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友仁

(民國華僑外交家)

鎖定
陳友仁(1875-1944),曾用名“尤金”,客家人 [7]  ,祖籍廣東興梅地區 [5-6]  ,出生於中美洲英屬西印度羣島的特立尼達。1913年任交通部法律顧問、英文《京報》總編輯。1922年起任孫中山外事顧問、英文秘書。1926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31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委員,先後任廣州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33年參加福州事變,任福建人民政府外交部長,後流亡巴黎。1938年回香港參加抗日活動,香港淪陷時被日軍拘禁押解到上海,多次拒絕參加汪偽政府。1944年在上海病逝。 [3]  [9-10] 
中文名
陳友仁
別    名
尤金 [7] 
出生日期
1875年
逝世日期
1944年
出生地
特立尼達
祖    籍
廣東興梅地區 [9] 

陳友仁人物生平

早年就讀於市立學校。後考入西班牙港聖瑪麗學院攻讀法律。畢業後從事律師工作。關心並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對清王朝反動統治的鬥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同年底回國。
1912年初到北京, 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法律顧問,不久去職。
1913年任北京英文《京報》總編輯, 積極反對並揭露北洋軍閥政府的倒行逆施。
1917年因寫《出賣中國》一文揭露段祺瑞賣國密謀被捕入獄。獲釋後南下廣東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
1919年作為南方政府代表團成員出席巴黎和會。
1920年夏回國到上海主辦英文《上海時報》,宣傳進步思想。
1922年任孫中山的外交顧問,參加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的會談,積極促進爭取蘇聯援助中國革命。此後成為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
1924年冬任孫中山英文秘書,隨孫北上天津、北京。
1925 年3月在孫中山病逝前一天,為孫中山起草了《致蘇俄遺書》。後任馮玉祥創辦的中英對照的《民報》主編,同年底南下廣東。
1926年1月出席國民黨二大, 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不久任廣州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同年底隨政府遷都武漢,仍任外交部部長。積極支持北伐戰爭和反帝反殖民統治的鬥爭。
1927年初主持了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鬥爭,迫使英國代表簽署有關協議。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 繼續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揭露蔣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7月反對汪精衞清黨反共, 同宋慶齡等脱離國民黨活動赴蘇聯莫斯科訪問,此後旅居西歐。他是大革命時期堅定的國民黨左派領袖之一。
1931年2月回香港,參與反對蔣介石的鬥爭。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下台,他任重新組織的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不久被迫辭職到上海。
1933年11月參加福建事變,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員兼外交部部長,失敗後受到通緝逃到香港,後去巴黎定居。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到香港。
1938年10月與宋慶齡、何香凝等聯名通電批評蔣介石獨裁政策。1941年12月在香港遭日軍逮捕,不久押解至上海。嚴詞拒絕日偽當局多次誘降,一直被軟禁。
1944年5月20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2] 

陳友仁親屬成員

父親:陳桂新客家人,曾是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的貼身侍衞。 [7] 
母親:瑪麗,華裔商人梁興之女,陳桂新與瑪麗育有6個孩子。 [7] 
小兒子:傑克(陳依範),陳友仁與愛茜之子,漫畫家。 [8] 
孫子:陳一文、陳杰一。 [8] 
兒媳婦:陳元珍(陳依範的第三任妻子,1958年結婚)。 [8] 
家譜 家譜 [4]
1930年,陳友仁與國民黨元老張靜江之女張荔英在巴黎結婚。當時,張荔英正是青春年少,她卻執意要嫁給長自己近30歲、她眼中的“天下第一美男子”的陳友仁後,兩人婚後感情甚好。1941年,夫婦二人在香港一同被日軍拘捕並被轉押送至上海,長期遭到軟禁。陳友仁逝世後,張荔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被釋放,後移民到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地,90年代去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