成果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等國家級、省級、市級考古專業研究機構聯合出具考古研究成果綜合意見書,他的考古研究成果載入中國博物館協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中國史前遺址博物館》叢書向社會普及。
2014年起,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考古研究團隊與陳向進聯合開展研究工作,共同形成桂林“萬年智慧”“萬年智慧聖地”等考古研究成果。“萬年智慧”“萬年智慧聖地”現在已經成為桂林市一張古老而嶄新的文化名片。 [3] 
2015年與廣西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先生、《廣西文學》原副主編潘榮才先生聯合發起“萬年桂陶萬里行”活動,旨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進一步挖掘廣西文化遺產,傳承及傳播中華民族廣西桂陶文化,促進廣西坭興桂陶文化產業振興發展。 [4] 
2013年4月19日,民盟中央委員陳向進在民盟桂林市委相關人員陪同下,到桂林市雁山區雁山鎮李家塘村的廟巖洞穴遺址進行調研考察。此次調研是為了考證廣西陶器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定位。 [5] 
中文名
陳向進
外文名
Xiangjin Chen
國    籍
中國
主要成就
甑皮巖陶雛器研究 [6] 
萬年桂陶萬里行 [4] 
文化房產資產化 [16] 

陳向進人物簡介

“讓文物活起來”,為深度挖掘以甑皮巖遺址為代表的桂林史前文化的內涵與精髓,自2014年起,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考古研究團隊與民盟中央委員陳向進團隊聯合開展研究工作,共同形成桂林“萬年智慧”“萬年智慧聖地”等考古研究成果。“萬年智慧”“萬年智慧聖地”現在已經成為桂林市一張古老而嶄新的文化名片。 [3] 

陳向進文化房產資產化

2014年以來,以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陳向進及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原館長周海為代表的史前考古工作者、經濟學工作者等多學科專家聯合開展研究,創建考古成果經濟轉化ADOS模式,研究出“文化房產資產化”一種全新的考古經濟轉化模式,桂林史前考古有望實現重大經濟突破。 [16-17]  桂林市有望開創中國文化房產經濟先河,有望為政府財政創建一種全新的考古文化房產收入模式,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投資新業態。 [16] 

陳向進萬年桂陶研究

陳向進廟巖洞穴遺址考察

2013年4月19日,民盟中央委員陳向進在民盟桂林市委相關人員陪同下,到桂林市雁山區雁山鎮李家塘村的廟巖洞穴遺址進行調研考察。此次調研是為了考證廣西陶器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定位。 [5] 
1988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廟巖洞穴遺址發現製作年代超過15000年的陶器,是迄今世界上所知年代最早的陶器之一,在中外考古界引起巨大轟動,“廟巖陶器”由此名聞天下。廟巖洞穴遺址現為桂林市文物保護單位。 [5] 

陳向進甑皮巖陶雛器研究

陳向進在公共考古論壇做主題報告 陳向進在公共考古論壇做主題報告
2016年,陳向進聯合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館長周海先生 [7]  共同發表陶器起源研究論文《甑皮巖首期陶雙料混煉工藝及陶雛器初探》、《陶雛器——桂林甑皮巖首期陶》,對甑皮巖遺址出土的陶雛器雙料混煉工藝進行初步探索。 [6]  [8]  2016年2月至6月,陳向進與甑皮巖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共同形成甑皮巖首期陶是陶器從無到有起源階段中間產物的共識,認為在陶器產生前經歷過一個陶器雛形的發展過程,認為‘雙料混煉’是甑皮巖首期陶的主要技術工藝,甑皮巖首期陶既是特殊的陶器,也是特殊的泥塑器,是陶器的雛形。決定將甑皮巖首期陶命名為‘陶雛器’,這個稱謂必須可以同時包含特殊陶器、特殊泥塑器、陶器雛形這三個基本的特點。 [2] 

陳向進“雙料混煉”及“陶雛器”

陳向進是陶器“雙料混煉”技術首提者及“陶雛器”稱謂提出者,“雙料混煉”是指利用一種自然泥土與另一種材料(土壤、石料、貝殼或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適量水互相羼和,經過一定方式混練後,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及抗燒煉能力的坯料,用其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温燒煉甚至煉而不裂的工藝;“陶雛器”則是採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通過一定方式成型,未經燒製即可承受一定程度火燒不開裂,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不斷經受火燒並形成一定緻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夾砂泥塑器。 [9] 
201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等“五方單位”共同出具《關於“陶雛器”研究成果的綜合意見》,一致認定:甑皮巖首期陶屬於甑皮巖先民使用雙料混煉技術製作成的陶雛器;甑皮巖首期陶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陶雛器,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是陶器的雛形,對研究陶器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2] 
廣西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介紹,甑皮巖發現的陶雛器應該是陶器從無到有起源階段的中間產物,甑皮巖第一期陶器是運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的陶器雛形遺存,是一項發明創造,藴藏着萬年前桂林先民非凡的智慧。 [2]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珍介紹,甑皮巖首期陶屬於夾砂陶,考古工作者多年以來都是從材料組成、表現特徵等方面分析甑皮巖夾砂陶,陳向進從製作技術的視角提出“雙料混煉”,擴展了考古人的思維,“雙料混煉”是考古學與土木工程學科結合的成果。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館長周海表示,“雙料混煉”是陶器起源研究的一個新認識、新發現。 [2] 

陳向進萬年智慧聖地

2001年至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桂林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以及中國民主同盟廣西區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組成“五方單位”,對甑皮巖首期陶進行了專題考古研究,一致認為:甑皮巖首期陶雙料混煉工藝已經具備了製造技術的基本特點,彰顯甑皮巖先民在一萬兩千年前已經發明創造並掌握了雙料混煉技術,雙料混煉技術是萬年前人類的科學技術發明,桂林是具有萬年曆史的人類智慧聖地。
甑皮巖首期陶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陶雛器”,是陶器的雛型,是陶器研究史上的重大發現。雙料混煉技術是萬年前人類的科學技術發明,桂林甑皮巖遺址藴藏着桂林先民的高智商與大智慧,桂林在一千多年科舉選才體制中,狀元、進士人數高居廣西榜首,廣西曆代科舉70%狀元及50%進士出自桂林。地靈人傑的桂林以及甑皮巖考古研究成果體現了桂林是名符其實的智慧聖地。
陳向進認為,“萬年智慧聖地”是罕見的歷史文化資源,它極大地豐富了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是山水甲天下之外桂林市又一個高品質“名片”。甲天下的山水與智慧聖地完美結合,可以成為獨步天下的旅遊資源。 [10] 

陳向進中國公共考古•桂林論壇

2019年11月,在第七屆“中國公共考古•桂林論壇”大會,陳向進作題為《路橋人與甑皮巖——公共考古助推桂林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報告。 [2] 

陳向進智慧聖地文化傳播

2017年1月23日,民盟中央委員、桂林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特聘研究員陳向進一行來到桂林陽朔縣高田鎮龍潭村,開展“萬年智慧聖地”文化傳播活動,讓“智慧聖地”文化品牌進一步獲得桂林市民認識,增加文化自信。
龍潭村有着深厚歷史文化底藴,三百多年來產生了6位進士。村莊有大量保護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不少古宅門前懸掛“進士”牌匾,是桂林市比較有代表性的進士村。
陳向進一行在與龍潭村與村民代表座談,瞭解進士村文化,介紹萬年智慧聖地文化,向進士家族贈送採用萬年前桂林甑皮巖智慧先民發明的“雙料混煉製陶術”製作的坭興陶藝術品。 [10] 

陳向進師從鄧敦偉

陳向進是著名陶瓷價格評估師 [11]  ,師從中國坭興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人物鄧敦偉。鄧敦偉作為坭興陶的第一個“科班人”,在坭興陶領域頗具成就:他成功將古代人物畫作品與坭興陶工藝創造結合,開了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坭興陶藝術創作的先河;他尤其擅長畫關公,在陶藝界人稱“關聖鄧”;他創作設計了一批高達2米並雕刻有《三國演義》《水滸一百零八將》《紅樓夢》《西遊記》等主題畫作的坭興陶大花瓶。 [12] 

陳向進“萬年桂陶萬里行”走到美國

陳向進美名遠播海外卻“養在深閨人未識”

廣西的製陶有着無比輝煌的歷史。早在15000年前,廣西先人就已經掌握了製陶工藝。清代末期,坭興陶進入鼎盛時期。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中國茅台和坭興陶桂陶就獲得了金獎。
“雖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有時‘巷子’深了,‘酒’也沒有吸引力了。”中國坭興桂陶界國家註冊陶瓷價格評估師陳向進説,就在前段時間,他們環抱坭興陶的藝術精品“三足鼎”,過安檢、上飛機,從南寧啓程,分別在廣州、洛杉磯、拉斯維加斯、聖地亞哥巴拿馬博覽會中國館、企業號航空母艦、聖巴巴拉、蒙特雷、蒙特利半島、斯坦福大學等地開展坭興桂陶文化交流活動,“所到之處,都引起轟動,很多人都圍過來問這是什麼,是不是銅製的?在海外華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13] 
現在,坭興陶雖然躋身“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但始終“養在深閨人未識”。陳向進分析指出,由於坭興陶市場未得到充分拓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隨着“八項規定”以及“三公經費”開支的減少,坭興陶產業從2012年的5億元迅速下滑,2014年僅有2億元的產業。其次是人文背景。像宜興紫砂壺的產地江蘇歷來就是中國文化氛圍最濃厚的地區,景德鎮瓷器則出自官窯,歷來聚集了全國工藝最出色的工匠。而製作坭興陶藝的工匠師傅,卻由於近兩年產業下滑而逐步轉型甚至離開。 [13] 

陳向進尚未形成核心競爭力缺乏包裝宣傳

造成坭興陶“養在閨中人未識”的原因是什麼呢?“過去坭興陶作為送禮佳品,一直不缺客户。但‘好酒’不吆喝,大家不認識它,它就沒有市場。好東西銷不出去,怎麼吸引顧客?”在陳向進看來,廣西的坭興陶文化產業沒有發展起來,除了有一定的歷史原因,與坭興陶的文化底藴優勢沒有充分發掘及釋放出來有關,也與坭興陶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有關。 [13] 
陳向進分析,宜興紫砂是在特定時期採用特定方式,依託中華傳統茶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成功的,宜興紫砂陶的成功是坭興陶無法複製的。要把坭興陶發展成廣西的文化支柱產業,需要根據坭興陶的實際情況來發展,揚長避短,形成坭興陶的核心競爭力。 [13] 

陳向進“走出去”緣續舊金山

由廣西桂陶界與廣西考古界共同推選出凝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中華寶鼎”坭興桂陶藝術珍品,由中國坭興桂陶界唯一國家註冊陶瓷價格評估師陳向進一行三人,於北京時間6月22日從南寧啓程,經過美國多個城市,整個行程一萬六千公里,至太平洋時間6月30日抵達舊金山,共同紀念巴拿馬博覽坭興百年金獎慶典。 [14] 
“萬里行”活動啓程後,先後來到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拉斯維加斯、聖地亞哥巴拿馬博覽會中國館、聖地亞哥“企業號”航空母艦、聖塔巴巴拉、蒙特雷、蒙特利半島、斯坦福大學等地,開展坭興桂陶文化傳播活動。 [14] 

陳向進“萬年桂陶萬里行”國內行

陳向進活動發起

“一帶一路新絲路·萬年桂陶萬里行”是一項由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國家註冊陶瓷價格評估師陳向進先生、廣西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先生、《廣西文學》原副主編潘榮才先生聯合發起的文化活動。旨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進一步挖掘廣西文化遺產,傳承及傳播中華民族廣西桂陶文化,促進廣西坭興桂陶文化產業振興發展。 [4] 

陳向進啓動儀式

2015年8月18日,“萬年桂陶萬里行——國內行”在北京啓動,今後五至十年的時間,“萬里行”將在全國展示桂陶作品。廣西有悠久的製陶史,發展傳承至今形成了中國坭興桂陶。 [15] 

陳向進社會活動

郭庶英、張劍書法展
2016年7月23日下午,“水墨情緣——郭庶英、張劍書法展”在民族文化宮國家民族畫院開幕,展覽由民族文化宮、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國家民族畫院主辦,中國民族藝術館承辦。司法部原部長、96歲高齡的鄒瑜先生宣佈開幕,國家民族畫院副院長、中國民族藝術館館長李家寧,八路軍研究會會長陳知健少將,著名國畫大師、中國書畫產業聯盟主席石齊,著名書法家崔學路分別致辭。參加開幕式的嘉賓還有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著名陶瓷價格評估師陳向進,延安兒女聯誼會會長鬍木英,原郭沫若紀念館館長、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名譽會長郭平英,郭沫若紀念館原副館長、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執行副會長蔡震,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吳國強,團中央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黨組書記、秘書長陳宗等。首都書畫界名家及來自社會各界的300多名書法愛好者參觀了展覽。展覽彙集了郭庶英、張劍母女二人近作66幅,作品真草篆隸諸體皆備,內容涵蓋了古典詩詞、青銅器銘文、拓片題跋,更突出了共和國老一輩革命家的詩句、格言,郭沫若的論文選句等。形式豐富,富有時代感,知識性、教育性強。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