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依範

鎖定
陳依範(1908-1995),又名傑克 [4]  ,現代畫家,民國外交家陳友仁的小兒子 [2]  ,生於南美特列尼達。早年在英國受教育,1927年隨父陳友仁到中國,在武漢人民論壇報英文版任漫畫編輯。後又到莫斯科繪畫學院學習,畢業後作為漫畫家和記者先後在蘇聯和英國工作。 [1] 
中文名
陳依範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95年
性    別

陳依範人物經歷

陳依範 陳依範
1937-1938年在歐美與亞洲二十個城市展出中國畫家作品,向世界介紹中國抗日戰爭,激發歐美人士援助中國。1946年以記者身份再度回國,訪問毛澤東與蔣介石。1948年接受毛澤東建議,在倫敦建立新華社的一個分支機構。建國後來北京,參加國際新聞局工作。協助創辦人民中國北京週報,並應約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及中國文學中國建設上發表大量漫畫及文章。1971年前往美國講學。著有蘇維埃藝術與藝術家蘇維埃繪畫藝術新中國民間藝術等。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陳依範人物軼事

陳友仁的妻子愛茜在英國去世後,傑克(陳依範)就來到中國跟隨父親,成為他的助手。與父親一樣,傑克也不會説中文。陳依範是漫畫家,他在革命中使用的“武器”就是繪畫和文字。陳依範的妻子陳元珍回憶説:“陳依範説:‘我這隻能開一點小窗,讓西方人可以看到。’周恩來則跟陳依範説:‘當我們沒有小窗子的時候,這個小窗子起了大作用。’”
“四一二”之後,蔣介石殺害共產黨人,陳依範那時候在英文《人民論壇報》畫政治漫畫,其中有一幅就揭露了蔣介石是殺共產黨人的劊子手。當時蔣介石還想密謀暗殺鮑羅廷,情況危急,陳友仁就派兩個兒子一起護送鮑羅廷回蘇聯,他自己和宋慶齡另一路也到蘇聯去。
陳依範到蘇聯後留在莫斯科學習繪畫和新聞。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正打得激烈,陳依範看到中國很多進步的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繪畫,認為應該把這些繪畫匯聚起來,給全世界人民去看,讓全世界對於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中國繪畫有所瞭解,於是他決定自籌資金舉辦這樣一次世界巡展,在倫敦、牛津、愛丁堡、格拉斯哥、巴黎、赫爾辛基、阿姆斯特丹、莫斯科、紐約、波士頓、底特律、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香港等地都有展出。之後,他又在中國舉辦了一個既包括中國畫家作品、也包括美國和歐洲畫家作品的展覽會。展覽會當時曾到廣州、武漢和延安展出。
1938年,陳依範結束世界巡展回到中國漢口。蔣介石和宋美齡接見了他,宋美齡希望他“多寫文章,向全世界報道中國抗戰的真相”。陳依範趁機提出要去延安的通行證,宋美齡同意了。於是,陳依範得以第一次到達解放區,見到了毛澤東、朱德等一批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説,“我們需要像你這樣的記者與藝術家,向外界人民介紹我們以及我們的戰鬥目標。”陳依範在解放區呆了一段時間,對那裏的生活和鬥爭有所瞭解,當他提出想留下來的願望時,毛澤東、周恩來卻建議他兩面走走,希望他做一個聯繫西方世界的“中間人”。
1939年,陳依範想要回延安,可是那時歐洲形勢緊張,他是英國國籍,英國規定適齡壯丁不得出國。
直到二戰結束,1946年,陳依範再度訪問延安,受到熱烈的歡迎。毛澤東與其他領導人要求他回倫敦創辦新華社倫敦分社,這是當時獨一無二的在西方世界的中共通訊社,他們需要報道內戰真相,而當時海外通訊社報道的幾乎都是蔣介石發佈的新聞。
1947年,陳依範回到英國,用自己的房子以及人壽保險等作抵押,才從銀行借到一筆錢做啓動資金,新華社倫敦辦事處(New China News Agency London Office)終於成立。
1950年,陳依範帶着兒子陳一文返回北京,他推辭了外交工作而選擇在新華社國際新聞局工作,後來去英文版雜誌《人民中國》當編輯、畫漫畫。雖然外面運動一波接一波,但陳依範一直受到保護,直到“文革”爆發。
1969年,陳依範和陳元珍(陳依範的第三任妻子,1958年結婚)夫婦及兒子陳杰一起被下放到河南上樂村。
1971年,陳依範在周恩來的安排下離開中國,作為“人民的大使”,去美國講學,讓西方人瞭解新中國的真實情況。 [4] 

陳依範個人著作

出版譯著《馬蒂斯》,著有《蘇維埃藝術和藝術家》、《中國的戲劇》、《俄羅斯繪畫》、《中國的繪畫和木刻》。

陳依範親屬成員

祖父:陳桂新客家人,曾是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的貼身侍衞。 [3] 
祖母:瑪麗,華裔商人梁興之女,陳桂新與瑪麗育有6個孩子。 [3] 
父親:陳友仁,民國外交家, [4]  ,祖籍廣東興梅地區 [5] 
妻子:陳元珍(陳依範的第三任妻子,1958年結婚) [4] 
兒子:陳一文、陳杰一。 [4] 
參考資料